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9 14:54
樊泽民,男,1971年10月出生,甘肃民勤人。研究馆员。诗人,作家,楹联家,甘肃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武威市领军人才,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先后从事教育、宣传、科技、文化工作。现任武威市政协委员、民勤县文化馆馆长。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武威市市级领军人才。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楹联学会副会长,甘肃省诗词学会理事,武威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武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武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勤县文联副主席,苏武山诗社副社长,《甘肃楹联》《武威历代诗词丛书》《武威名胜景点征联集》《民勤诗歌选》《苏武山诗词》副主编,《甘肃对联集成》编委,《天马诗刊》《胡杨》主编。
诗联文1600多件散见全国260多种书报刊,获奖40多次,主编《中华当代获奖对联大观》。被中国楹联学会评为全国“弘扬楹联文化先进个人”。
2016年8月,樊泽民荣获甘肃省楹联领域最高奖——首届“刘尔炘楹联艺术奖”。
2019年6月,樊泽民当选武威市诗词楹联学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
2019年9月14日,甘肃省楹联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兰州召开,樊泽民当选为甘肃省楹联学会副会长。
2019年11月,民勤县文化馆群文研究馆员樊泽民被武威市委、市政府聘任为武威市领军人才。
2020年12月,樊泽民被聘为中国楹联学会八届名誉理事。
2021年10月,民勤县文化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樊泽民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评选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
2023年1月,被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破格晋升为研究馆员。
2023年11月,获聘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
2014年10月,在甘肃省楹联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第一次见到低调谦逊,温文尔雅的樊泽民;而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是关于一个历时数年、举债出版楹联书籍的励志故事。也正是这个故事,吸引着我去翻阅了他的资料,了解了他的事迹。樊泽民的事迹,基本上都围绕着楹联。
痴迷楹联艺术,坚持楹联创作
1971年出生于甘肃民勤的樊泽民,从小就喜爱楹联诗词。小学和初中在农村上学,很少接触到报刊书籍,直到初三时到县城中学,他才经常到街头报刊亭购买一些喜欢的报刊。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民间对联故事》这本32开的小杂志。他如获至宝,买回家后如痴如醉地学习起来。此后,他又想方设法购买到《对联》杂志历年的合订本,开启了自己的楹联学习之路。从那以后,只要见到楹联书籍他就必买回家,日夜捧读,用心研习。走到哪里,他也是“得见佳联手自抄”,抄录的楹联有好几本子。如今,在他家里最多的便是书,而书中最多的就是楹联类的书籍报刊。
