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

更新时间:2024-10-11 21:53

河源市(Heyuan City),别名槎城,是中国广东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介于东经114°14′~115°36′,北纬23°10′~24°47′之间。河源市总面积15653.63平方千米,下辖1个市辖区、5个县、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功能区。截至2023年末,河源市常住人口283.83万人,所讲语言为客家话、水源音。

名称衍变

河源跟三河(连平河忠信河、新丰河)之源有关。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河源,本汉龙川县之地,齐于此置河源县,以县东、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置河源县,河源县名沿用至1987年。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市。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上古时代,河源市辖区先属沃土次州。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河源大地上已经有大批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和平县志》记载,和平县在唐虞时属南交之地,三代(夏商周)时为扬州之地。先秦时期属百越一支的“缚娄国”,龙川有“缚娄之东乡”之称。春秋战国时称百越之地,属楚。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这一带设置龙川县。首任县令是后来统一岭南,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的赵佗,县治设在现龙川县佗城镇,(部分)以及兴宁、五华、江西省寻邬县等地。秦、汉、三国、晋时期河源均属古龙川县地,归南海郡管辖。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今河源市境域属南海郡龙川县。

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祈龙川地置河源、新丰二县,仍属南海,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析南海郡置梁化郡(即惠阳梁化),河源改属梁化郡辖。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平陈后改梁化郡设置循州(今惠州)。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梁化郡设置循州(今龙川佗城)。十一年省龙川并入河源县,为循州属。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循州为龙川郡,河源属龙川郡辖。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河源置石城县,龙川郡复名循州。唐贞双元年(公元627年)又罢石城县。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改循州为雷乡郡。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改雷乡都为海丰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称循州。南汉大宝元年(公元958年),迁循州于雷乡,改旧循州治为祯州,河源与傅罗、海丰、归善县均属桢州辖。

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因避仁宗赵祯讳,改祯州为惠州。宣和二年(1120年),改惠州为博罗郡。绍兴三年(1133年),复称惠州。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惠州升路,河源属惠州路辖。

明清时期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惠州路改为府,河源属惠州府辖。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龙川析上置和平县。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由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阳、惠东,古属龙川县)析土置永安县。崇施六年(公元1633年),河源分割忠信二图之地置连平州。清朝,河源属惠州府管辖。

中华民国时期

1919年,河源属广东潮循道,道旋废。道制废后,中级地方行政机构久不设置。1925年,河源隶属东江行政委员会公署。1928年,河源属东江善后委员会公署。1932年,属东江绥靖委员会公暑辖。1936年,河源隶属广东第四区行政专员公署。1940年,第四区行政专员公署由惠州移驻河源。1949年,改称第六区行政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源先后隶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隶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1959年,惠阳地区撤销,属韶关地区专员公署管辖。1963年,恢复惠阳地区,河源又划归惠阳地区辖。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河源撤县设置地级市,原河源县划分为河源市源城区和郊区;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1993年11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河源市郊区改名为东源县。至2008年,河源市管辖源区、东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共一区五县。2014年5月20日,河源江东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中上游,东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连韶关市,北邻江西省赣州市,与广州深圳香港的直线距离均在200千米以内,截至2022年,是粤东西北唯一同时近距离接受三个国际都市辐射带动的地级市,其范围是东经114°14′~115°36′,北纬23°10′~24°47′。截至2024年,河源市土地面积15653.63平方千米。

气候

河源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天气较为干冷;夏半年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高温多雨。根据河源市气象站观测记录,河源市极端最高气温为39.6℃,出现于1990年7月10日的龙川;极端最低气温为-5.4℃,出现于1963年1月15日的连平。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低温日数呈减少趋势。河源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68.9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全年降水量有76%出现于4~9月。河源年平均日照时数1687.0小时,空间分布上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全年中2~4月的日照时数相对较少,7月的日照时数为全年最多,平均207.4小时。河源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4%,空间分布上呈东高西低。

