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4 08:23

楼(拼音:lóu)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时期秦国《睡虎地秦墓竹简》,字形从木,娄声。“楼”本义是指两层以上的房屋,即楼房,引申指像楼房的建筑,又引申指有上层结构的建筑或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楼”也用来指楼房的一层。

字源演变

“楼”这个概念的出现比较晚,从中国建筑发展史来看,殷商及西周时期的居民一般都是在高的地基上建筑房屋的,还不具备修建两层及以上多层建筑的技术能力。因此,甲骨文、金文中不见这个字的记录。小篆(图3、4)的“楼”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为形符,表明楼房建筑的主要材料,而右边的部件为声符“”。从语源的角度看,从“娄”的字,往往隐含“多层次”义。如:屡、数、缕等。《集韵·遇韵》:“屡,或作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娄,娄之义又为数也。……俗乃加尸旁为屡字。古有娄无屡也。”《汉书·严助传》:“朝廷多事,娄举贤良文学之士。”颜师古注:“娄,古屡字。”从词汇学来看,楼、屡、数、缕乃至篓、褛等字是一组同源词。隶书(图2)的形体结构与小篆基本一致,只是笔画更加平直。宋元以来,一些小说戏曲刻本中,“婁”字及“婁”旁已多简作“娄”(据草书楷化)。新中国成立后,繁体“婁”简化为简体“娄”,繁体“樓”则类推简化为“楼”。

楼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意义便是指两层及两层以上的高大建筑。“楼”字从木,这表明木结构楼房自古以来所占有的主体地位。“楼”字是伴随“楼”这种建筑形态的出现而产生的。关于楼房建筑产生的时代,学术界有战国晚期之说。《左传·哀公八年》:“囚诸楼台,栫(jiàn,堵塞)之以棘。”《史记·苏秦列传》:“前有楼阙轩辕,后有长姣美人。”从这些记载和汉画像石资料推断,楼房建筑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已经出现,应是不争的事实。也有学者认为,最早的楼相传出现于西周康王执政时期,函谷关令尹喜为迎候神仙降临,在终南山北麓修建了一座草楼,这应当是后世楼房的滥觞。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引《史记》:“方士言于汉武帝曰:‘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帝乃立井干楼。”则认为“楼盖起于黄帝之时”。

在现代生活中,高楼大厦是最熟悉不过的建筑了,而“楼房”也随处可见。从“楼房”这种居舍,又引申出指楼房的一层,例如“一楼”“二楼”“三楼”等。

其实,楼在古代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指前面所讲的人们熟知的多层房屋,还有不少其他的义项。如,有上层的车船,其上层也叫楼。《左传·宣公十五年》:“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杜预注:“楼车,车上望橹。”古代茶肆、酒店、歌舞等场所也称楼。民国时期还有茶楼、酒楼等称呼。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六】【木部】洛矦切(lóu)

重屋也。从木娄声。

说文解字注

“重屋也”注:重屋与复屋不同,复屋不可居,重屋可居。《考工记》之重屋,谓复屋也。《释名》曰:“楼谓牖户之闲诸射孔楼楼然也。”楼楼,当作“娄娄”。女部曰:“娄,空也。”囧下曰:“窗牖丽廔开明。”

“从木娄声”注:洛侯切,四部。

广韵

落侯切,平侯来 ‖ 娄声侯部(lóu)

楼,亦作𡝤。重屋也。亦姓,夏少康之裔,周封为东楼公,子孙因氏焉。汉末楼秦自谯徙居会稽,因以东阳为望也。又虏复姓,有盖楼氏、贺楼氏。落侯切。二十九。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 樓;部外笔画:11

(lóu)《唐韵》落侯切。《集韵》《韵会》郎侯切。《正韵》卢侯切,并音娄。《说文》:重屋也。《尔雅·释宫》:四方而高曰台,狭而脩曲曰楼。《释名》:楼谓牖户之闲有射孔,楼楼然也。

又侦敌之车曰飞楼,亦曰楼车。《六韬·军略篇》:视城中则有飞楼。《左传·宣十五年》:解扬登诸楼车,呼宋人而告之。

又岑楼,山之锐岭。《孟子》: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楼。

又谯楼,城楼也。《前汉·陈胜传》:战谯门中。

又谓之戍楼。《储光羲·送别诗》:寒云隐戍楼。

又楼兰,国名。见《前汉·昭帝纪》。

又《尔雅·释诂》:楼,聚也。

又《尔雅·释草》:果臝之实栝楼。注:齐人呼为天瓜。

又道家以两肩为玉楼。苏轼《雪》诗:冻合玉楼寒起粟。

又姓。《姓苑》:望出东阳,周封少康之裔为东楼公,子孙因氏焉。

又叶凌如切,音闾。《古日出东南隅行》: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又离楼,众木交加之貌。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嶔崟离楼。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木”的末笔捺改点。“女”3画,㇛(撇点)一笔写成。

【写法】“木”窄“娄”宽,顶部“木”低,底部“娄”高。“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娄”,“米”的横笔与“木”横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女”,㇛(撇点)的折点接竖中线,撇短点长,第二笔撇撇尖伸向“木”下侧,末笔长横起笔“木”侧,两端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