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3 15:11
梨圆蚧,又名梨枝圆盾蚧、梨笠圆盾蚧,Quadraspidiotus pemiciosus (Comstock),盾蚧科笠盾蚧属的一种昆虫。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危害多种果树,在苹果上主要危害枝条、果实和叶片。枝条上常密集许多蚧虫,被害处呈红色圆斑,严重时皮层爆裂,甚至枯死。果实受害后,在虫体周围出现一圈红晕,虫多时呈现一片红色,严重时造成果面龟裂,商品价值下降。红色果实虫体下面的果面不能着色,擦去虫体果面出现许多小斑点。
雌虫蚧壳扁圆锥形,直径约1.6~1.8毫米。灰白色或暗灰色,蚧壳表面有轮纹。中心鼓起似中央有尖的扁圆锥体,壳顶黄白色,虫体橙黄色,刺吸口器似丝状,位于腹面中央,腿足均已退化。雄虫体长0.6毫米,有一膜质翅,翅展约1.2毫米,橙黄色,头部略淡,眼暗紫色,触角念珠状,10节,交配器剑状,蚧壳长椭圆形,约1.2毫米,常有3条轮纹,壳点偏一端。
初孵若虫约0.2毫米,椭圆形淡黄色,眼、触角、足俱全,能爬行,口针比身体长弯曲于腹面,腹末有2根长毛,2龄开始分泌蚧壳。眼、触角、足及尾毛均退化消失。3龄雌雄可分开,雌虫蚧壳变圆,雄虫蚧壳变长。
在北方一年发生2~3代,在南方发生4~5代。以2龄若虫和少数雌成蚧越冬。翌年果树开始生长时,越冬若虫继续危害。在辽宁兴城,越冬若虫到6月份发育为成虫,并开始产仔;越冬雌成蚧在5月份开始繁殖,由于越冬虫态不同,产仔期拉得很长,造成世代重叠,第一代若虫发生期在7~9月,第二代在9~11月。山东烟台地区,第一代若虫盛发期在6月下旬,第二代在8月上中旬。河南兰考地区,第一代若虫盛期在6月上中旬。成蚧可两性生殖,也可孤雌生殖。成蚧直接产卵于介壳下。若虫出壳后迅速爬行,分散到枝、叶和果实上危害,2~5年生枝条被害较多,若虫爬行一段时间后即固定下来,开始分泌介壳。雄成蚧羽化后即可交尾,之后死亡。雌成蚧继续在原处取食一段时间,同时繁殖后代,之后死亡。梨圆蚧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苗木、接穗或果品运输。近距离传播主要借助于风、鸟或大型昆虫等的迁移携带。
梨圆蚧的寄主植物是梨、苹果、枣、桃、核桃、栗、葡萄、柿、山楂、柑桔、柠檬、草莓等果树和部分林木,寄主植物范围甚广,约150余种。该虫是世界性危险害虫,国际检疫对象,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等地区均有分布,为害则偏于北方,影响出口。
以成虫、若虫、仔虫用刺吸式口器固定为害,果树枝、干、嫩枝、叶片和果实等部位,喜群集阳面,夏季虫口数量增多时,才蔓延到果实上为害。受害枝干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常引起早期落叶,严重时树木枯死,叶片受害处变褐,同时产生枯斑或叶片落脱,果实受害随不同寄主植物而异,苹果果实受害处有的品种表面凹陷,有的品种虫体周围产生紫红色晕圈。梨果受害时果实表面产生黑褐色斑点,严重时果实龟裂,影响果品质量和经济价值。
南方每年发生4~5代,北方2~3代,在辽宁、河北发生于苹果树上每年可完成3代,在梨树上可完成2代。在苹果树上多以2龄若虫和受精雌虫在枝干上过冬。早春树体萌动时继续为害。5月雄虫羽化,雌雄交尾后雄虫即死亡,雌虫继续取食为害。北方2~3代区,5月下旬至6月下旬产仔虫,以雌虫越冬的,5月份产仔,可以完成3代。以若虫越冬的6月份产仔,一般完成2代。产仔期很长,世代重叠,第2代若虫7~8月发生,第3代若虫9~11月份发生,河北、辽宁发生在梨树上的可完成2代,浙江每年可发生4代。梨圆蚧每雌产仔70~100余头,以第2代繁殖力最强,若虫出壳后即爬行分散,一部分在枝、干上固定为害,一部分爬到果实上,在果面、萼凹、梗凹或叶片上固定为害,不同品种受害程度不一,苹果以倭锦、国光、红玉受害较重,梨以秋白梨和西洋梨受害较重,梨圆蚧传播以接穗、苗木、果实携带传播为主。梨圆蚧天敌种类很多,有红点唇瓢虫、寄生蜂等共十多种。
该虫天敌资源十分丰富,已知有50余种。其中,重要的种类有:红点唇瓢虫,肾斑唇瓢虫及跳小蜂等。只要很好地加以保护利用,梨圆蚧一般不会造成很大损失。
结合冬季修剪,剪除介壳虫寄生严重的枝条,集中烧毁。
引种及购买苗木要加强检疫。
果树休眠期喷药,花芽开绽前,喷5度石硫合剂、5%柴油乳油或35%煤焦油乳剂,细致周到的喷雾可收到良好效果。生长季节喷药:在越冬代成虫产仔期连续喷药,发现开始产仔后6~7天开始喷药,6天后再喷1次。药剂种类和浓度:40%乐果乳油1000倍液,20%杀灭菊酯3000倍液,20%菊马乳油1000~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