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论

更新时间:2022-06-27 14:26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L.A.扎德于 1965 年发表了论文《模糊集合》,标志着这门新学科的诞生。模糊集合这一概念的出现使得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可以用于处理模糊性现象,从而构成了模糊论的基础,提供了一种处理不肯定性和不精确性问题的新方法,是描述人脑思维处理模糊信息的有力工具。它既可用于“硬”科学方面,又可用于“软”科学方面。在多变量、非线性、时变的大系统中,复杂性与精确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原理

LA扎德教授从实践中总结出这样一条互克性原理:“当系统的复杂性日趋增长时,我们作出系统特性的精确而有意义的描述的能力将相应降低,直至达到这样一个阀值,一旦超过它,精确性和有意义性将变成两个几乎互相排斥的特性。”这就是说,复杂程度越高,有意义的精确化能力便越低。复杂性意味着因素众多,时变性大,其中的某些因素及其变化是人们难以精确掌握的,而且人们又常常不可能对全部因素和过程都进行精确的考察,而只能抓住其中主要部分,忽略掉所谓的次要部分。这样,在事实上就给对系统的描述带来了模糊性模糊数学用精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模糊性现象,“它代表了一种与基于概率论方法处理不确定性和不精确性的传统不同的思想,不同于传统的新的方法论”。模糊论诞生至今已有接近五十年历史,它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它涉及纯粹数学、应用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在图像识别、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语言学、管理科学、医疗诊断、哲学研究等领域中,都得到广泛应用。把模糊论应用于决策研究,形成了模糊决策技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