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30 10:10
棕斑金背啄木鸟(学名:Chrysocolaptes lucidus),是啄木鸟科、大金背啄木鸟属的鸟类。体长34厘米,体重110-233克。成年雄鸟前额底部为橄榄棕色,前额顶部为红色,冠部为黑色。有一条宽大的白色眉毛,颈背顶部黑色,颈背底部和披羽顶部是白色的,有不同的黑色斑点。上体的其余部分金橄榄或金绿色。下背部和臀部呈深红色。尾上覆羽黑色。飞羽呈黑色,尾羽呈黑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前额、顶冠为黑色,带有圆形白点。
Chrysocolaptes lucidus(棕斑金背啄木鸟),C. guttacristatus(大金背啄木鸟),C. stricklandi(绯红背啄木鸟),C. strictus(爪哇金背啄木鸟),C. haematribon(吕宋金背啄木鸟),C. erythrocephalus(红头金背啄木鸟)和C. xanthocephalus(黄脸金背啄木鸟Chrysocolaptes lucidus
棕斑金背啄木鸟体长34厘米,体重110-233克。成年雄鸟前额底部为橄榄棕色,前额顶部为红色,冠部为黑色。一条宽大的白色眉毛从眼睛一直延伸到颈背侧面,与穿过耳罩的黑色条纹形成对比。一条白色的线从鸟喙一直延伸到脖子底部。白色的胡须周围有黑色的线条,这些线条在后面相交,只形成一条不规则的线条,一直延伸到颈部后部。下颏和喉部白色,中心线在喉咙底部变得更暗、更清晰。颈背顶部是黑色的,颈背底部和披羽顶部是白色的,有不同的黑色斑点。披羽的其余部分、肩角、上背部、翅膀顶部和三级飞羽形成了金橄榄或金绿色的整体。下背部和臀部呈深红色。尾上覆羽黑色。飞羽呈黑色,尾羽呈黑色。
下体羽毛为白色或浅黄色,边缘和末端为黑色。喉咙和胸部的黑色斑纹更为突出。腹部到尾下呈棕色。翅膀的底面呈棕色,有黑色的斑点和条纹。尾巴的下侧棕黑色。
雌鸟与雄鸟相似,但前额、顶冠为黑色,带有圆形白点。
幼鸟比成鸟颜色暗淡,背部和翅膀呈橄榄色。亚成鸟雄鸟头上的红色较少。羽毛有许多地理差异。
棕斑金背啄木鸟体型相当大,特别是在分布区的东部。身高和体重也相差很大。棉兰老岛亚种体重110-145克,分布于萨马尔岛和棉兰老岛(三宝颜半岛除外),背部呈淡金色,体型略小。最大的莱特岛亚种体重150-233克,分布于薄荷岛、莱特岛和萨马岛,脸部为红色,背部为深红色。
棕斑金背啄木鸟生活在海拔2100米以下的不同海拔地区:尼泊尔920米,东南亚1200米,菲律宾600-1500米,印度北部1600米,南部最高达1800米。棕斑金背啄木鸟是一种森林物种,经常出现在由落叶和常绿树木组成的开阔林区。在正在更新的森林、原始森林的边缘、水道沿岸的开阔林地和古老的种植园中也可以观察到这个物种。偶尔,它们可以在红树林附近或内部找到,尽管沿海地区在整个印度次大陆上都被忽略了。另一方面,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备受追捧的湿地,棕斑金背啄木鸟几乎只经常光顾后一种类型的栖息地。在尼泊尔,棕斑金背啄木鸟栖息在树木高大的低地森林中。木棉树和榕树的混合林构成了它们的主要栖息地。在其广阔分布范围的另一端,在菲律宾,这些鸟类生活在成熟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森林、茂密的灌木丛和河流沿岸茂密的林地中。它们也出现在农田和住宅附近。
棕斑金背啄木鸟是一种生性极其谨慎的啄木鸟。通常成对生活,但也以小家庭的形式出现,其成员在夜间挤在一起。它们经常与其他种类的啄木鸟混群在一起,特别是白腹黑啄木鸟。它们几乎只访问大树,即使它们是孤立的或位于非常开放的环境中。棕斑金背啄木鸟特别喜欢枯木。虽然有时会降落到地面,但主要出没于树干和大树枝上。
棕斑金背啄木鸟很少收集食物;它们通过啄食或敲击木材来提取生活在那里的幼虫。一旦它用强大的侧向敲击去除了较大的树皮碎片,它就开始寻找猎物。该物种使用同样的啄食和探查技术在附生植物中发现了昆虫。在极少数情况下,它们会吞下成群的飞行白蚁。棕斑金背啄木鸟的移动速度很快,但它通常会在同一地点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从树干的底部到树叶的顶部检查树木。有时它会从树上长途跋涉回到巢中进食。当它们搬家时,这对夫妇通过定期发出鸣叫声来保持联系。与许多种类的啄木鸟一样,棕斑金背啄木鸟在遇到同种鸟类时会抬起头顶进行展示。距离较近时,它们会有节奏地摆动头部。
棕斑金背啄木鸟偶尔会发出简单的“kik”声,但大多数时候,它会发出或多或少的长串“kowk-kowk”,这些声音与欧洲啄木鸟或黑啄木鸟的叫声有很远的关系。还可以听到一系列金属声音,速度和音调通常有所不同,“di-di-di-di-di-di-di”或“tibiltititititit”甚至“kilkilkitkitkit”。后者类似于昆虫的叫声,可以在飞行中或栖息地发出。
棕斑金背啄木鸟的食物相当多样化。它们主要吃蝴蝶、毛毛虫、幼虫和食木甲虫。菜单上还有若虫、蚂蚁和其他昆虫。雏鸟用相同的食材喂养。也摄取花蜜。
该物种分布于菲律宾,生活在一些保护区,如棉兰老岛的Pasonanca自然公园、阿波山和Kitanglad山、薄荷岛的Rajah Sikatuna保护区和萨马岛自然公园。
在印度北部,筑巢季节为3-5月,南部为12月至翌年3月,而在斯里兰卡,筑巢季节为10月至翌年4月,高峰期为12月至翌年1月。亚洲大陆东南部也于12月开始繁殖。在大巽他群岛,鸟类筑巢时间为7-11月,而在菲律宾,鸟类筑巢时间为2-8月。巢穴挖在各种树干上,高度从2-20米不等。它是在密度较弱的活木材上穿孔的,但有时树干的核心会被虫蛀或腐烂,这使得工作更容易。筑巢由雌雄双方共同完成,通常持续长达4周。入口是一个垂直的椭圆形。南部地区每窝产卵2枚,更北地区产卵4-5枚。孵化由亲鸟双方共同进行,持续14-15天。幼羽孵化后24至26天。亲鸟双方都负责通过喙末端携带食物来喂养雏鸟。羽翼未丰后,大多数时候,幼鸟都会决定和父母住几个星期。有些鸟甚至继续参加家庭聚会,直到下一个季节开始。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10月1日——无危(LC)。
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据报道该物种相当常见(del Hoyo等人,2002年)。
趋势解释:由于栖息地持续丧失,认为该物种在当地数量正在减少(del Hoyo等人,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