上高中时,他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阅读联书、学习楹联上,一度时期影响了学业,差点在高考中失利。到了大学,他把最多的时间用在泡图书馆,博览联书,钻研联艺,孜孜不倦,并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当然,也正是上学期间的刻苦和认真,为他后来的楹联创作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0年,樊泽民一副稚嫩的习作第一次发表在《对联》杂志上,享誉全国的“联坛十老”、时任《对联》杂志副主编的赵云峰先生居然在杂志《联海泛舟》栏目连载的联话中写到了他投稿改稿的事情,这让他激动了许久。参加工作以后,他一如既往,仍以研习联艺为乐。上世纪九十年代,樊泽民在民勤一中教授高中历史课,他在授课中穿插运用楹联,把楹联引进了课堂,在每课结束时,还以楹联的形式进行小结,对仗有趣的总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强化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至今,当年他的好多学生对此还津津乐道。
樊泽民钟情楹联、痴迷楹联,正如他曾用来发表文章的笔名“痴斋联主”,是一位少见的“联迷”。三十年来,他对楹联梦萦魂牵,痴情苦恋,“无日不读联,无日不习联”,把习联作为“日课”来研修。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之中,至今创作楹联已经4000多副,1990年以来,在《对联》《中国楹联报》《中国楹联大典》《中国楹联二十年作品精选》《中国对联年鉴》《中国嵌名题赠辞海》《联都》《当代青年对联佳作选》《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作品集》《陇联三十年》等300多种期刊、典籍发表联作、联论、联评2000多件。
创作风格独特,摘得多项大奖
“入大自然,求高境界;除小烦恼,做短文章。”樊泽民的这副自勉联,既表明了他对楹联这一文学形式的钟爱,也阐明了他的楹联创作观。经过多年锤炼,他的楹联创作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楹联界评价其作品“大气豪放,雄浑超拔”、“对仗工稳,笔法洗炼”、“诗味浓郁”。如西部写意联:“胡杨燃落日;古马饮长河。”题四川绵阳越王楼联:“登千古名楼,襟唐雨明风,我来摘斗!揽三江胜景,醉诗源画本,谁共飞觞?”正是其独特的楹联风格体现。他不断追求大气、诗味的创作路子,取得了可喜成绩,也得到了联界好评。他的楹联作品在全国各级各类楹联大赛中获奖40多次。
1996年,在河南举办的“桃李杯”征联大赛中,他的教师颂一联“授业铸魂,愿作人梯扶俊士;育才兴国,甘当路石筑新途”获得一等奖,这是他首次在全国参赛获奖,而且一鸣惊人。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甘肃省楹联学会联合甘肃电视台等单位举办了“庆香港回归,唱中华盛世”迎香港回归征联大赛。经过评选,评委会决定一等奖空缺,而他的作品:“故国《彩云归》,合浦珠还《普天乐》;今朝《好事近》,神州日丽《满庭芳》”获得了二等奖第一名。征联结束后,在甘肃电视台演播大厅隆重举行了颁奖晚会,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石宗源亲自为他颁奖并亲切询问创作情况。这是他第一次在甘肃参赛获奖。
1997年,在四川举办的“樊华杯”庆祝97香港回归征联大赛中,他的作品回归颂:“日丽新天,帆系彩云来港澳;潮平劫海,雁衔芳讯到台澎”获得二等奖。评委所给的评语是:“甘肃樊泽民先生之作,诗味浓郁,从香港想到台澎,全用比兴手法,欢迎游子归来,表达统一大业终会竟成的希望。读者可由鲁迅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得知此联的潜台词。不尽之情,寓于言外。”
在2004年“联咏徐霞客”全国征联大赛中,他的作品“梦中山水胸中志;足底烟霞笔底文”获得一等奖。在《联咏徐霞客》一书序言中这样写道:“对联是文学艺术的杂技,杂技的舞台生命在于惊险,只有惊险的场面,才动人心魄,而对联的艺术在于‘对仗’,只有‘对仗’工整贴切,才会文采飞扬,撼人心弦。所以拟出一副立意高远又文情并茂的佳联决非易事,而这次征联中,不乏开挖深、构思巧、对仗工,又笔触娴熟、思路开阔的佳联妙对。其中,甘肃樊泽民以一副七言联‘梦中山水胸中志;足底烟霞笔底文’拔得头筹,荣膺鼎甲。这副联作初看平常,然仔细推敲,立意深广,构思精当,独领风骚。开头一‘梦’字,把游圣梦寐以求游历山川的情怀点了出来,祖国大好河山在他梦中萦绕,由此而立下雄心大志,从而开始了足底烟霞,跋山涉水餐风饮露考察岩溶地貌的伟大壮举,也因此而著下了千古奇文《徐霞客游记》。此联意境高、概括强、熔山水、情感、经历、游记、志趣乃至人格于一炉,可谓洗炼清奇,构思别具之作。”
