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9 09:15
一种说法是在600多年前,当时水贝村的陈公在茅洲河岸边搭寮养田鸭,晚上就住在草寮里。有一天下午,东莞一位姓黄的风水师前往宝安为人相地,回来刚好路过此处。不料此时天公不作美,乌云压顶,竟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久久未停。因雨下得很大,风水帅无处躲避,被雨淋得犹如落水鸡,十分狼狈。这时,烟雨中他朦朦胧胧地看见一座草寮搭建在河边,分外高兴,于是急忙前往避雨。陈公平时为人厚道,心地善良,此时见一老翁全身湿透,于是热情地让其进草寮避雨。当晚,陈公杀鸭款待风水师并让其寄宿在草寮里。对此,风水师十分感激,并好奇地对陈公说:“我观察过,此地很不错,可惜至今尚未有人有福分居住此处,陈氏何不迁此以续下秋?”陈公凭多年在此养鸭经力,也觉得此地的确不错,于是按风水师择的吉日,在此建起房屋,从水贝村迁来此处居住。后来,在陈公的影响下,陆续有一些陈姓人搬来居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大家认为应该给村子起个名字。有人说,这里风水这么好,却被漏掉了,干脆取名叫“漏村”,意思是漏掉建设的村子。后来陈氏族人认为“漏”字不太好,又改用同音的“楼”字,称为“楼村”,一直沿用至今。
还有一种说法是楼村的地形像漏斗,无论历经多大风雨,雨停水泄,村子都能安然无恙。所以,称之为“漏村”。1985年出版的《深圳市地名志》载:“楼村,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从水贝分迁出来的,当时四周都建有村庄,而这里却是一片空地,人认为此地风水好,丁是在这个漏建的地方立村定居,取名漏村(是漏掉建设之意),后因‘漏’字不佳,又改用楼’字,称楼村。
清朝,楼村属新安县福永可司。
1914年,新安县复称宝安县。楼村属宝安县。1924一1938年,楼村属宝安县第五区。1941年,属宝安县第三区。1946年,属宝安县第一区公明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楼村属公明乡。
1950年,属第四区公明乡。
1951年,属第四区碧楼乡。
1956年,属公明区东周乡。
1958年3月,属公明乡。10月,楼村属光明人民公社。
1959年,改属光明农场。
1961年,属松岗区公明公社。
1963年,属宝安县公明公社。
1979年1月,宝安县改为深圳市,楼村属深圳市松岗区公明公社。
1981年10月,深圳市复设宝安县,楼村属宝安县公明公社。
1983年7月,撤销人民公社,楼村大队改为楼村乡,属宝安县公明区。
1986年10月,改区乡为镇村,楼村乡改为楼村村,属公明镇。
2004年7月,公明镇改为公明街道,楼村村改为社区,属公明街道。
2007年,深圳市光明新区成立,楼村属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
2016年,光明新区的光明、公明2个办事处拆分为6个办事处,楼村改属新湖办事处。
2018年9月,光明区成立。楼村属光明区新湖街道。
楼村,位于光明区中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9',北纬22°45',总面积24.93平方千米。
楼村地势东高西低,属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地形低矮而平缓,一般海拔高度为40~90米。山坡坡度为15°~25°。沟谷切割线、物理地质作用不明显。
楼村土壤类型以砂质田和砂坭田为主,主要分布在沿茅洲河两侧,有少量赤红壤分布。含有砂页岩红黄坭田,这类水稻土主要特点是分布位置较高,水耕熟化作用较弱,土层中基本无铁质还原,淋溶淀积现象不明显,熟化程度低,肥力不高。渗育型水稻土主要特点是底层渗漏,结构不良,保肥能力较差。
茅洲河位于村西,发源于羊台山北麓,自东向西北流经石岩、楼村、松岗、沙井,汇入珠江口。该河是楼村排洪的主要河道,也是农业时代灌溉农田的生产用水和供应村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干流长46千米,其中下游有10千米为与东莞市之界河,名东宝河。
茅洲河在深圳市境内流域面积313平方千米。河床平均比降2.2%,总落差480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42~1649毫米,约90%集中在汛期,下游主要河段可通航80吨左右船只。茅洲河主要支流有沙井河、松岗河、洋涌河、楼村水等。
楼村水系(楼村水)是茅洲河右岸一级支流,源于大顶岭山,河道流域面积10.6平方千米,原河道总长8.6千米。
楼村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比较干凉。全年温暖湿润,光热充足,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4~22.3℃,年平均降雨量为1519.2~2206.5毫米,多年平均降雨天数约为140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
2020年,楼村总人口10.4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399人,外来人口9.81万人。是深圳市面积最大、原村民人口最多的社区之一。
楼村交通四通八达,省道龙大高速、公常公路、广深港高铁从村中穿过;南部有光明城站,深圳地铁6号线松岗至科学馆路段,设有楼村站。深圳地铁13号线、深圳地铁18号线。村道有华村路,荔都路,振兴路,瑞峰路,楼新一路、二路、三路、四路,楼二工一路、二路、三路、四路,以及绘猫路、硕泰路、楼学路和环村路等。
元代古窑遗址
2004年,楼村社区百果园发现了几处元代古窑遗址,具有800年的历史,是深圳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瓷窑,也是广东省发现的第一个瓢形窑址,堪称“深圳第一窑”。
古窑长7.15米,宽3.5米,形状呈瓢箪形。窑内已出土了大量的瓷碗、盆、罐、碟、盏、盘、钵、壶、器盖等和残破瓦片。专家认为,这些出土文物中,最早的有宋代的器皿,而90%以上为元代的陶瓷器。从遗址的规模和年代来判定,专家认为,古窑遗址是深圳的重大文物发现。古瓷窑出土的瓷器与惠州、博罗等地元代古墓中出土的各种元代瓷器,从形制、施釉等方面都很相近,很可能这里正是它们真正的产地。那时,深圳本地的产品已销往各地,也许,古窑遗址就是深圳最早、规模最大的工业生产基地。
荔枝第一村
城市化以前,整个楼村有2万多亩荔枝园,拥有50个品种,因此,楼村荔枝名声显赫,享誉世界,被誉为“中国荔枝第一村”。在村外“中华荔枝第一园”长乐亭山顶,有一个高7.8米的玻璃钢巨型“荔枝”雕塑,这个雕塑被载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可惜城市化以后,土地收为国有了,成片成片的荔枝树被砍掉,昔日“中国荔枝第一村”已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