地质

地质构造

河源市大地构造单元属华南准地台,早古生代沉积了厚大地槽相类复理石海相碎屑岩系,晚古生代至中三叠系沉积了地台型盖层,中三叠系以后断裂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河源市又成为东南低洼区组成部分。大体可分为两大构造分区:北部连平、和平、龙川县古生界、元古界发育,主要构造形迹为皱:南部地区中生代地层及岩浆活动发育,主要构造形迹为断裂。区域构造线北东向。中生代以后的断陷红色盆地斜列于各断裂带两侧。

地层

河源市地处东南沿海的北东向新华夏构造体系,呈北东展布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占全市面积40%左右。地域出露地层有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

地形地貌

河源市处于粤东北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的结合部,属山地丘陵地区。境内地势东北向西南倾斜。在地貌分区上,河源市地貌主要属粤东褶断侵蚀剥蚀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进一步可划出4个北东向平行排布的带状亚区。北西部连平则属粤北裙断侵蚀溶蚀中低山区。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河谷平原、盆地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河源市山地面积在河源市总面积的53%,主要分布在县域的西部和中部;丘陵占全市总面积36%,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周围,海拔一般在300米以下,主要分布在和平县附城的大塘尾、均石,大坝的黄草嶂以东和粮溪坪一带;河谷平原、盆地在河源市的面积占11%,平原主要为洪积冲积平原,分布在江河的冲积地和山间谷地;主要红色盆地有东源县灯塔断陷盆地、东源至龙川县断陷盆地及狮头寨、下寨顶向斜盆地;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连平县陂头洞周围山岭和内莞的中、塘兴、小洞和东源县上莞、漳溪等处山岭,和平县浰源李田岩一带发育较全;丹霞地貌有龙川县的霍山、紫金县的越王山、源城区的望郎回等。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源市水系分为东江、北江、韩江三大流域,东江流域面积13737平方千米,约占全市面积的87.3%;北江流域面积326平方千米,约占全市面积2.1%;韩江流域面积1670平方千米,约占全市面积10.6%。河源市有近百条河流。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15条、50~100平方千米的河流1条(埔前河),共16条,其中位于东江水系的共13条,韩江水系3条;包括东江的一级支流7条、二级支流5条、三级支流1条以及韩江(琴江)支流3条。

车田水是东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龙川车田镇大帽山,流经车田镇,在龙川枫树坝水库下游的石水镇流入东江。河长30千米,平均比降7.07%,集雨面积137平方千米。

和平水是涮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和平县大坝镇石谷村五指山,流经和平县大坝镇、阳明镇、合水镇,于合水镇合水村汇入涮江。河长32千米,平均比降5.41%,集雨面积257平方千米。

贝墩水,又称鱼潭江、下车河,位于河源市和平县东北部,是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和平县北部的下车镇雪丰村寒婆坦,东北流至下车镇镇一村转东南流,经长塘镇、古寨镇、彭寨镇,于彭寨镇兴隆村九龙口汇入澜江。河长70千米,平均比降1.10%,流域面积707平方千米。

水利

截至2021年8月,河源市有1个中型水库和82个小型水库共83个水库。水库总库容合计2240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合计13716万立方米,集雨面积合计3189.6平方千米,约占河源市国土面积的20.4%。分布于河源市东江上游、东江中游、新丰江和梅江四个水资源四级区。

土壤

河源市土壤共分为10个土类(红壤黄壤赤红壤紫色土、山地草甸土、潮沙泥土、红色石灰土石质土、菜园土、水稻土),15个亚类、47个土属、114个土种。土壤分布主要受地貌因素的制约,随地貌类型和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变化。全市的自然土壤可分为山地土壤旱地土壤,人工土壤可分为水稻土和菜园土。

山地土壤主要有红壤、赤红壤、黄壤、紫色土、山地草甸土、石灰土、石质土7个土类;其中红壤约占山地总面积的38.8%,龙川县、连平县、和平县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海拔350~550米高度的山地,土壤特点是富含铁质或铁铝质,母岩砂页岩花岗岩为主,全含量低,全良好;赤红壤约占山地总面积的47.9%,紫金、东源县面积较大,两县占七成左右,主要分布在紫金县各乡镇和灯塔盆地300米以下的低丘及山脚。旱地主要是丘陵坡地、梯地、河流两岸坝地、菜园地,主要由红壤、赤红壤开垦后和河流冲积利用而成,分为红壤、赤红壤、黄壤、红色石灰土、潮泥土、菜园土6个土类;其中赤红壤占旱地总面积最高,约55.7%;潮汐泥土主要分布于东江、新丰江秋香江等江河及其干流沿岸的阶地,万绿湖库区周边,由江河冲积物发育而成。