2005年,《兰州晨报》与省楹联学会共同举办了乙酉年“迎春有奖征联”活动。在2月5日的新闻《兰州晨报“迎春有奖征联”活动尘埃落定》中报道:“樊泽民等读者所写的对联更是绝妙,几乎每副对联都进入了终评,让人惊叹不已……民勤的樊泽民所写的‘油海涌潮,钢城耀彩,喜看春风度玉门’(上联出句:塔楼高矗,桥架雄盘,欣迎夜月临金驿)更是以曼妙的笔触描绘出了甘肃天翻地覆的新变化,不但意境好而且对仗非常工整,得到了所有评委的一致推崇。”
2008年,在第二届“中国楹联分区争霸赛”中,他应青年联家王家安之约,和陇上楹联名家刘志刚先生联手参赛,团体作战,他们组成的甘肃队虽然只有三个人,但一路过关斩将,几轮比赛下来,荣获团体季军,为甘肃楹联界赢得了赞誉。他也获得个人优秀奖第三名。
2012年,在湖北省“精彩中国2012”第33届春联大奖赛中,他的作品湘西凤凰古城印象:“载酒泛沱江,沉醉浣衣丽影、吊脚小楼,回眸时,仿佛唐人诗句、宋贤画本;踏歌行石径,寻访古朴虹桥、幽深雨巷,驻足处,依稀梦里水乡、仙界天街。”以其浓郁的诗意、独特的手法、清新的语言,在数万副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再次获得一等奖。
潜心理论研究,提出独到见解
樊泽民多年来不仅坚持楹联创作,还潜心楹联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他主张楹联理论与创作“双腿并行”,新声与旧律“双轨并行”,普及与提高“双手齐抓”,组建学会与培育新军“双管齐下”,开展活动与经济效益“双向齐进”;主张把楹联与格律文学、哲学、美学、史学、教育学、书法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统一起来交叉研究;主张楹联向诗词、新诗、民歌学习;创作上主张“情真、意新、辞精、律工”……1994年以来,他以笔名“痴斋联主”、“阿凡”等,在《中国楹联报》《对联》等发表了《开拓楹联新世界,撰修理论大文章》《自由诚可贵,格律岂能抛》《楹联界呼唤批评》《实施精品战略,繁荣对联艺术》等多篇理论文章,呼吁楹联界注重理论研究,坚守联律,建立楹联批评学,多出楹联精品,“观点鲜明,分析透彻,见解独到”,字里行间倾满了他对楹联事业的关切之情,引起了楹联界的关注。
2004年他在《对联学刊》发表了《近代甘肃楹联大家刘尔炘》一文,首次向全国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陇上联圣”刘尔炘先生的楹联艺术成就。此文后来在《甘肃楹联》创刊号上转载。同时,在《中国楹联报》发表了《林则徐留联甘肃》《陇山陇水吊忠魂》《甘肃关帝庙联话》等本土联话类文章,积极向外推介“甘肃楹联”。2016年6月,由中国楹联学会主办,甘肃省楹联学会和舟曲县委、县政府承办的“一带一路”中国楹联文化高峰论坛在中国楹联文化县舟曲县隆重举行,他应邀参加。而他的论文《刘尔炘楹联艺术风格浅探》也收入了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出版的《“一带一路”楹联文化论文集》。
在开展理论探索的同时,他还注重楹联点评赏析,撰写了一些楹联点评短文,或揭其内涵,或点其精妙;或析创作技巧,或赏弦外之音;或探一联一句之胜,或味一词一字之奇,力求画龙点睛,联评双佳。如评著名农民联家赵健之先生咏竹联(若松梅有节,若桃李无私,只须净土一方,便可项天立地;任雨露矜功,任冰霜肆虐,总是清风万里,何曾仰面低头。):“朴实寓超凡,逆境出奇才。联如其人,人如此竹。可作哲语读。刘熙载《艺概》云:‘浅中有深,平中见奇,故足令人咀味’,此联作者深得个中三昧。此联虽皆寻常字面,而经大师妙手巧裁,便得体传神,恰到好处,天衣无缝,令人百看不厌。又如陈年佳酿,虽以五谷杂粮为料,而经高手精心酿造勾兑,乍一开酝,立时醇香四溢,令人心醉,品之愈久而其味愈永。虽无一字写竹而竹之品节、人之气骨全见,足见作者功力老道。‘好联在民间’,此语信然!”
评咏煤联(得道在何时,面貌深藏,任凭世上妄谈黑白;捐躯于此际,光华尽耀,竟向人前壮写春秋。):“造语平易而立意高远。言众人所欲言,道前人所未道,以有限之言,入无穷之境,耐人寻味,欲罢不能,足证见地不凡。以大众之言写煤之谦诚品格、奉献精神,语经千锤百炼而浑然天成,一字更易不得,可谓匠心独运。全是拟人手法,‘妄谈黑白’、‘壮写春秋’,绝!妙!所谓‘平中见奇,拙里藏智’是也。后来咏煤者必品此而搁笔矣!”
