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8 16:13

楝(Melia azedarach L.)是楝科,楝属植物。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树皮灰褐色,分枝广展,叶为2-3回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叶片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顶生叶略大。圆锥花序约与叶等长,花芳香;裂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急尖,花瓣淡紫色,倒卵状匙形,两面均被微柔毛,花药着生于裂片内侧,且互生,子房近球形,无毛,每室有胚珠,花柱细长,柱头头状,核果球形至椭圆形,内果皮木质,种子椭圆形。4-5月开花,10-12月结果。

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宋人罗愿写了一部解释名物的训诂著作《尔雅翼》,其卷九释木篇云:“楠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尖,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芬香满庭,其实如小铃,至熟则黄,俗谓之苦棣子,亦日金铃子,可以练,故名楠”。“可以练”指的是楠叶可以用来漂白生丝。《周礼·考工记》云:“以椟为灰,渥淳其帛。”从战国时代开始,古人就用楠树的枝叶烧成灰,然后和生丝一起放在水中浸泡,楠灰可以使生丝洁白柔软,这个过程就叫做“谏”。可见悚之名称,源于其“叶可练物”的特性。

栽培历史

楝树在中国具有非常悠久的种植历史。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用楝叶灰漂白丝织品。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地员》把九州土壤划分为十八类九十种,认为楝树适宜以五位之土(上上,第三等次)种植。西汉刘向《淮南子》,记十二月之木,正月杨,二月杏,三月桃,四月李,五月榆,六月梓,七月楠,八月柘,九月槐,十月檀,十一月枣,十二月栎,之所以七月为悚,却是因为楝树的果实在这个季节成熟。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分枝广展,小枝有叶痕。叶为2-3回奇数羽状复叶,长20-40厘米;小叶对生,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顶生一片通常略大,长3-7厘米,宽2-3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多少偏斜,边缘有钝锯齿,幼时被星状毛,后两面均无毛,侧脉每边12-16条,广展,向上斜举。圆锥花序约与叶等长,无毛或幼时被鳞片状短柔毛;花芳香;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急尖,外面被微柔毛;花瓣淡紫色,倒卵状匙形,长约1厘米,两面均被微柔毛,通常外面较密;雄蕊管紫色,无毛或近无毛,长7-8毫米,有纵细脉,管口有钻形、2-3齿裂的狭裂片10枚,花药10枚,着生于裂片内侧,且与裂片互生,长椭圆形,顶端微凸尖;子房近球形,5-6室,无毛,每室有胚珠2颗,花柱细长,柱头头状,顶端具5齿,不伸出雄蕊管。核果球形至椭圆形,长1-2厘米,宽8-15毫米,内果皮木质,4-5室,每室有种子1颗;种子椭圆形。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分布范围

分布广泛。广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温带地区也有栽培。印度、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越南、老挝、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大洋洲热带。在中国水平分布范围为北纬18~39,南至海南省崖县,北到河北保定、山西临汾以及陕西和甘肃南部;东自台湾、沿海各省,西到四川、云南都有分布。苦楝垂直分布范围一般是海拔6~800 m。但在云南南部海拔1500米的思茅地区仍有苦楝。自南向北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分布区地形、地貌复杂多变。

生长环境

苦楝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中性、钙质土、石灰岩山地及轻盐碱地上都能生长,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和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栽培生长最好。抗盐,在含盐量0.46%以下的盐碱土均能生长。稍耐干旱、瘠薄土壤,抗风,耐烟尘,对二氧化硫抗性较强。苦楝生长速度较快,幼树生长迅速,在环境条件适宜的地方,10年生的苦楝干径可达30 cm。

繁殖方法

自然繁殖

自然状态下以种子繁殖最常见。

人工繁殖

楝树种子为肉质果,种子成熟后由绿色变为淡黄色。11月可以采种,采后放置在干燥通风处保存。种皮结构坚硬、致密,具有不透性,不经处理,种子发芽率极低。播种前将种子在阳光下曝晒2-3天,再放入60-70℃的热水中浸泡,适当沤制,使果皮变软,再将其揉搓,用水将果肉淘洗干净。另一种方法是在播种前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3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播种地要求排水良好、平坦。播种前做好平整圃地、打垄、碎土等工作,播种时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播种量为20-30克/平方米,行距为20-25厘米,沟深3-5厘米。播种后覆土,轻轻镇压。有条件的可采用地膜覆盖,播种后10-15天出苗。楝树每个果核内有种子4-6粒,出苗后呈簇生状。当小苗长至5-10厘米时间苗,按株距15厘米定苗,每簇留1株壮苗即可。

