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3 18:49
横琴蚝生产技艺,珠海市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传统技艺,珠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清雍正年间(1723-1735),从香山(今中山市)、兴宁、五华来了几户穷人,在横琴下马夹口海湾落户,从事采蚝。打蚝之具,以木制成如“上”字,上挂一筐,妇女以一足踏横木,一足踏泥,手扶直木,稍推即动,行沙坦上,其势轻疾。既出蚝田,取蚝凿开,得肉置筐中,潮涨乃返。起初是在农历四月中旬左右水淡时把采来的蚝壳放置于海中,让幼蚝附着生长。后来从南水、北水收购指头大小的蚝苗,将它们放养在淤泥较浅的沙泥上,按一定规则排列。称为“排种”,一段时间过后将蚝种进行移植。但由于蚝种在风浪中易被淤泥埋没,常常要挖出重新排放,使放养成本增高。
19世纪末,在排种养殖过程中:发现附近石头上的蚝苗长势很好,开始采用投石为蚝造房子,“块石晶相连如房,房房相生。曼近数十百丈”。海面养蚝,以竹竿标界,称为“蚝塘”。
民国初年,有香山、新会等地的穷人逃难至横琴薯莨岗,在这里种稻、种菜、捕鱼,及在大井、二井、三塘、四塘一带海面滩涂投石养蚝。投石养蚝的方法是:投石前先放一些蚝壳垫基,投放石后用人工扶正。一般每亩投石一井(每井37立方米),投壳半井(1500多斤),左右相隔一丈。多在农历五月初“龙舟水”期间投石,此时投石生长出来的苗都是白肉苗,相较其他时间投石新长的蚝,产量高、质量好。投放石前,蚝民先拿一根竹竿插入水里,过几天,视竹竿有无附着青苔,若无即可作废。每投放三年后即可收成。
至20世纪60年代初,横琴蚝民采用堆石养蚝的新方法(每堆14方,不易淤没)。
至20世纪70年代,横琴蚝民在传统的平面投石放养(容易被泥埋没),发展到主体水泥条养殖。每到农历五月,蚝民门便趁涨潮时把预先制好的水泥条(用水泥制成长条状,中间为一长竹枝,利于插入泥滩中)用船运到预定的海域,分散抛下海,等到潮退时,便把水泥条有规则的插立于泥滩之中。这个季节,蚝卯易于吸附在水泥条表面,一星期后,发育到芝麻般大小,再生出硬壳,约三四年后可获收成。分年期收获一片,栽养一片,亩产达到一千斤左右。
至20世纪80年代,采用深水吊养,即搭一排排棚架于海中,用绳吊养蚝,在海水中紧养,使蚝产量逐年提高。深水吊养养蚝,生长快,个体大,肉质鲜美。
横琴蚝以“碗仔蚝”著名,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生蚝,具有个头大(蚝头细、蚝肚大)、蚝体肥、蚝身白、肉质嫩、口感脆的特点。
采苗分为自然附采苗和人工附苗两种。自然附苗是把废的耗壳放往海上进行养殖。人工附苗是把水泥块由人工附着蚝苗(用尼龙绳连接起来)。人工将这些耗苗置于海上耗排,进行养殖。
采苗期:横琴蚝一般为每年的4—5月
采苗的条件
蚝的养成时间为1-2年,因此要经常性的下海查看,台风季节要及时及早做好台架的加固。台风过后也要做一些整理,特别要防止棚架断裂等事故发生,同时要早期预防横琴蚝的敌害。育肥条件和成长期的一样。横琴蚝不宜长期在淡水中生存,因此育肥场不宜选在完全淡水的河口。盐度的变幅范围约为0.3‰-28.91‰。育肥场在中潮线以下,水要浑浊,流速急,水质肥沃,水温稳定,育肥期要加强管理,防止水污染等。
蚝的收获季节大都在秋冬两季,即蚝生殖腺高度发达而又未这行繁殖,软体部最肥时进行。采收时,将蚝捞起,开壳去肉,取壳洗净,晒干,盐渍,可以把蚝壳烧制成石灰筑墙或加工成贝壳粉,实现蚝壳的再利用,蚝壳形状怪异,可加工成工艺品,用作旅游纪念,蚝肉经过加工成为蚝豉,清蒸最佳,也是非常实用配料佐菜。在加工蚝的同时还可以制成调味佳品——蚝油,驰名中外的李锦记蚝油即源自珠海。
横琴蚝含有极为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兼具降低血压和减少胆固醇的功能。同时又是润肤美容和预防疾病的食材。蚝除了肉可食,珠可作装饰外,蚝壳可供用药,也能抑制酸痛,可作胃药,治疗胃酸过多,对身体虚弱、盗汗心悸也有疗效。
2016年4月27日,横琴新区社会事务局(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社会事务局)获得横琴蚝生产技艺的保护资格。
节目情况
2021年,横琴蚝生产技艺出现在《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