创作之余,他经常约请全国一些楹联名家撰写获奖佳联点评,以启迪读者智慧,享受对联之美,提高欣赏水平,借鉴创作技巧,促进精品创作。
编辑楹联书籍,赢得联界好评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樊泽民开始参加全国征联活动,在参赛的过程中,他一直思考,如果能编辑一本全面展示当代征联成果的书籍,供楹联爱好者参考学习,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同时,如若把历年的获奖作品整理出版,那将更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十多年来,他一直留心收集这方面的资料。那时候没有网络等现代信息媒体,只能通过报刊、信件、手抄等途径。他时时注意,处处留心,经过多年的搜集,他手头积累了大量征联资料。2000年初,他多方征询意见,在全国一些联友的鼓励下,决定编辑《中华当代获奖对联大观》。为扩大影响,他拟定了编辑方案和征稿启事,向中国楹联学会寻求帮助。他的行动得到了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萧萧老先生的支持,马老亲自题写书名;北京大学教授、时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的谷向阳先生还欣然担任主编,青年楹联家李建军、蒙卫军、张维社出谋划策,积极支持,担任副主编。全国大部分省市楹联学会的会长、副会长出任顾问、编委。
为编好这部书,他专门购置了电脑打印机,架设了电话,印制了信封,动员全家齐上阵,帮助他邮寄征稿启事,收拆往来信件。发了多少封信件,打了多少个电话,跑了多少次邮局,去了多少次印刷厂,出了多少份校样,他已经数不清了。他的举动得到了全国楹联界名宿新秀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对联》杂志的老主编郭华荣、“联坛十老”张过、湖北省楹联学会会长陈东成、《中国楹联报》总编卢晓、柳州楹联函授院院长蒙智扉、辽宁营口楹联学会会长杨曦光……乃至港澳、海外的一些联友,纷纷向他提供资料。一股股楹联的涓涓溪流,汇聚成一条楹联的浩浩长河。这一切,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也更加增强了他编好这本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本着对历史、对联界、对中华楹联事业负责的态度,反复征稿,精心编选,严格把关,认真校对。从策划、选题、征稿、宣传、编辑、修改、校对、付印、发行,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其中甘苦,难为外人所道。四年的时间,他全身心投入《大观》之中,牺牲了全部休息时间,明苦夜战,一部沉甸甸的样书放在了他的案头。
书稿出来了,但筹集印刷费的问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为此,他动员家人资助,甚至向亲友借贷,发函征订,2003年10月,终于把这部书印了出来。一本重逾四斤,厚达千页的大型联集《中华当代获奖对联大观》呈现在了全国联友面前。这本书收录了新中国成立至2003年50多年来国内外举办的各级各类征联活动1300多次,获奖对联作品20000多副,大部分作品为首次向全国公开。尤为难得的是,书中收录了诸如新加坡、越南、巴西、香港、澳门等海外华人聚集或受华文影响深远国家和地区的楹联赛事活动的作品,资料非常珍贵。该书以内容和形式为板块,以时间为经,以地域为纬,经纬交织,使之成为五十余年中华楹联事业的缩影,系统回顾了当代对联事业发展史,展示了当代对联创作的整体水平,为中华对联研究积累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为广大联友提供了一部可品可鉴的精品联集。
该书出版后,在楹联界引起较大反响,受到联友的广泛好评,《对联》《中国楹联报》等刊发《精品荟萃灿联坛》等多篇书评,联界评其为“一部当代楹联史”“一部楹联《春秋》”“一部楹联百科全书”“当代获奖对联之大全”等。在书款尚未还清的情况下,他还向全国各地楹联组织、联家和困难联友赠书近300册。
2015年,联都论坛编辑出版了《历年获奖对联大观》,收录了2003年下半年至2014年全国举办的各类征联获奖作品。2016年6月,在甘肃舟曲举办的“一带一路”中国楹联文化高峰论坛上,他和该书主编、联都网站站长潇湘妃子(陈丽荣)不期而遇。当陈丽荣女士谈起编辑这本书的初衷时说到,正是《中华当代获奖对联大观》的影响,她承接了这一事业,从2003年下半年联都网站成立,延续编辑了这部书。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突破甘肃楹联事业艰难发展的局面,他于1993年发起编辑《当代三陇楹联选粹》,印发了征稿启事,但后因种种原因,稿件数量不足而搁置。这件事他一直记挂于心。本世纪初,他还多方联络,谋划编辑《中国对联集成甘肃卷》,可人不在省会,这件事操作起来并不方便,这个谋划也就未能如愿。2014年,甘肃省楹联学会《甘肃对联集成》编辑工作启动后,他十分欣喜,积极主动搜集提供资料。《集成》的出版,使他多年的心愿实现了,他为甘肃楹联事业的快速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
2013年,武威旅游名胜景点全国征联大赛结束后,他担任副主编,和武威市诗词楹联学会的同仁筹划出版了《武威名胜景点征联集》。
建立楹联组织,开展楹联活动
多年酷爱楹联的樊泽民,一直想找到“组织”。他加入过麒麟文化艺术协会、陕西省楹联学会。1994年,通过信件,他结识了甘肃省楹联学会会长安维翰先生,由安老先生介绍加入甘肃省楹联学会,成为学会最年轻的一名会员。1997年,他加入中国楹联学会,也是当时最年轻的会员之一。