自然灾害

河源市自然灾害主要有水灾、旱灾、台风、龙卷风、雷灾、雹灾、冷害、地震、地面塌陷与山体滑坡、病虫害等。河源市每年都有暴雨出现,造成一定程度的洪灾害,一般出现于每年的5~7月。4~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以上。2008年5月28日至6月17日的全市持续当降雨和受第0806号热带风暴“风神”残余低压槽的影响,7月29~30日“风凰”余威重创河源市的四县一区。受台风和强降雨的影响共造成全市4人死亡,直接经济总损失3.908亿元。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河源市水资源具有总量大、调控能力强、水质优良的优势。截至2023年12月,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151.3亿立方米,位居广东前三名,人均水资源量达5000立方米,为全省、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倍以上。截至2023年,河源市水资源总量134.31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6.09亿立方米。全年降水量1606.47毫米,比上年减少17.0%。年末全市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01.1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5.02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15.15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8%。

全市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地表水质保持在各功能区标准,其中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新丰江、枫树坝水库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AQI)99.2%,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2天,没有下过酸雨。全市污水处理设施1293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64.17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土地资源

2022年,河源市湿地面积1378公顷,耕地面积106042公顷,园地面积40057公顷,林地面积1238435公顷,草地面积15236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401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668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0840公顷。据《河源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整合优化后,河源市湿地公园13个,面积2.93万平方千米,占自然公园总面积17.36%。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面积2.71万平方千米,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92.35%;地方级湿地公园11个,面积0.22万平方千米,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7.65%。

矿产资源

河源市矿产资源丰富,矿类齐全。截至2023年11月,已发现矿产56种,矿产地262处,其中已探明储量矿产 36种,主要有轻稀土萤石、水泥用灰岩陶瓷土、冶金用白云岩耐火黏土石墨沸石矿泉水地热水、砖瓦用黏土等。其中大型矿床4处,中型矿床17处,小型矿床55处。主要的优势矿产为铁、钨、锡、瓷土、萤石等,探明铁矿储量2.83亿吨,占广东省总量的39%,其中连平县大顶铁矿储量居广东省第一;探明钨矿储量氧化钨24万吨,占广东省总量的26.9%,其中连平县锯板坑钨矿是广东省最大的大型钨矿;探明萤石矿储量685万吨,占广东省总量的50.4%,其中东源县到吉萤石矿储量居广东省第一。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截至2019年,河源市有陆生脊椎动物829种,其中兽类124种、鸟类510种、爬行类145种、两栖类50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蟒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鹿白鹇(省鸟)等,省重点保护动物棘胸蛙沼蛙平胸龟等。

植物

截至2019年,河源市共有野生植物280科、1645属、7055种;栽培植物633种,分隶于111科、361属;有真菌1959种,其中食用菌185种,药用真菌97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桫椤半枫荷等。在植被类型中,有属于地带性植被的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根据2022年河源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河源市林地面积120.75万公顷,森林面积占广东省11.95%。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2年底,已建立各种级别、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共97个,其中紫金县26个、龙川县16个、东源县16个、和平县15个、连平县11个、源城区10个、江东新区3个。自然保护地总批复面积共计33.39万公顷,范围矢量化后面积为31.33万公顷,剔除交叉重叠后总面积27.32万公顷,矢量交叉重叠面积为4.01万公顷。河源市自然保护地实际管控面积占比全市国土面积17.45%。

河源市按自然保护地类型划分:按自然保护地类型划分:自然保护区36个(省级8个,市级28个);森林公园 44个(国家级2个,省级3个,市级2个,县级37个);湿地公园13个(国家级2个,省级1个,市级1个,县级9个);地质公园1个(省级1个)。

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源市紫金县,成立于2001年,总面积5755.5公顷,是东江一级支流康禾主流的发源地,区内白溪水库是紫金县城饮用水源地。截至2023年,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共有1177种野生维管植物,占紫金县域野生植物总数的62.67%。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2种、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0种,其中新增国家重点保护黑桫椤、光叶红豆和荔枝叶红豆等3种。

