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4 00:47
棠阴古建筑群,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棠阴镇宜水河畔,距离宜黄县城14千米。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吴氏迁居至此,种植甘棠而得名。之后,又陆续有罗姓、符姓、黄姓等人口迁入,棠阴逐渐变成了一个集镇。
明宣德五年(1430年),宜黄知县谭政为吴余庆恩赐荣归祭祖兴建牌楼承恩坊竖立街口以示彰显。
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吴氏后裔经商夏布发迹后,在中街兴建大宗祠八府君祠。
明崇祯元年(1628年),万寿塔始建,清初建成。
民国时期,江西省在棠阴设有江西省麻织学校,师生多时达五百余人,为江南各地的纺织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棠阴古建筑群建筑类型多样,有祠堂、官邸、店面、门楼、牌坊、砖塔、廊桥、路亭、民居近100处,尤以八府君祠、迎恩塔、承恩坊、冠佳厅、官帽厅民居为代表。
棠阴古建筑群多为梁式木构架,梁式木构架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之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屋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平面布置常为三开间,前后天井,格局严谨而富于变化,善于结合自然环境组成和谐巧趣的建筑空间,建筑雕饰题材广泛,技艺高超,造型优美,在风火山墙、檐椽、斗供、梁坊、雀替、柱头、柱础、门眉隔扇、窗檑各处,无不考究形制,巧着雕饰,图案纹样繁复巧妙,人物戏文、鱼虫花鸟、山水楼台生动精美,构图别致,刀法精湛,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等多种形式。
棠阴古建筑群既保存了明清盛时的建筑风格,又体现了棠阴镇当地的历史经济文化水平和建造者的审美情趣。
八府君祠,是棠阴吴姓的大宗祠,前半部保存较好,后半部包括天井、寝室已毁,前院门楼也拆除,改建成了小学校舍。祠宅基面积达4000平方米,中堂为三开间,步入中堂有三道台阶,中堂前是一院落,两旁设有厢房。中厅为单桅悬山顶,面阔3间,进深5间,有石础木柱30根,柱皆巨大,4根中堂立柱周长各为2.46米;石础周长达到2.90米,有镂空宝相仰莲图饰;抬梁式构架,斗拱交叠,雀替均有花纹;前梁雕有“雀、鹿、蜂、猴”图案。中厅两旁为掖门,掖门外各有小天井及上下两殿,为放置神主牌位之处。中厅前为一大天井,长19.67米,宽17.46米,中有古井2口。天井旁各有28柱走廊,栏杆相连。
日字塘老居,位于棠阴镇下街西巷,是座民屋五开间住宅,因天井前半部为一长方型池塘,中隔长条麻石,形如日字而得名,现为罗姓居屋。日字塘以高大的外墙封闭,内屋分前后两厅,前厅设有门厅,前厅和门厅的地面以石板铺就,础柱木质,有简单纹饰;后厅础柱石。前厅和后厅以天井分开,沿天井两侧为廊,勾通“日字塘”前后两部分。天井中央设有水池,池边未设栏杆。
万寿塔,位于棠阴镇建设村西北1500米宜水畔的龟山上,为6面7层砖石结构。塔高36米,直径8米,雄踞龟山,俯瞰棠阴。塔南底层有门,高2.3米,宽0.84米。从第2层起,每面有窗口1个,计36个,层与层之间用砖砌成飞檐,厚约1米,塔内壁有两条通往塔顶的阶梯共588个,分两个门进入,互不相遇,至第1层可望但不可及,现塔顶部分损坏,顶部长有树丛,塔身有裂纹数处。
恒富安,又名吴家大院,位于冠裳坊,曾是棠阴镇政府所在地,是清代吴氏富公子所建的豪宅,占地含祖堂在内达1700平方米。整体由厅屋与祖堂观戏楼组成。厅屋设上、中、下三堂,进门设宽敞的风门厅,悬山顶,内有卧室100间,西南角设有绣花楼。西部封火墙外。另造祖堂,设上、下两堂,下堂飞檐翘角,门楼拟重檐庑殿顶。
