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2 10:41
台湾大麻哈鱼(学名:Oncorhynchus formosanus)是鲑形目、鲑科的鱼类。最大体重40厘米。体纺锤形而侧扁。口端位,口裂大,上颌骨较宽,后缘盖及下颌骨;雄鱼口裂更大,上下颌稍具钩形。鳃被架12-16。体被细小的圆鳞,头部裸出无鳞。背鳍单一,软条数12-15;背鳍稍后方有一脂鳍;臀鳍软条数11;腹鳍具腋突;尾鳍叉形。背部黑青绿色,腹部银白,体侧中央有9个椭圆形云纹斑点,侧线上方散布约10-30个小黑点。
1908年,日本人大岛正满在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到中国台湾来服务。起先他从事白蚁防治的工作,后来又转攻淡水鱼的研究。1917年,大岛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跟随鱼类大师乔丹博士攻读博士学位。同年,大岛的助手青木赳雄在调查宜兰一带淡水鱼类时,在叭哩沙(今三星乡)遇到四季社驻在所的津崎友松警察,谈到大甲溪上游比亚南鞍部附近的斯拉茂社(サラマオ社,今梨山),有一种类似日本国内鳟鱼的存在,津崎后来并送了一尾用盐腌制的鲑鱼标本给青木。青木当下即向正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的大岛报告,但是大岛当时并无法实际看到该标本,故无法鉴定其种类。
直到1918年大岛回到台湾,绘制详细的鱼图,并叙述其形态特征为鱼身上有“red spots”(红斑)寄给美国的鱼类学大师乔丹博士,共同发表了这个模式标本报告。
1919年6月,大岛以日文发表在当时的《台湾农事报》和《台湾博物学报》所记载的学名为Salmo saramao Jordan and Oshima,日文名即为“サラマオ鱒”(Saramao masu)意指是在日占领期Saramao驻在所采得的鳟鱼标本。而大岛与乔丹博士1919年11月于美国发表时学名却为Salmo formosanus,1919年日文与英文两报告内容与学名都有差异。
1962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动物系边克教授等,比较手边1960年代采自大甲溪上游的五条标本与1919年发表的模式标本(U23059)和其他的大马哈鱼属(Oncorhynchus)鲑鱼而发表一篇学术研究报告认为有关大甲溪上游鳟鱼过去报告内容有描述“有牙齿(基鳃骨齿)”、“无牙齿”、“有红点”、“无红点”各种形态。因此,边克教授等人提出研究报告,认为如果这四种不同性状都属于同一种鱼,那就应归类为台湾特有亚种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但该报告认为大甲溪上游不像只存有一种鳟鱼,甚至有可能存在过三种不同的鳟鱼。
Eschmeyer将该物种记录为Oncorhynchus masou的异名。FishBase将这一物种记录为O. masou formosanus Shen (1993)。Kottelat(pers. comm., 2001)认为这是一个完整物种,其原因与Kottelat(1997)中针对欧洲鲑鱼所讨论的原因相同。台湾作者将其视为亚种,但没有生物学意义。这是一个可确定的谱系,是台湾特有的。因此,保留为有效物种。
台湾大麻哈鱼最大体重40厘米。体纺锤形而侧扁。口端位,口裂大,可达眼睛后缘直下方;上颌口缘由前颌骨和上颌骨所组成,上颌骨较宽,后缘盖及下颌骨;雄鱼口裂更大,上下颌稍具钩形。鳃被架12-16。体被细小的圆鳞,头部裸出无鳞。背鳍单一,软条数12-15;背鳍稍后方有一脂鳍;臀鳍软条数11;腹鳍具腋突;尾鳍叉形。背部黑青绿色,腹部银白,体侧中央有9个椭圆形云纹斑点,终生不褪,侧线上方散布约10-30个小黑点。
该亚种和日本、韩国及中国东北地方所产的马苏大马哈鱼极为相似,彼此间的差异仅是“该亚种的臀鳍、胸鳍鳍条数目平均较少(约少2根),脊椎骨数目也较少(平均约少3节),而且体侧的小黑点也比较少(平均约少50个)等”。
陆封型鱼种。原本为温带冷水性鱼类,适宜生活的水温在15℃以下,一般认为是冰河时期分布地拓展至中国台湾,在冰河退却后,受水温及地形因素陆封于高山溪流,形成“陆封型”族群。性凶猛,以水生昆虫及小鱼等为食。
仅产于中国台湾大甲溪上游环山村海拔1500米以上的溪流。只有在严格保护的七家湾溪部分流域中才可见到少数族群。
台湾大麻哈鱼在冬季繁殖,即每年10月上旬到11月下旬为繁殖季节。生殖时游至浅水域中,进行择地、求偶、配对、产卵等生殖行为,有洄游习性。成熟成鱼(3岁及32厘米以上)逆流而上,在水流湍急的砾石浅滩地区寻找产卵场。雄性竞相隔离雌性,然后在求偶期间交配。雄性用背鳍覆盖雌性的背部。这对夫妇通过尾部的剧烈运动,挖入砾石基质并排出胚珠和精芽。在其他雄性在场的情况下,几个产蛋阶段相继发生,这些雄性试图参与600至8000个卵的受精(取决于雌性的大小)。卵呈黄色,直径3毫米。它们会在10°C左右的水中,在砾石下避难约20天,具体时间取决于河况。出苗后,鱼苗尺寸为15-20毫米,卵黄囊较小。然后它们到达河岸取食。生长非常迅速,到秋末,体长可达15-18厘米。在第二年(亚成体)到第三年开始繁殖。其寿命约为3年。
台湾大麻哈鱼的世代重叠。 鱼生的3个主要阶段:可以根据鱼的总长度来分类:幼鱼为5–15厘米;亚成年鱼为15–25厘米,成年鱼>25厘米。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1996年8月1日——极危(CR)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