2023年,完成林分优化面积2.11万公顷,森林抚育面积1.70万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6.59万公顷,增长4.9%;全民义务植树27.75万株。共有自然保护地97个,面积33.39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21%;其中自然保护区52个,面积26.30万公顷;森林公园33个,面积3.89万公顷;湿地公园11个,面积2.87万公顷;地质公园1个,面积0.33万公顷。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4月,河源市共辖1个市辖区(源城区)、5个县(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另设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河源市江东新区。河源市人民政府驻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沿江中路19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河源市常住人口283.8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7.4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1.96%。2023年末,户籍总人口369.18万,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河源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占51.04%;女性人口为占48.9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4.27。河源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25.28%;15~59岁人口占58.25%;60岁及以上人口占16.4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1.74%。

民族

截至2015年,河源全市范围内99%以上为汉族人,其余1%为畲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等48个少数民族组成。截至2019年,河源市少数民族户籍人口3万多人,有1个畲族乡、9个畲族村,东源县漳溪畲族乡是广东省唯一的畲族乡。

语言

河源市地处梅州市与广州市之间,河源话受正统客家话及白话(广州话)的影响较大。有的词语读音与梅州话相似,有的词语与广州话相近,而河源市内各县区之间的方言也有较大差异。但总体上河源市属于客家话,分水源音以及接近于梅州话的嘉应音。

宗教信仰

河源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等4种宗教。截至2020年,有源城区福源寺、东源县漳溪畲族乡福音堂、东源县灯塔镇福音堂等宗教活动场所。

经济

综述

2023年,河源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48.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2.6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99.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76.4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8:37.0:50.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7472元。

河源建市前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产业结构,经过多次产业调整,河源培育了电子信息产业、水经济产业、先进材料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和“六色旅游”五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河源深耕多年的优势主导产业,总体规模占全市工业产业比重超1/3。

第一产业

河源市生猪油茶茶叶蔬菜水果水产南药丝苗米等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创建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河源特色优势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为河源市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提供了坚实基础。截至2022年9月,河源市建设了18个省级农业产业园,268个“一村一品”,“一村一业”项目;获批全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村8个,示范镇4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24个、专业镇18个;培育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9个,省级菜篮子基地34个,市级菜篮子基地95个。

2023年,河源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8.1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52.13亿元,林业产值47.57亿元,牧业产值56.09亿元,渔业产值7.57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4.75亿元。全年农机补贴332.15万元。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3.71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44万千瓦。全市现有实施“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3家,其中本年新增市级21家。

第二产业

截至2021年8月,河源市是北部生态发展区产业布局最多的城市,《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列出的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11个产业都将河源作为布局城市。在广州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布局中,河源市“现代农业与食品”1个产业集群获得三星,“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2个产业集群获得二星,“汽车”“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3个产业集群获得一星。在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河源“精密仪器设备”1个产业集群获得二星,“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前沿新材料”“激光与增材制造”“安全应急与环保”4个产业集群获得一星。

截至2023年,河源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9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203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2.68亿元。分所有制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下降5.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8.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3.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下降7.0%。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4%,重工业增加值增长4.1%。

2023年,河源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36.34亿元,利润总额60.48亿元。资产负债率62.58%,资本保值增值率105.15%,流动资产周转率2.1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41%,全员劳动生产率23.34万元/人年,产品销售率94.81%。全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05.21亿元,实现入库税收27.63亿元。具有资质等级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施工企业225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8.37亿元。全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00.07亿元。

第三产业

河源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成为河源市支柱产业。2023年,河源市第三产业增加值676.47亿元,第三产业比重占50.2%。2023年,全市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5.28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5.21亿元,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80.23亿元,金融业增加值73.62亿元,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20.77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9.86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119.35亿元。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45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08.99亿元。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9.31亿元,增长16.6%;电信业务总量27.73亿元,增长9.5%。年末电话总用户312.6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2%;其中,固定电话用户26.3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86.22万户。年末5G移动电话用户158.4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1万户;年末4G移动电话用户210.86万户,比上年末减少1.92万户。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91.7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60万户。年末移动互联网用户261.77万户,增长2.2%。

