梦游症

更新时间:2023-03-31 15:51

梦游症俗称“迷症”,是指睡眠中突然爬起来进行活动,而后又睡下,醒后对睡眠期间的活动一无所知。夜游症不是发生在梦中,而是发生在睡眠的第3-4期深睡阶段,此阶段集中于前半夜。故夜游症通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2-3小时。梦游症多发生在小儿期(6~12岁),可发生在儿童的任何时期,但以5~7岁为多见,持续数年,进入青春期后多能自行消失。在小儿期,偶有梦游症的比例为15%,频繁发生的比率为1%~6%。男多于女。同一家系内梦游症发生率高,这说明梦游症有一定遗传性夜惊发作多发生在入睡后半小时之内,最迟不超过2小时。

病因

心理社会因素

部分儿童发生梦游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日常生活规律紊乱,环境压力,焦虑不安及恐惧情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欠佳,学习紧张及考试成绩不佳等与梦游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睡眠过深

由于梦游症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前1/3深睡期,故各种使睡眠加深的因素,如白天过度劳累、连续几天熬夜引起睡眠不足、睡前服用安眠药物等,均可诱发梦游症的发生。

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表明梦游症的患者其家族中有阳性家族史的较多,且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6倍之多,说明该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发育因素

因该病多发生于儿童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停止,表明梦游症可能与大脑皮质发育延迟有关。

临床诊断

梦游的一般特征

梦游显然是一种变异的意识状态。患者与周围环境失去了联系,患者似乎生活在一个私人的世界里。患者的情绪有时会很激动,甚至会说一大堆的胡话,旁边人很难听懂他在讲什么东西。患者似乎在从事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往往是患者压抑的痛苦经历的象征式重现。梦游结束后,患者对梦游一无所知。

DSM-Ⅲ的诊断标准

《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中的诊断标准是心理学界对梦游症的最新定义,主要包括如下五点:

1.常有睡眠中起床行走行为,通常发生在主要睡眠阶段的最初第三期。

2.当梦游时,患者脸部表情呆板,对他人的刺激基本上不作反应,梦游者也很难被强行唤醒。

3.清醒时(不管是在梦游结束后,还是在第二天早晨)患者对梦游中所发生的一切大都遗忘了。

4.当从梦游状态醒来后的几分钟内,患者心理活动与行为均无损伤(尽管醒来最初一刻,患者有迷糊与定向力障碍)。

5.梦游的起始及进行过程中没有诸如癫痫症一类的器质性因素加入。

治疗方法

厌恶疗法

马克吐温曾恶作剧式地对一个梦游者说,只要在床前撒上一把图钉,保准梦游可治好。虽然此法具有伤害性而难以叫人接受,但它很合心理治疗的原理。治疗梦游症最直截了当的方法仍是厌恶疗法,只是施行的方式要温和得多。通过病因分析,已经知道梦游多少是一种象征性的愿望补偿,通过厌恶疗法把梦游者从梦中喊醒,打破了梦游者的行为定势,使这种下意识的行为达不到目的,那么梦游就会逐渐消退。

有一个人梦游时常把一支装有弹药的猎枪对准自己的妻子,这种危险的举动搅得生活得不到安宁。治疗方法很简单,让妻子睡床的外侧,丈夫睡内侧,这样当丈夫起床梦游时便会把妻子闹醒,这时妻子立即取来一个警笛,对着丈夫的耳朵使劲吹。警笛尖锐的声音很快将丈夫弄醒了。这样仅试过两次,患者的梦游症便被治愈了。

采用厌恶疗法有两个关键之处,一是设法在患者梦游时唤醒治疗者,二是及时中断患者梦游行为。

精神宣泄法

从前面的病因分析可以得知,梦游是精神压抑造成的,所以要根治梦游症状必须要做的是解除内心深处的压抑。其实要寻找梦游者的病因是非常简单的,梦游者的梦游行为十有八九代表了他内心深处的想法。那位丈夫把猎枪对准妻子,是在梦游中借助自己的意象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如果梦游是夫妻间隐性冲突造成的,可参照本书第一篇中有关的自疗方法进行心理调整。解除患者内心深处的压抑感是治疗梦游症的关键之处。上述那位患者的妻子就必须与丈夫促膝谈心,努力解决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事实上,梦游症在儿童中的发生率颇高,这些梦游往往是想念亲人所致。家长或孩子的管教者应给孩子更多的的温暖,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减少孩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可能的话,应尽早让孩子与亲人相见,或通个电话、写封信,这些方法可有效地消除孩子对亲人的过分思念。

预防保健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日常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和高度的紧张状态,注意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使睡眠节律调整到最佳状态。

2.注意睡眠环境的控制

睡前关好门窗,收藏好各种危险物品,以免梦游发作时外出走失,或引起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

3.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

不在孩子面前谈论其病情的严重性及其梦游经过,以免增加患儿的紧张、焦虑及恐惧情绪。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