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仁酱

更新时间:2023-02-09 11:26

榆仁酱,中药名。为榆科植物榆树Ulmus pumila L.的果实或种子和面粉等制成的酱。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长江以南多系栽培。具有温中行气,杀虫之功效。常用于心腹冷痛,虫积腹痛,疮癣。

入药部位

果实或种子和面粉等制成的酱。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归肺、胃经。

功效

温中行气,杀虫。

主治

心腹冷痛,虫积腹痛,疮癣。

相关配伍

治疮癣:榆仁,作酱涂之,炒陈者尤良。(《普济方》)

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水冲。外用:适量,涂敷。

使用注意

姚可成《食物本草》:“不宜多食。”

采集加工

4-6月果实成熟时采收。

《纲目》:“取榆仁水浸一伏时,袋盛,揉洗去涎,以蓼汁拌晒,如此七次,同发过面曲,如造酱法,下盐,晒之。每一升,曲四斤,盐一斤,水五斤。”

形态特征

榆树,又名枌、白榆、白枌、零榆、枌榆、榆钱树、家榆、春榆、粘榔树、钻天榆、钱榆。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径1米,在干瘠之地长成灌木状;幼树树皮平滑,灰褐色或浅灰色,大树之皮暗灰色,不规则深纵裂,粗糙;小枝无毛或有毛,淡黄灰色、淡褐灰色或灰色,稀淡褐黄色或黄色,有散生皮孔,无膨大的木栓层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圆形,芽鳞背面无毛,内层芽鳞的边缘具白色长柔毛。叶椭圆状卵形、长卵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1.2-3.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偏斜或近对称,一侧楔形至圆,另一侧圆至半心脏形,叶面平滑无毛,叶背幼时有短柔毛,后变无毛或部分脉腋有簇生毛,边缘具重锯齿或单锯齿,侧脉每边9-16条,叶柄长4-10毫米,通常仅上面有短柔毛。花先叶开放,在去年生枝的叶腋成簇生状。翅果近圆形,稀倒卵状圆形,长1.2-2厘米,除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部,上端不接近或接近缺口,成熟前后其色与果翅相同,初淡绿色,后白黄色,宿存花被无毛,4浅裂,裂片边缘有毛,果梗较花被为短,长1-2毫米,被(或稀无)短柔毛。花果期3-6月(东北较晚)。

生长环境

生于河堤、田埂和路边,山麓、沙地上亦有生长。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长江以南多系栽培。

相关论述

1、《食疗本草》:“能助肺气,杀诸虫,下气,令人能食。又心腹间恶气,内消之,陈者尤良。又涂诸疮癣妙。又卒患冷气心痛,食之瘥。并主小儿痫,小便不利。”

2、姚可成《食物本草》:“主利大小便。”

3、《药性考》:“利便宽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