经济功能区

河源国家高新区成立于2003年6月,园区距广州、深圳、东莞150千米左右,是粤东西北唯一同时近距离接受广州、深圳、香港三个国际都市辐射带动的城市。园区已形成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机械与模具三大主导产业,累计投产企业480多家。于2015年升级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国家高新区,是全国百强国家高新区之一。先后荣获国家绿色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信息终端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等多个“国字号”荣誉和称号。

重要企业

广东百家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由深圳市百家味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为6.5亿元,位于广东省河源国家高新区,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食品企业。公司以“百家鲜”为核心品牌,生产公司旗下全品类产品,包括蚝油、酱油、番茄沙司、鸡精粉和浓缩汁等八个系列200多个品种。项目占地6万平方米,分二期建设,首期工程于2016年7月动工建设,2020年4月竣工投产。二期项目于2022年9月动工建设,预计2024年12月竣工投产。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100万吨调味品,年产值10亿元以上、创税5000万元以上。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3年,河源市共有幼儿园557所,在园幼儿9.97万人;学前教育幼儿毛入园率为98.71%,小学347所,普通中学201所,其中,初级中学109所,高级中学17所,完全中学14所,一贯制学校6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5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6所);小学在校学生28.84万人,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初中在校学生16.27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高中在校学生8.55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7.6%。河源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5所,在校生3.64万人;技工学校3所,在校生1.03万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2所,在校生2.17万人。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江东新区,学校占地面积838.54亩,总建筑面积33.42万平方米(含非学校产权,学校独立使用部分)。校园内包含教学大楼、老隆师范纪念楼、学生公寓、体育馆等基础设施。

学校2001年由1930年创办的广东老隆师范学校升格成立,2004年整体搬迁至河源市区办学,2007年底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成为全省15所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的职业院校之一,2011年成为全省三二分段招生试点院校之一,2013年获得第二批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立项,2018年通过项目验收,成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22年8月,学校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立项,成为全省30所省域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一。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在校生14885人,教职工659人(含在编在岗及聘用人员),其中专任教师57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57人,博士、硕士共379人,双师素质教师431人。

医疗

截至2023年,河源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255个(含1505个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其中医院、卫生院166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7个,妇幼保健院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09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81万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5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0.59万人,执业助理医师0.24万人,注册护士1.23万人,分别增长12.8%、3.3%和12.0%。全年无偿献血27981人次,献血量877.81万毫升。

河源市人民医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河源医院(河源市人民医院)创建于1906年,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文祥路733号。是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截至2024年3月,医院占地总面积13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486张。在职职工1923人,其中高级职称298人(正高职称人数90人),博士15人,硕士168人。

媒体

截至2023年,河源市有广播电视台6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3.35万户。出版各类报纸3种,发行1683.9万份。

科技

2023年,河源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98个;高新技术企业380家,本年新增32家。全年授权专利2899件。

文化

截至2023年,河源市共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24个,其中文化馆7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00个;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7个,馆藏量达325.64万册(件),全年总流通386.95万人次;博物馆10个,历史文物藏品8.09万件;档案馆8个,馆藏量74.3万卷,已开放各类档案2.6万卷。

河源市源城区文化馆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上城街道公园路41号,是中国国家一级文化馆。设有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大型舞蹈室、多功能排练厅、美术室、书法室、声乐室、器乐室、展览厅等对外开放功能场室。

体育

截至2022年9月,河源市共建有体育健身场地1515个,篮球场地4238个,足球场地279个,羽毛球场地1030个,乒乓球场地2062个,社区健身中心257个,随着乒乓球、羽毛球、足球、广场舞等体育项目不断普及推广,实现“15分钟健身圈”和市县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达到双100%。

2023年,河源市体育健儿在参加省级以上各类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31枚、银牌42枚,其中获得全国体育比赛金牌7枚。全年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165次,体育人口达130万人。