1993年,樊泽民结识了民勤当地的老诗人杨澄远,参加了苏山诗社,成为诗社年龄最小的社员。此后,在他的努力下,自掏腰包,使停顿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社刊《苏山诗歌》恢复办刊,从而使诗社起死回生。后来社刊增加了楹联栏目,遂改名《苏山诗联》。1997年,他被推选为民勤县苏武山诗联社副社长。按当地一些老文人的说法,是“一个娃娃扶帮着一帮老汉”,在诗词楹联之路上艰难跋涉,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到目前,社刊已出刊100期。他们组织了楹联进校园活动,面向全国举办了民勤四中校园有奖征联等活动,组织采风活动20多次,举办诗联知识讲座多期,编辑诗联书籍10多种。使诗联社成了当地很有影响的组织,他本人也在当地有着较高的声望,受到诗联界的好评和尊敬。时间一晃20多年,这其中,无不浸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民勤县苏武山诗联社稳步发展的同时,樊泽民一直想组织成立武威市诗词楹联学会。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和杨澄远老先生多方奔走未果。2005年,他拜访结识了多年喜爱诗词的原武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牛兆虎先生和喜爱楹联的退休老领导高仁山先生,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樊泽民多次往返于民勤和武威,制定方案、宣传发动、联络联友、筹划办刊、征集贺联,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武威市诗词楹联学会于2009年端阳节隆重举行了成立大会,并创办了会刊《天马诗刊》。全国各地诗词楹联组织和联友纷纷发来贺联贺诗祝贺,提振了武威诗朋联友的信心。在成立大会上,樊泽民被推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会刊开设了《楹联世界》栏目和以征联为内容的《本期擂台》,到目前已出刊38期。在他的倡议下,学会策划组织了武威旅游名胜景点全国征联大赛、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诗词楹联大赛等多次全国征联活动,在全国楹联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好评。2016年,樊泽民又被推举为武威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和会刊主编。
河西楹联一直是我省楹联事业的短板。上世纪九十年代,樊泽民曾经设想发起成立河西楹联学会,但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今年,他受甘肃省楹联学会委托,组建了河西楹联联友联谊群,广泛发动河西地区的楹联爱好者入群,传递信息,交流联艺,以促进河西地区楹联事业的起步发展。
樊泽民深爱着楹联艺术,他为楹联尽心竭力,也为联艺奉献了青春年华。《中国楹联报》1995年曾在《联林新秀》栏目刊发他的简介和作品,2002年10月11日,又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青年楹联家蒙卫军撰写的通讯《青春辉映联花艳》,专题报道其事迹。《楹联艺术家》等报刊也曾做过报道。称他“为中国楹联现状亦忧亦喜,既当创作先锋,又做组织干将;既有劬劳之苦,还有解囊之行”,“乃当代青年楹联家代表之一”。他的小传被收录进《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大典》《当代楹联家大观》《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二十世纪中华诗人传略》等多部辞书。
2004年11月,在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他被授予全国百名“弘扬楹联文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是全国获此殊荣的青年楹联家之一,也是甘肃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年楹联家。
2014年,甘肃省楹联学会二代会上,他被授予“甘肃省弘扬楹联文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同时当选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甘肃楹联》副主编。
2016年,甘肃省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总结过去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启动了全省楹联领域最高奖项——首届“刘尔炘楹联艺术奖”评选活动,经过严格评选,最终决定授予省内10人首届“刘尔炘楹联艺术奖”。9月24日,甘肃省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暨颁奖典礼在兰州金城大戏楼隆重举行,樊泽民众望所归,被授予甘肃省首届“刘尔炘楹联艺术奖”,是十位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这份荣誉,是对他痴迷楹联艺术、潜心研究楹联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这三十年为楹联事业无私奉献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