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法

更新时间:2022-06-27 19:38

所谓榜样法,是指组织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中,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来积极影响公众心理,争取公众与组织的良好合作,从而达到公关目标。榜样以其具体形象的形式,让公众易于接受和仿效,能够增强组织对公众的感召力和正面激励作用。

类型

针对公众模仿心理,有针对性地树立榜样人的模仿的对象就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什么样的榜样最能引起公众的模仿呢?

1.权威榜样

人都有依从、崇拜权威的心理,权威一般是指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或权利、地位的人。权威一般可分为领导权威、技术权威、明星权威等类型。领导者权威通过其地位、权力以及特有的气质、风度影响公众;技术权威通过其丰富的工作经验、熟练的技能来影响公众;明星权威通过其服饰、发型以及良好的形象影响公众。这些权威榜样的一言一行,常常容易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心理学上有一种 “自居作用”,公众常认同某些自己所羡慕和崇敬的人物,以他们自居而感到荣耀。

2.与公众自身具有相似性的榜样

公众都有模仿那些在某些方面与自己相似的榜样的倾向。因为相似性使人觉得模仿具有现实可行性,这样也就乐意去模仿。如果榜样太高大,相距太遥远,相差太悬殊,就使人觉得无从模仿。如在组织内部,就应在与员工工作、生活紧密联系的群体中树立榜样,这样既可以消除员工的畏惧感,促进员工之间的心理相容,同时又可以激发员工赶超榜样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群体或组织的工作效率。又比如在组织外部,要善于在普通公众(消费者)中树立榜样,这样能拉近公众与榜样之间的距离,从而通过榜样争取公众对组织的支持、认同。

3.具有支配力的榜样

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与无数生活实例表明,有支配力的人往往成为公众模仿的榜样,支配有两种类型,即权威支配和情感支配。具有权威支配能力的人如前面所讲的领导者、技术人员、明星等。在权威支配之外,公众往往会对具有情感支配力的人产生好感。这是由于具有情感支配力的榜样更容易得到公众的情感反馈、认同,有助于心理相容。

4.行为结果常常被模仿的榜样

公众常常是依据榜样的行为结果是得到奖励还是惩罚来决定自己是否应该模仿。公众常常是模仿其他人曾得到奖励或称颂的行为而形成自己的行为。因此,组织应经常有意识地对良好的榜样进行表扬,特别是在组织内部更应该如此,要创造出一种良好的行为氛围,这对加强组织的内部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组织对广大外部公众中的榜样行为也要大加称颂、渲染,这样就能有效影响公众行为,促进公众对组织的好感和信任。

在实际生活中,可引起公众模仿的榜样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正确的模仿能获得良好行为,所谓跟好人学好人。而不适当的模仿则会获得不适当的行为,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为他人留下笑柄。因此,组织要积极树立正面的榜样,克服反面的榜样。

榜样模仿

榜样模仿在施加公众社会影响的公关实践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榜样模仿的心理特点、规律及其作用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公关实践。

首先,利用榜样模仿,实现组织规范的不断自我更新,组织可通过模仿、发现、制定新的组织规范,并利用模仿的整合作用使之在组织内实行。一个组织或群体的自我改造与自我完善,意味着群体规范的更新,即以新的更适应时代需要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取代旧的、过时了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而这就需要模仿。从发现新的行为规范来说,必须有模仿。善于模仿别人新的、好的东西,是使自己获得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条件。一种新的群体规范在组织内的实行,也有赖于模仿的整合作用。新的规范总是首先在一部分人中形成,最后才成为大家普遍遵循的群体规范。当组织每实现一次规范的更新,它就朝着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道路前进了一大步。于是,它对公众施加社会影响的潜在能力也就极大地增加了。

其次,利用模仿,塑造组织良好的形象。当组织的产品和服务良好,但外部形象不佳,不知怎么办时,就可以模仿别人树立良好组织形象的经验。有些人老在为自己组织的形象发愁,竭力想在公众中树立起自己组织的良好形象,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模仿别人树立良好组织形象的成功经验不失为一个办法之一。

最后,利用榜样模仿,可以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有效地整合公众的态度、行为,从而促进组织与公众的关系。公众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公众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及行为方式。所以组织要善于针对不同类型公众的特点,积极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来影响公众,努力发扬其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以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目的。

模仿

模仿就是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仿照一个榜样的行为。模仿也是一种基本的人际影响方式。在社会生活中,从衣、食、住、行、到社会风俗、习惯、礼仪,个体从小到大都普遍存在着模仿现象。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近代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冲动去照样做其他人的行为。模仿具有以下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下,模仿者主动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仿照他人的行为。子女模仿父母行为,学生模仿教师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譬如员工有意识地模仿劳动模范的工作作风或无意识之中模仿领导的讲话语调、姿势等。

其次,模仿带有个体的倾向性和目的性。例如,希望能适应环境,得到某些好处,满足一定需要。有意模仿往往带有明显的动机。模仿有才能的人,模仿先进人物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成就、进步,满足自尊感等。

最后,模仿一般只能模仿外显行为,很难触及内心世界。模仿者达到更深层次,就是认识到被模仿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并伴随有喜悦的情绪体验,这就是“认同”了。 模仿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两种类型。无意识模仿,也称自发模仿。指不考虑行为的原因和意义,盲目的、自发的在不知不觉中仿照别人的行为。如许多人无意识模仿周围人的某一行为特点。有意识模仿,又称自觉模仿,指个体自觉地仿照他人的行为,其特点是有选择、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模仿。常常是模仿其他人的性格、气质、工作方法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