环保

截至2023年,河源市完成林分优化面积2.11万公顷,森林抚育面积1.70万公顷;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6.59万公顷,全民义务植树27.75万株。共有自然保护地97个,面积33.39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21%;其中自然保护区52个,面积26.30万公顷;森林公园33个,面积3.89万公顷;湿地公园11个,面积2.87万公顷;地质公园1个,面积0.33万公顷。全市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地表水质保持在各功能区标准,其中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新丰江、枫树坝水库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AQI)99.2%,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2天,没有下过酸雨。全市污水处理设施1293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64.17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河源市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3.77万人,参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10.5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9.61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为1458元/月。参加工伤保险40.79万人,其中参保农民工18.49万人。2023年末,河源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6.2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3.3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9.37万人。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总额24.72亿元,受益人口达87.15万人。

交通运输

综述

河源市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交通枢纽,加快推进高速铁路、通用机场、东江航道等“水陆空铁”立体交通一体化体系规划建设。截至2022年8月,河源市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干线,农村公路为支线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公路

截至2023年,河源市公路通车里程17666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712.4千米,普通国省道2274千米,农村公路14679千米。截至2024年2月,境内有汕湛、汕昆、河惠莞、梅河、粤赣、大广和武深等7条高速公路,G105、G205、G236、G238、G355、G358等6条国道,还有东江航道,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梅龙高速铁路在建,接连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区以及长江经济带和海西地区主要城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

铁路

截至2021年,河源市铁路运营里程393.5千米,其中普铁2条共228千米,分别是京九铁路193千米、漳龙铁路35千米;高铁1条,为2021年12月10日通车的赣深高铁,长165.6千米。在建高铁1条,为梅龙高铁,长35千米,计划2024年通车。运营的铁路运输场站17个(3个客货共用站),其中普铁客运站3个(河源站龙川站和平站)、高铁客运站4个(河源东站河源北站龙川西站和平北站)、货运站8个。

水运

河源建市前,水路运输是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占社会货运总量的60%以上。到1983年,港口有老隆港务局(下辖贝岭、黎咀、黄口、东水港务站)、河源港务局(下辖蓝口、黄田、义合、新港港务站)、古竹港务所。船舶运输方面有和平、龙川、河源、紫金、广西藤大、广西太平等水运公司及农副业船,总运力达4万多吨。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建成后,河源市辖区江河通航里程250千米,其中东江流域230千米,新丰江流域7千米,秋香江流域13千米。华南最大的人工湖——万绿湖(新丰江水库)水域面积370平方千米,枫树坝水库水域面积52平方千米。河源建市后不久,河源的水运数起数落。截至2024年,河源辖区河流通航里程223千米,其中东江干流201千米。

公共交通

截至2017年9月,河源市区拥有38条公交路线。其中20条市区路线,14条郊区路线及4条定制路线。截至2021年1月,河源市公交线路总数为44条线路,线路延伸682.3千米,比2018年的528.1千米增加了154.2千米。2021年,河源市公路客运量(不含出租车和公交车)共974万人,旅客周转量10.9亿人千米。

人文

综述

河源市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客家人开发岭南最早的地区。2200多年来,历朝历代大量中原人士南下岭南,部分留在今河源五县一区内繁衍生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融发展,最终形成一种内容丰富、开放包容、独具地方特色的河源客家地域文化。

截至2023年,河源有革命遗址总数为759处。和平县、龙川县、连平县、紫金县被纳入重点老区苏区。河源历史遗迹和民间艺术丰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龟峰塔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省文物保护单位28处。“紫金花朝戏”“忠信花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是中国首个县级杂技团。

畲族文化

畲族在河源市辖东源、和平、龙川、连平及源城区均有分布,分布于四县一区、26个乡镇、37个村。聚居在闽粤赣边区的畲族在中原难民大量南迁之前,仍然过着茹毛饮血的落后原始生活,山野自足、与世无求。客家先民给畲族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又善于向畲族人学习他们的长处,以适应南方新的生活环境。例如客家人善于种菁靛,就是向畲族人学习的结果。客家山歌也融合了畲族、瑶族的音乐。

饮食

河源地区的菜肴主要都是客家菜,客家菜偏重“肥、咸、熟”。河源菜保持了客家菜好的传统,吸取广州菜潮州菜做法的精华,是以鲜为主,咸淡适中,追求原味,色香俱全,惠而不费。河源客家名菜:东江酿豆腐、韭菜炒河虾、上汤桂花鱼、东江盐焗鸡、酿三宝、薯丝煲等;河源小吃有艾糍、铁勺粄、老鼠粄、发糕、糍粑、九重皮、煎堆、酥角等。

