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

更新时间:2024-07-03 20:13

《橘子》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后期的短篇小说,创作于1919年。作品赞颂了普通人之间的温情。

内容简介

主人公“我”在火车上面见到了一个头发干枯,衣着邋遢的乡下小姑娘在乘车去当女佣的途中,拼命打开车窗,目的是把自己带着的仅有的几个金黄的橘子送给了特地前来送行的弟弟们。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摒弃以往的借助历史传奇故事和暗黑的写作语言风格,完全转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从正面入手来刻画整个的故事全貌。作者观察细致,抓住旅途中一点小小的片段,用白描的手法,着力刻画了主人公“我”的厌世与百无聊赖与小姑娘虽然衣着邋遢却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两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了当时底层人民的质朴积极的纯真的思想品格给作者带来新的希望。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对世界造成极大的影响,并促使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芥川一定也受到此股时代潮流的影响,从他写作风格的转变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他不再只沉迷于对历史题材的再创作,而是开始着重写反映现实的作品。《橘子》就是代表之一。

个人背景

《橘子》写于1919年4月,当时芥川二十七岁。在这二十七年里,他已经有了不少创伤性的经历。母亲在他出生八个月的时候发疯,当时普遍认为精神疾病与遗传有关,所以芥川经常处于自己也会成为疯人的恐惧当中。母亲去世后,他正式入籍到舅舅家成为芥川家的养子。1915年,因为养父家的反对,芥川和他的初恋女友分手。这件事给了他不小的打击。1918年,也就是他写《橘子》的前一年,芥川已经出现了神经衰弱的迹象。这年,他的生父与养父同时生意失败,家道中落增加了芥川的经济负担。第二年3月,也就是写《橘子》的前一个月,他的生父病逝。可见,当时的芥川受到了来自精神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他抑郁的情绪也就可想而知了。《橘子》中的“我”成了他感情抒发很好的宣泄口。

大概是大正八年三月,芥川辞去在海军机关的教职工作,前去大阪的每日新闻社工作,在此期间,芥川以专职作者的身份根据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和旅途的所见所感以自己为主人公,以”偶然遇到的一件小事”作为主题,写了一系列的短篇小说,《橘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可以认为《橘子》这篇文章就是芥川创作倾向转变的分界点。

人物介绍

“我”

主人公“我”的情绪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姑娘向她的弟弟抛橘子之前,“我”的心情是倦怠、抑郁的。然而,当“我”看到姑娘为犒劳给她送行的弟弟们,从车窗抛下橘子时, “我”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

姑娘

作品里的那个姑娘与其说是劳动人民的缩影,不如说是“美”的化身。她的“美”定格于她抛橘子的瞬间,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它是由心而生的内在美,所以在“我”,也可以说是在作者本人看来,它是永恒的美。因此,芥川写《橘子》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下层人民唱赞歌,而是要颂扬纯粹的美。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文中关于主人公“我”的“疲惫倦怠””无精打采”“庸碌无聊的人生”是贯穿整个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这些词语几乎存在小说的每一个段落,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一步一步揭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即使社会黑暗,世态炎凉,作者也要摒弃庸碌无聊的人生,要像小姑娘一样即使贫困也要对人生充满希望。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写过这篇文章的评论:“在这篇作品中,龙之芥让人们看到了他从悲观厌世和奇谈怪论中解放出来的那种健康向上的表情。虽然小说中的背景中隐藏苦难以摆脱的忧郁不安,但是弥漫在作品中的感动的实质是绝非不健康的。”

艺术特色

《橘子》这部作品使用第一人称,主要是使用对比手法,体现作者的后感情变化。通过简单恬淡的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将她的质朴美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一处对比是小姑娘想打开车窗,虽然很费力气,但她仍坚持去开车窗,或许她这种坚韧的性格正体现出在现实生活中就要坚忍不拔的活着。最后打开车窗,抛出橘子的动作,真真正正的感动了“我”,她对弟弟们的那份爱心,使“我”不再厌烦。

第二处对比是作品开篇描绘了阴暗的天气,忧郁的心情,厌恶的情感,凄凉的世境,及难闻的气味,处处体现了一种寒气逼人的冷色调。可在作品的中心却描绘了小姑娘红红的脸蛋,三个弟弟红扑扑的脸蛋,五六个黄灿灿的橘子,此处体现了如太阳般温暖的暖色调。正是这温暖的色调掩盖了“我”内心的阴沉、忧郁、厌恶和凄凉。

正是这一冷一暖,一暗一明、让“我”深深体会到在如此残酷的时代;仍有真情存在,仍有人性存在。只有最质朴,最真实的一面才是最温暖的一西。

作品评价

日本评论家南部修太郎:“(《橘子》)在表现手法上毫无浪费,而是婉约地渗透作者的人间真情。”

作者简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1916)、《芋粥》(1916)、《手帕》(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