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雨燕

更新时间:2023-07-13 14:07

棕雨燕(学名:Cypsiurus balasiensis),上体黑褐色,头、两翅和尾较暗浓而略带光泽,尾呈深叉状;下体暗褐色,有的较淡,颏和喉微缀灰色。嘴黑色,跗跖被羽,黑褐色,趾和爪黑色。常成群在开阔的旷野上空飞翔。主要以昆虫为食。在飞行中捕食昆虫。繁殖期为5~7月。成对或成小群在一起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屋檐下或棕榈树叶上和茅草上。

形态特征

棕雨燕上体黑褐色,头、两翅和尾较暗浓而略带光泽,尾呈深叉状;下体暗褐色,有的较淡,颏和喉微缀灰色。四趾向前,分为两对。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跖被羽,黑褐色,趾和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12~13克,雌性9~13克,体长雄性112~140毫米,雌性110~122毫米,嘴峰雄性5毫米,雌性4~5毫米,翅雄性111~121毫米,雌性105~123毫米;尾雄性54~62毫米,雌性53~60毫米;跗跖雄性 9~10毫米,雌性8~10毫米。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等开阔地区,尤以林缘、灌丛、城镇、村寨和有棕榈树的田间地区。

生活习性

常成群在开阔的旷野上空飞翔。天气晴朗时飞得较高,阴天飞得较低,成天频繁的在天空穿梭飞翔捕食。尤以黄昏时分最为活跃。主要以昆虫为食。在飞行中捕食昆虫。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分布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中国分布:分布于云南南部、东南部和海南岛。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成对或成小群在一起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屋檐下或棕榈树叶上和茅草上。巢呈杯状,主要由木棉花絮和植物纤维构成。通常将巢壁一侧固定于叶背,另一侧则悬空。巢距地高8米左右,巢外径4.5厘米,内径3.5厘米。每窝产卵2~3枚,多为2枚,卵椭圆形,白色,大小为15~18×10~12毫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