2月下旬或3月上旬选取直径为0.5厘米的苗根或枝条,剪成长15厘米的插条后再进行扦插。插条上口平截,下口斜截。扦插株距为15-20厘米、行距为30-40厘米,深度为长度的1/3,扦插后将周围土壤按实。4月上旬,插穗上的不定芽相继萌发出土。当苗长到5-8厘米时,只保留1个萌蘖,培养成苗干,其余的萌蘖抹去。

苦楝适宜的芽诱导培养基MS + 0.4 mg/L 6-BA + 0.2 mg/L IBA + 30 g/L蔗糖+ 3.5 g/L琼脂;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是改良MS + 0.8mg/L 6-BA + 0.3 mg/L KT+0.3 mg/L IBA +1 g/L花宝1号 + 40 g/L蔗糖 + 3.8 g/L琼脂,增殖系数能达到3.93;适宜的生根培养基1/2 MS + 0.6 mg/L ABT 6号 + 0.2 mg/L NAA + 15 g/L蔗糖 + 3.2 g/L琼脂,平均生根率达到93.56%。楝苗移栽基质以腐植土和蛭石2:1混合的效果最好,成活率可达95%。

栽培技术

林地选择

平原地区选择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宜林地,不宜选择粘重土壤,土壤含盐量一般小于0.4%;低山丘陵地区选择背风向阳、土壤疏松肥沃的山麓、山谷地,土层厚度应大于30厘米。清理造林地上的碎石、枯枝、杂草;采用块状整地或带状整地。在低山丘陵地区,可采用水平阶或鱼鳞坑整地。整地结合使用腐熟有机肥,用量每667平方米2000-5000千克;深翻土壤50-80厘米,整平耙细待用。

造林密度

在培育苦楝大苗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移栽,选择土壤肥沃的苗圃地,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做好土壤的消毒和灭虫工作。按南北方向整理苗床,床面宽1.5 m,定植密度660株/667 m2左右。移栽时间选择在秋季落叶至春季萌芽前,在阴天或无风的清晨及傍晚进行移植。移植时适当修剪主根,以促进侧根的生长。移植后做好松土除草、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以利于根系、枝条尽快恢复生长。经过两年的培育,当苗木平均高3m左右,胸径2.5~3 cm时可出圃。

抚育管理

栽植当年检查造林成活率,造林成活率不合格的造林地,应及时进行补植、补播或重新造林。植苗造林的当年补植要用同龄大苗,次年补植要用当年新苗。

苗期每天浇1次水,并进行适当的追肥,追肥以速效性肥料为主,应掌握“分期追肥、看苗巧施”的原则,即根据幼苗不同生长时期对不同营养元素的需求控制肥料的种类和数量。幼苗期主要以氮肥和磷肥为主,以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苗木速生期氮、磷、钾肥要适当搭配,因为这时期苗木生长最快,需要的水肥最多;等到幼苗木质化之后则主要施钾肥,并且要停止施氮肥。追肥可以同浇水结合进行,水肥浓度控制在0.1%~0.2%,严禁在午间高温时施肥,宜在傍晚进行,施肥后应及时浇1次清水冲洗小苗叶面。栽植后的3年内应加强土壤水、肥管理。每年施肥3次,浇水4-5次。在5、6月份各施一次速效肥,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用量以每株0.5千克为宜。

造林后应及时进行除草,并与扶苗相结合。对树穴内外的杂草、杂灌做到除早、除小、除了。每次浇水后地表土层干结时应给林地及时松土。松土除草应做到不伤害苗木根系,深度一般10-15厘米。

近种区别

子房5-6室;果较小,长通常不超过2厘米,小叶具钝齿;花序常与叶等长。

川楝

子房6-8室;果较大,长约3厘米;小叶近全缘或具不明显的钝齿;花序长约为叶的一半。

病虫防治

主要病害有溃疡病、褐斑病、花叶病、叶斑病;虫害有黄刺蛾、扁刺蛾、斑衣蜡蝉、星天牛为害,但不成大灾害。苦楝苗期病虫害比较少,可用70%甲基托布津2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防治;虫害主要有黄刺蛾、扁刺蛾、斑衣蜡蝉等,可于5~8月苗木生长期,用溴氰菊酯1200~1300倍液或50%杀螟松800倍液防治。