承恩坊,又名功名牌坊,位于棠阴镇的下街口上,承恩坊为全木质结构,坊高8.35米,宽5.1米,四柱三门三楼式。枋分三层,底层为两根1.12米长的楮木圆柱,立于基石上,每柱有两块刻花护柱石。中门高3.13米,宽3.1米。门上横额镂刻有“中宪大夫通政司右通政吴余庆”十三个正楷字,字下嵌有四个木质葵花园柱。字额上端为第二层,斗拱直托檩椽,八字檐向左右延伸而出,中央下嵌长方形额匾,黑边红底,横书“承恩”二字。
冠佳厅,又名罗家大院、罗氏官厅,位于棠阴镇通棠街北端,是一座清代建筑,系清光绪初年罗亨溶所建,坐东朝西,砖木石材建造,混合式构架,进深有70余米,宽20米,有大小房屋90多间。冠佳厅建筑设置有明确的中轴线,沿中轴线两侧有规则地布置房间,建筑用材巨大,其中有一块长石达9.3米,被誉为江南民居第一长石,在当时全靠人工搬运情况下其难度极大,相传从远处将巨石运到棠阴,仅运费就花费了一根金条。
式好居位于棠阴镇下街,为吴氏家族中保留最好最完整的一座建筑。式好居始建于清初,原为书院,现为吴姓所居,因门楣题有“式好居”得名。“式好居”正门为“八”字形,门墙呈半圆形,沿门墙两侧各有一排矩形厢房,厢房之间为“U”形天井,中有三开间,明间为穿堂,左右两间为不规则形居室。各有六边形嵌花窗户,顶部构架为抬梁穿斗式,斗拱承托。
冠佳厅位于通棠街口,为清代罗氏豪宅,门楼全用方砖和模式花砖垒砌,一进三堂,穿斗与抬梁混合构架,斗拱月梁独特,沿中轴线两侧,对称布设房厅,天井全用巨长条石铺设,其中有一条石长达九米余,被专家们称为“江南民居第一长石”。
棠阴古建筑群被中国国内建筑学者誉为“明清建筑史的缩影”,是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南方地区古代砖木结构建筑的实物资料。
棠阴曾是古代赣东文化发源地之一,民风淳朴,尊师重教,“捡漏趁晴天,读书趁少年”,百姓“乐读书而好文辞”,故书院林立,贤能辈出。唐天佑年间(904年—919年)官办的“湖山书院”和“山湾书院”就设在杨坊村附近。北宋大文豪王安石的启蒙恩师杜子野先生常在此地著书立说。大戏剧家汤显祖的惊世之作《临川四梦》,也是在棠阴初演而闻名后世。此外,棠阴还留存有第四次反围剿时红军活动的大量遗迹,如朱德和林彪的作战指挥所及红军大学遗址、红军战士书写的革命标语等。
棠阴古镇文化活动有正月十五的承恩花灯会。棠阴花灯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棠阴民众都会制扎出承恩、冠棠、带桥等17路造型各异的花灯,在锣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竞相媲美,热闹非凡。
2003年7月,棠阴镇被江西省政府评定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棠阴古建筑群为省保单位。
2008年,宜黄县投入了6万元,由宜黄县文化局、文博所牵头,对该镇的古牌坊承恩枋进行了修缮,使得这一市级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
2010年,宜黄县投入8万元,对三禳遗风偏殿濒临倒塌的墙体进行了抢修;成立了由县长亲自担任主任委员的迎恩塔修膳委员会,投资60万元对迎恩塔进行修膳。
2014年,宜黄县申报棠阴古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江西省文物局审核。
2018年,棠阴古建筑群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棠阴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棠阴古建筑群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棠阴镇。
宜黄汽车站到棠阴的公交,发车时间为07:00、08:00、09:00、10:0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