河源的酿豆腐,是客家菜的代表,鲜嫩滑香,营养丰富。一家煮,十家香,是客家逢年过节的保留菜式。传说酿豆腐源于北方的饺子,客家先人从中原南迁后,因岭南少产麦,过年的时候吃不上饺子,思乡的中原客家移民便以豆腐替代面粉,将肉塞入豆腐中,如面粉裹着肉馅,因其味道鲜美,于是便成了客家名菜。

客家酿三宝是酿苦瓜、酿辣椒和酿茄子集于一盘,客家菜有“无菜不能酿,无酿不成席”的说法。除了酿豆腐,酿苦瓜、酿茄子、酿辣椒也是河源人所最爱,但是不变的是“酿”的馅都是猪肉,将肉馅和不同的食材酿在一起。

特产

河源市盛产柑橘,果汁美酒,生产米粉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以“霸王花”米排粉为代表的米粉产品,因其外形美观、有爽滑感、不沾牙、不夹生、不易断条等特点而受消费者喜爱。有竹壳茶(原名葫芦茶),海外侨胞称“仙茶”,又称葫芦茶,有400多年的历史,用竹壳包装成葫芦状,其性味甘和可口。有大红袍板栗,国外称之为“健康食品”,一般每粒重20多克,是紫红色而有光泽。

习俗

河源市的传统仪式有上灯、追龙等。

上灯习俗的由来,据说是由于客家人为了避免战乱和自然灾害,从秦朝开始,六次南迁,客居他乡,居无定所,最期望人丁兴旺,家族壮大。在客家话中“灯”与“丁”谐音,象征光明与希望,借上灯来庆祝添丁,生命延续。同宗同族每年上灯节,共同祭祖、慰祖,念祖恩,增进团结和凝聚力,上灯文化由此传承下来。用来“上灯”的花灯一般是手工制作,用彩纸和竹条做成圆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的灯笼,里面挂一盏小油灯。彩纸可抒写祝颂语或绘有山水、花鸟等吉祥喜庆的彩色图案。“上灯”习俗从古至今。

追龙是河源客家人添丁礼的高潮部分,在吊灯习俗结束后,在河源部分地区,就会举行盛大的追龙仪式。追龙主要分布在河源东源县的骆湖、船塘、上莞、漳溪几个乡镇。

地区象征

2017年9月14日,河源市召开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将樟树确定为河源市市树、簕杜鹃确定为河源市市花。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2月,河源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龟峰塔、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省文物保护单位28处。

河源龟峰塔

龟峰塔位于河源市源城区东江河畔的龟峰山上,俗称“老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已有874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现存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南宋砖塔,也是岭南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宋代佛塔,它是研究宋代建筑特别是浮屠(佛塔)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

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

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老隆福建会馆)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华新路39号,福建会馆建于清同治年间,为旅居龙川县的闽籍商人投资兴建,坐东南向西北,土木石结构,三进五开间院落式建筑,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0平方米。1986年公布为龙川县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河源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7月公布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10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1年11月,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有11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7项;代表性传承人94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7人。

紫金花朝戏

紫金花朝戏源于河源市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明清以来,紫金县“神朝”乐舞深受乡民喜爱。后来神朝艺人为了取悦观众,常在仪式后以小曲演唱轶闻趣事。花朝戏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其唱腔朴素健朗,反映了紫金县客家人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和精神个性。2006年5月,花朝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忠信花灯

忠信花灯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造型艺术。流传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东南部六镇(即忠信镇以及周边五镇)传统赏灯民俗中的艺术精品。忠信花灯有十多种:分别是缭丝灯、宫廷灯、参灯、磨灯、紫灯、龙凤灯、宝莲灯、百公灯、廓灯、五福灯等。忠信花灯是忠信民间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元宵节的装扮,赏灯习俗的重要载体。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川木偶戏