主要价值

园林价值

苦楝树形优美,叶形秀丽,叶色葱绿,树冠如伞盖绿荫生凉;春夏之交开淡紫色花朵,圆锥状聚伞花序下垂似流苏,随风飘坠如降紫雪,清香盈庭;正如明代高濂在《草花谱》中所说“苦楝发花如海棠,一蓓数朵,满树可观。”果实椭圆至微圆,未成熟果实为绿色,成熟时黄绿色、黄色,经冬不落。是优良的庭荫树、行道树。宜配植在草坪边缘、水边、园路两侧、山坡、墙角可孤植、列植或丛植,是江南地区四旁绿化常用树种。

经济价值

苦楝生长快,木材材质轻软坚韧,边材灰黄色,心材黄色至红褐色,纹理细腻美丽,有光泽,易加工,且具有防虫防腐功能.群众称它是“三年椽材,六年柱,九年便成栋梁树”,可供建筑、家具、装潢和乐器等用。苦楝在实际加工利用中,采用弦切板制作家具板面较美观。苦楝的树皮、根皮、叶及果实中均含有一种呋喃三萜类化合物——楝素,苦楝素有“天然杀虫剂”之称,对多种昆虫具有胃毒、触杀和拒食作用,且害虫不易产生抗性,是广谱、高效、低毒、安全、环境相容性好的植物源农药。苦楝树鲜叶可灭钉螺和作农药,用根皮可驱蛔虫和钩虫。根皮粉调醋可治疥癣,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头癣;果核仁油可供制油漆、润滑油和肥皂。

药用价值

楝的种子、枝叶及树皮在印度周边地区作为植物药被广泛应用,其种子具有泄下及驱虫作用,可治疗胃溃疡;树皮具有收敛止血功效,用于治疗癌症、痛、脾脏及肝脏疾病等,种油用于治疗风湿病。

植物文化

古代湖北一带有与楝叶有关的习俗。“荆楚之俗,五月五日,民斩新竹笋为筒粽,楝叶插头,五彩缕投江,以为辟水厄。”人们在五月五日这天,用竹筒做成粽子,把楝叶插在上面,缠上五彩丝线投入江中,祈求免于溺水之祸。“士女或取楝叶插头,五丝缠臂,谓为长命缕”,百姓们也将楝叶插入发间,或用五色丝线缠于手臂,用以祈求长命百岁。

楝花开红紫色小花,花型细小,花香浓郁。《草花谱》云:苦楝发花如海棠,一蓓数朵,满树可观。王安石《钟山晚步》有“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之句,杨万里《浅夏独行奉新县圃》亦云: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飞”。古人爱花、赏花,把花开时吹过的风叫做“花信风”。宋 孙宗鉴《东皋杂录》云,江南自初春至初夏五日一番风候,谓之花信风,梅花风最先,楝花风最后,凡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凡四月,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天,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的信风,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也成为农时和农事的象征。楝花风居最末,所以《三柳轩杂识》谓楝花为晚客,楝花被赋予“一信楝花风,一年春事空”的文化内涵。古代有许多咏楝花的诗句,如“楝花开后风光好,梅子黄时雨意浓”“早禾秧雨初晴后,苦楝花风吹日长”等,也有专门咏《楝花》的诗作,宋张蕴云“绿树菲菲紫白雪,犹堪缠黍吊沉湘。江南四月无风信,青草前头蝶思狂。”正因为楝花开在春天的末尾,所以总能勾起人们花事已了、春光不再的感怀,进而引起人生短暂,韶华易老的忧思,于是便有了“客里不知春事晚,举头惊见楝花香”的惊讶、“楝花开遍麦秋时,韶光老尽起深思”的落寞,“开尽楝花寒尚在,十分春事九分休”的遗憾和“白首相逢叹暮年,楝花风后草连天”的感慨。

庄子说鹓雏“非练实不食”,《风俗通》亦云“獬豸食其(楝树)叶”。在这里,鹓雏是传说中神圣高贵的神鸟,是百鸟之王凤凰的一种,凤凰以楝的果实为食;獬豸则是象征忠义正直的神兽,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它们一个喜欢吃楝的果实,一个喜欢吃楝树叶,这就使作为食物的楝树也随之被赋予了高洁的精 神品格。宋梅尧臣有一首楝花》诗云:“紫丝晕粉缀鲜花,绿罗布叶攒飞霞。莺舌未调香萼醉,柔风细吹铜梗斜。金鞍结束果下马,低枝不碍无阑遮。长陵小市见阿姊,浓熏馥郁升钿车。莫轻贫贱出闾巷,迎入汉宫人自夸”,把寻常巷陌里毫不起眼的楝花比作汉武帝曾经流落民间的皇姊,虽身处贫贱之境,却终因身份高贵被迎入宫中,借指楝花虽身处乡野之地,却浓香馥郁,清新可观,具有高尚的品行和修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