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树

更新时间:2024-04-09 17:06

楠树是樟科常绿乔木。高达30米,小枝细长,幼时有茸毛,以后逐渐脱落。叶革质,阔披针形或倒卵形,先端突尖,基部樱形,上面光滑,下面有灰褐色茸毛,沿主脉及侧脉处尤为显著;聚伞花序腋生,花形较小,常为绿色,花被盘状,先端尖形;浆果卵圆形,果梗有细毛,顶端膨大。花期7-8月,果期9-10月。楠树一名始载于《湖南中兽医药物集》。

植物学史

历史上,楠木为江南四大名木(楠、樟、梓、稠)之冠,人为采伐十分严重,使许多种类沦为濒危渐危种。根据《中国植物红皮书一稀有濒危植物名录》(第1册)和1999年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1批),楠属的楠木、闽楠、浙江楠、滇楠等均为渐危种,为国家II级保护植物;在中国分布的82种润属植物中,处于濒危状态种类多达71种。可见中国楠木类种质资源濒危状况令人甚忧,保护刻不缓。由于历史上中国楠木类种质资源遭受到长期破坏,致使自然界楠木大多散生,难见成分布,大大增加了保护工作的难度。另外,尽管楠木类植物起源古老、分布广泛、生态及经济价值显著,但长期以来,润楠属和楠属植物的系统位置及属下种的归属都十分混乱,种类难以鉴别,阻碍了其开展深入研究,以及对其中处于濒危状态的树种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

楠树一名始载于《湖南中兽医药物集》。

形态特征

大乔木,高达30米。

小枝被黄褐或灰褐色柔毛。

叶革质,椭圆形,少为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1(13)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尖头直或呈镰状,基部楔形,最末端钝或尖,上面光亮无毛或沿中脉下半部有柔毛,下面密被短柔毛,脉上被长柔毛,中脉在上面下陷成沟,下面明显突起,侧脉每边8-13条,斜伸,上面不明显,下面明显,近边缘网结,并渐消失,横脉在下面略明显或不明显,小脉几乎看不见,不与横脉构成网格状或很少呈模糊的小网格状;叶柄细,长1-2.2厘米,被毛。

聚伞状圆锥花序十分开展,被毛,长(6)7.5-12厘米,纤细,在中部以上分枝,最下部分枝通常长2.5-4厘米,每伞形花序有花3-6朵,一般为5朵;花中等大,长3-4毫米,花梗与花等长;花被片近等大,长3-3.5毫米,宽2-2.5毫米,外轮卵形,内轮卵状长圆形,先端钝,两面被灰黄色长或短柔毛,内面较密;第一、二轮花丝长约2毫米,第三轮长2.3毫米,均被毛,第三轮花丝基部的腺体无柄,退化雄蕊三角形,具柄,被毛;子房球形,无毛或上半部与花柱被疏柔毛,柱头盘状。

果椭圆形,长1.1-1.4厘米,直径6-7毫米;果梗微增粗;宿存花被片卵形,革质、紧贴,两面被短柔毛或外面被微柔毛。

近种区别

本种是中国有名的楠木。几十年来,一直和滇楠P.nanmu(Oliv.)Gamble及闽楠P.bournei(Hemsl.)Yang混淆不清,有把它当作滇楠的,也有把它当作闽楠的,亦有同时记载为滇楠和闽楠两个种,但所指标本都是产于四川及贵州西北部的本种。楠木与闽楠关系十分密切,但区别仍然十分明显:闽楠叶为披针形或倒披针形,较狭而长,下面小脉十分明显,结成网格状;圆锥花序紧缩,不开展,长3.5-7(10)厘米,最下部分枝长2-2.5厘米;小枝无毛或被柔毛。楠木与滇楠在形态上差异很大,后者叶为阔倒披针形,长8-18厘米,宽(2)3.5-6(10)厘米,先端渐尖或短尖,侧脉较少而疏离;叶柄粗壮;花较小,长约3毫米。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谷地湿润常绿阔叶林或灌丛中,海拔1600-2000米处。

分布范围

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区,以云南、四川、湖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为多。

生长习性

从楠木的繁育生物学特征来看,楠木类植物主要以种子进行繁殖和再生,但楠木类(樟科)植物的果实为核果,肉质的中果皮落地后极易腐烂,能进一步引起种子霉烂,加上种子本身具有生理性休眠和寿命短等特点,使楠木类植物繁殖率低下,自然更新困难。另一方面,楠木类植物幼苗、小树生长缓慢,许多种童期可长达30a左右,50~60a才进入生长旺盛期,自然更新周期长,虽然闽楠等濒危种可通过萌蘖繁殖进行天然更新,但更新能力较弱,种群净生殖率低。