龙川木偶戏是广东省的传统戏剧。最早为提线木偶戏,主要是村民婚丧喜庆时,以木偶人配以琐呐音律起舞歌唱助兴、营造氛围之用。木偶一般分为软、硬两种,通常有十多条线进行操作,部分可达二、三十条线。木偶戏班多由10至20个木偶组成,有单线木偶班和双线木偶班之分。后来,当地木偶戏逐渐发展出手擎木偶,并成为龙川独有的木偶戏品种。2009年10月,龙川手擎木偶戏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景名胜

综述

河源市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拥有万绿湖、苏家围、热水漂流、黄龙岩、霍山、龟峰塔及众多温泉度假村等旅游景点,拥有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巴伐利亚庄园)对外开放旅游景区39个。拥有世界上罕见的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足迹化石“三位一体”的恐龙地质遗迹资源,馆藏恐龙蛋化石居世界之首,达18000多枚,被授予“中华恐龙之乡”称号。拥有众多的古村落、古民居,源城区陂角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河源市25个古村落被评定为广东省古村落,林寨古村是中国最大的四角楼之乡。有“广东省风情小镇”——河源市源城区高埔岗街道。有源城区埔前镇上村村、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和平县热水镇南湖村、连平县大湖镇湖东村、紫金县南岭镇彩头村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截至2023年,全市各类旅行社共98家,其中旅行社总社86家,分社12家;已评定的星级饭店16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2家;A级景区29个,其中4A景区10个。

主要景点

万绿湖风景区

万绿湖风景区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境内,总面积1600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370平方千米,有360多个岛屿,因四季皆绿而得名。万绿湖自1995年开发旅游,获得广东省环保教育基地、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十大最美湿地、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中国好水”水源地、国家AAAA景区等称号。

御临门温泉度假村

御临门温泉度假村位于紫金县城以南40千米的九和镇幸福村、热水村,距九和镇11千米。在热水至幸福村近1千米长的河岸,有汤湖7个,每天喷涌量数千吨,可供1500人同时洗浴。温泉水温86℃,有硫黄味,水质属重碳酸硅钠型,并富含偏硅酸、游离二氧化碳、氡、锂、锶、碘化物、硫化物等多种物质。项目规划占地面积2931亩,首期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14万多平方米,有温泉浴池12个,客房100多间,并设有商场、宴会厅等娱乐休闲设施,总投资1.5亿元,2006年4月开业。2009年,御临门温泉度假村被评为深圳市民喜爱的温泉度假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2009年中国十大温泉养生基地”以及荣获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颁发“天然温泉认证”等称号,同时还先后获得“广东省温泉旅游示范基地”“广东省自驾游接待基地”等荣誉。

巴伐利亚庄园

巴伐利亚庄园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万洞旅游区,占山地约10.4平方千米,计划投资约179亿元(现已投资约75亿元),庄园以“一园、两区”规划建设,即:旅游度假区(约8.2平方千米)、旅居生活区(约2.2平方千米),由富德生命人寿保险公司等股东。

佗城景区

佗城景区位于佗城镇的核心区域,占地面积1.18平方千米。景区核心古建筑物为佗城学宫,始建于唐朝的学宫在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重建于旧址,现存大成殿、明伦堂和尊经阁,现存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佗城景区荣获了“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东省岭南魅力名镇”等省级称号,以及“河源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河源市客家古邑文化研究基地”“河源市最具文化底蕴景观”“河源市旅游研学目的地”“河源市创作实践基地”等市级称号。2023年3月24日,河源市龙川县佗城景区被正式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2005年4月1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研究中心正式授予广东河源“中华恐龙之乡”牌匾。

2007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授予河源市“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

2007年9月,广东外商公会、省投资促进局、亚洲电视、星岛新闻集团星岛环球网、澳亚卫视授予河源市“港澳及海外华人心目中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

2009年12月26日,河源获评“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

2010年5月,河源荣获“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市”称号。

2011年1月,河源市获誉“国际绿色生态旅游名城”。

2011年11月24日,河源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

2012年,河源市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

2015年4月23日,河源市荣获“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2017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河源市“国家园林城市”。

2020年10月20日,河源市获“全国双拥模范城”。

2020年,河源市获“无偿献血先进市奖”。

2021年6月17日,河源市被评为“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

2022月1月26日河源市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