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

更新时间:2023-12-12 15:52

《梵高》是由莫里斯·皮亚拉执导的法国传记电影,雅克·迪特隆亚历山德拉·龙东贝尔纳·勒科克等领衔出演。

剧情简介

1890年的春末,梵高搬到了临近巴黎的Auvers-sur-Oise村的一个小客栈,同时受到加歇医生的照料。70天之后梵高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观众在影片中看到梵高如何作画。他的兄弟蒂欧、妻子约安娜和他们的孩子一起重游故地。梵高精力充沛、表现出非凡魅力。他把注意力放到加歇的女儿玛格利特、一个巴黎妓女凯茜和约安娜的身上。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制片:Patrick Lancelot

音效:Jean-Pierre Duret;Thierry Delettre;Naima Lagrange

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以上资料来源)

获奖记录

(以上资料来源)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发行公司

上映日期

(以上资料来源)

影片评价

《梵高》是莫里斯·皮亚拉的后期代表作之一,影片进一步展现了莫里斯探索人物心理的卓越成就。也许对于习惯浸泡在美式商业电影中的观众来说它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它仅以梵高生命之旅最后67天的生活为表现内容,在人性与道德层面上舍弃了梵高的诸多传奇经历、花边素材和离奇事件 ,也没有任何画面乃至旁白、字幕介绍梵高死后的光荣和虚假浮夸的艺术神话;而在电影的观念上,通过放逐那些具有强烈传奇色彩的场景事件消除猎奇意味,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更“普通”的生活场景上,体味一些看似无足轻重、平淡无奇的场景所传达出的更丰富、更暧昧的含义——因而也难以避免地“在吸引观众方面完全失败”。

影片中涉及到的几次事件过程都没有用画面呈现,甚至没有空间转场做时间上的暗示,而是其前后场景时空直接跳切,一方面没有直观的视觉刺激使观众放纵迷失于形式上的快感;另一方面这种“缺席”反而形成别具冲击力的“在场”。观众在对时空断裂的惊愕中,还来不及在心理上对事件完成“补白”,就已经直接被裹挟到结果之中。做爱场面的缺席暗示着性爱这种即时性快感转眼已然消散得无影无踪,开枪自杀场面的缺席诱发着观众思考真正给梵高造成伤害的根源何在。

影片以一种缺乏明确叙事线索而貌似单纯堆砌的方式描绘出梵高生命的最后旅程,大量琐碎零散的生活场景被以准流水账方式不加评判地展现。影片的真实观与其说是建立在对梵高真实生活的史料考证上,不如说更多来自导演个人对梵高命运的独特理解,来自他对人性人情复杂多变难以犁清、简单史实背后迷雾重重因缘交错的透彻认识,拒绝简单的图解“高尚精神”、“可贵亲情”或者“艺术追求”,转而通过发掘生活中的细节,力求还原芜杂纷繁的生活表象,让观众自己分辨、梳理、体会平静流淌的生活场景下涌动的人物内心活动,及不同事件之间可能的关联。由于缺乏“戏剧化”处理,缺乏简单明确的逻辑建构指认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高度生活化的《梵高》散发出别样的神秘、荒诞意味。

电影每每在一个场景之内包含着人物貌似前后矛盾的言行、人物关系大起大落的转折,这一切逼得观众藉细微之处仔细体会潜藏的种种微妙的人物心态变化,一个细节、一种表征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甚至相对的立场给予解释。该片没有正面呈现梵高的自杀、死亡,却用相当的篇幅展现了他从自杀到最终死亡的两天光阴。这是任何有关梵高的文字传记和电影作品都没有着意表现过的。梵高冗长拖沓的死亡过程,让他和旁人都感到难以启齿的尴尬,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光芒与卑微都在这磨磨蹭蹭的垂死中挣扎。而更绝妙的是在梵高去世后,接下来又描绘了一系列看似冗啰唆但情绪上不仅不阴郁反而有些雨过天晴的抒展,琐屑的细节散发出世俗生活的盎然情趣。

如果观众在看之前对梵高的作品和身世毫无了解,那对该片的读解恐怕会有如读天书之感。但是如果是对梵高的故事了解的观众,就能比较出真知,将以往的观念与判断和影片的诠释相互映照,更能显现出它在探索角色内心世界的独特之处,对角色人性复杂层面的总体揭示。该片赋予了梵高更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更立体的性格层面。片中涉及到很多梵高在奥弗时期的画作,但恰恰没展现梵高著名的绝笔之作《麦田群鸦》(那幅画被普遍认为暴露了梵高的精神病态、暗示了他自杀的命运),导演以其缺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它只是一副无异于梵高其他作品的普通画作。

(以上为《当代电影》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