从种子的萌发特性来看,如闽楠种子寿命较短,在次年4月初开始萌发,7月之后地面种子即丧失活力,而且对发芽条件要求严格,仅在光照下30~35℃恒温和30℃(日)/20℃(夜)变温中较窄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萌发,并且发芽迟缓、过程长、萌发率低。红楠需在含水量40%以上才能保持较高的发芽活性,而且自然状态下幼苗存留率与地被物或枯落物的多少密切相关,地被植物或枯落物多的地方,红楠幼苗损失率高达71%。

从居群结构来看,楠木类植物多在以壳斗科植物为建群种的天然常绿阔叶林中作伴生树种呈零星分布口引。这种散生的分布格局是否会导致楠木类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丧失和居群间遗传分化加剧,进而导致楠木类植物濒危,仍需进一步研究。但从楠木类植物的传粉生物学特征来看,这种分布格局仍会影响居群间或个体间的传粉效率,进而降低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楠木类植物花两性、多聚成聚伞状圆锥花序或近总状花序,有腺体、具芳香,其花部结构和小花排列方式均有利于吸引传粉昆虫和提高传粉效率,但其花粉的传播距离则受昆虫活动范围的影响,在小居群或个体间隔较远的情况下,会大大降低昆虫的访花频率,使传粉过程受到障碍,个体往往会通过自交或小居间内植株间杂交来繁衍后代,进而会降低后代的竞争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繁殖方法

楠树的繁殖方式一般为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冲积土或壤质土上生长最好;在干燥瘠薄或排水不良之处,则生长不良。楠木为中性偏阴的深根性树种,寿命长,300年生尚未见明显衰退;主根明显,侧根发达,根部萌蘖能长成大径材。幼年期耐荫蔽,一年抽三次新稍。楠木生长速度中等,50--60年达生长旺盛期。

用种子繁殖。果实采收后,搓去外果皮,种子有油质,寿命短,阴干后即可播种。若次年春播,需用湿沙贮藏。幼苗期需遮荫,当幼苗长成真叶即可间苗或移植,一般1年生苗即可出圃造林。如绿化用大苗,可换床培育3--5年。大苗栽植,必须带土团,并剪去部分叶片。栽植时要选择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环境。

主要价值

园林价值

高大乔木,树干通直,叶终年不谢,为很好的绿化树种。

经济价值

材质纹理细密,有光泽,香气袭人,不易变形和开裂,是建筑、造船、家具的上等用材,有一定经济价值。楠树名列江南四大名木楠、樟、梓、桂之列,素以材质优良而闻名;

木材有香气,纹理直而结构细密,不易变形和开裂,为建筑、高级家具等优良木材。

楠木家具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一定的养生功能,楠木家具的收藏潜力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是存世稀少。楠木是中国珍贵保护树种,禁止砍伐,老料又存世不多,数量十分有限,因此楠木家具已经成为收藏新贵,行情每年大幅攀升。楠木大件制品和金丝楠更是无价之宝。楠木家具的欣赏和审美价值被发掘,其具备高贵、华美、含蓄、雅致的审美情趣。楠木家具的养生功能受到人们的欢迎。

药用价值

楠树味辛,性温,微毒。有利于消胀止痛,利水消肿。据《湖南中兽医药物集》记载:“味微苦而辛滴,具佳适之芳香气味。作性畜健胃驱风剂。”。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治吐泻转筋。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两。外用:烧存性研末撒或煎水洗。

【附方】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楠,大如掌者削之。以水三升,煮三沸,去滓,令灼之也。(《补缺肘后方》)

治水肿自足起:槁木、桐木。煮汁渍足,并饮少许,日日为之。(《肘后方》)

治聤耳,通耳脓水出,日夜不止:楠木一分(烧灰),花胭脂一分。细研为散,纳于耳中。(《圣惠方》)

【摘录】《中国辞典》

观赏价值

楠木属国家珍稀树种,质地坚硬,树干挺直,有欣赏价值。

保护现状

濒危原因

物种的濒危是其内在的因素和外部生态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中国楠木类种质资源分布的历史变迁和现状来看,人为的采伐导致的生境破坏,是中国绝大多数楠木类植物濒危的主要外部因素;其濒危的主要内在因素则是其繁殖能力和自然更新效率低下,种群复壮困难。因此,复壮中国野生楠木种群、保护楠木类种质资源最主要的途径是:防治人为破坏,提高繁殖能力。

防治人为破坏主要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对近年林业勘查发现的楠木相对集中分布的天然楠木林,如湖南古县高望界伍家坪,福建武夷山东侧支脉、沙县与明溪县交界处天然楠木集中分布区等地,要建立楠木自然保护区,实施就地保护;要进一步完善楠木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楠木保护的专项资金,健全楠木保护管理和监督体系,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并在楠木集中分布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当地人民群众认识到保护楠木种质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防止这些天然楠木林遭受破坏。另一方面,对历史上已受人为破坏的楠木的天然分布区,要结合生殖生物学、居群遗传学、保育遗传学、种群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已受破坏的楠木散生林采取人工辅助种群复壮措施。

植物文化

诗人杜甫曾写《楠树为风雨所拔叹》表达自己的境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