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0 15:06
橙灰蝶Lycaena dispar Hauorth,鳞翅目、灰蝶科。这类蝴蝶雌雄异型,雄蝶前翅翅面橙色,顶角向边缘有窄的黑带;后翅基部和臀缘有较宽的黑色区;雌蝶前翅翅面橙色,中室内有2个黑斑,后翅黑褐色。成虫喜访花。主要分布于中国北京、河北、陕西、青海;以及欧洲等地。
橙灰蝶雄蝶翅面橙黄色或朱红色,前翅外缘有窄的黑色带,后翅外缘黑带与内侧的黑点愈合。翅反面,前翅淡黄色,前缘和外缘灰色,亚缘有2列整齐的黑斑,中室基部、中部和端部各有1个黑点;后翅灰褐色,基部蓝灰色,除橙黄色亚缘带外,有3列整齐的黑点,内列顶端2个斑排列不齐,基半部有5个黑点。
雌蝶翅正面近似红灰蝶L.phlaeas,但前翅的亚缘黑点列整齐,翅反面斑纹排列同雄蝶,3列亚缘黑点整齐。
1、橙灰蝶Lycaena dispar (Haworth)成虫喜访花,一年发生两代,第一代是5-6月,第二代7-9月。寄主为各种蓼科酸模属(Rumex)植物(如巴天酸模Rumex patientia Linnaeus)。
2、雌蝶喜欢把卵分散地产在巴天酸模(R. pafientia)或近缘植物的任何地上部分,特别是嫩叶,生长旺盛的叶片背、正面,叶柄,在盛夏酸模枯萎的时候,还会把卵产在果穗甚至是枯叶上。卵灰白色,像一个小钮扣,直径仅半毫米,表面具有复杂的六角形雕纹。卵期约一周。一龄幼虫体长不足1mm,身体白色,呈半透明状,伏在寄主上很难与寄主区分。
3、低龄幼虫会在酸模叶的背面啃出一个小坑并爬至其中,随后便在这小坑中取食叶肉,身体很快变为绿色而扁长。小坑随着取食不断扩大和延伸成沟状。它们从来只是把叶背肥厚的叶肉吃掉而保留下叶片正面那一层透明的上表皮,于是叶片上留下一些透明的小“天窗”。它们碧绿的身体总是完美地隐藏在吃出来的这些沟、坑之中,与叶片浑然一体,无论从叶子正反面看都不易发现它们的存在。这种习性一直保持到三龄幼虫。
4、四龄以后,它们的身体已大到无法在那些壕沟中隐藏了,它们也不再满足于在叶片上开天窗,而是食量大增,开始咬穿叶片,大肆啃食掉几乎所有叶肉,只剩下主叶脉,一如其它毛虫。它们的身体愈发显出典型的灰蝶特征,宽而扁长,呈蛞蝓状,两头圆钝,头部和胸腹足都分布在腹面,体表碧绿光滑,并有一些细小刚毛。它们常静静地栖息在叶背或叶柄上的一层丝垫上,爬行时十分缓慢,但对震动却很敏感,稍有刺激便坠落地表。
橙灰蝶是以幼虫形态越冬的。进入深秋,酸模叶片逐渐变紫红,而幼虫(多为三龄)的身体亦逐渐出现三条紫红色纵条纹,分别在背中线和身体两侧,纵贯头尾。这使得幼虫体色又与叶片巧妙地融为一体,靠这身伪装度过深秋、整个冬季和来年春天。这种色斑也是一种低温标记。
5、幼虫化蛹在酸模的枯叶中或周围的杂草、落叶中。蛹长约一厘米,黄褐色,像一粒豆子。背中线和两侧共有三条灰黑色纵条纹,是区别于近缘种——红灰蝶的显著特征。蛹期约一周。
橙灰蝶的雄虫常静栖于草叶上,翅微展,炫耀其翅里艳丽而非凡的一面。其它时间则在花间取食或快速地互相追逐嬉戏。然而这种招摇的翅色往往易成为捕食者的目标。雌虫活动范围小一些,具有类似的习性,且嗜食花蜜。在橙灰蝶的栖息地,酸模和各种菊科的蜜源植物,例如旋腹花( Inula japonica)是必不可少的。
橙灰蝶主要有两个亚种,即华中亚种C.dispar aurata Lieech和东北亚种C.dispar borodowshyi(Gru-Grshinrailo)。前者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湖北、四川、新疆等地,后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
1.采集橙灰蝶的卵或幼虫:
收集橙灰蝶,必须认识橙灰蝶的寄主植物,蓼科酸模属(Rumex)植物。然后在寄主植物叶片上仔细搜索橙灰蝶蝶幼虫留下的蛛丝马迹,橙灰蝶的幼虫喜欢躲藏在它们吃的花或果实里面。如果幸运的话,能看到雌蝶飞舞在寄主植物上产卵。
2.饲养过程:
找到橙灰蝶的卵或幼虫后,先把它们装进塑料的饲养盒,同时采集相应的寄主植物放进密封袋,回到家后还要将密封袋放入冰箱。
每天的一早一晚都要喂食,叶片要用吸水纸擦去水分及灰尘。喂食一、二龄的幼虫要非常小心,尤其是橙灰蝶的幼虫,不然吹一口气就不见了,很多时候还要借助放大镜和镊子来找它们。喂食的时候还要用纸把盒内的粪便清除出去。发现病虫就及时隔离开,看到幼虫即将化蛹就要腾出空间并挂上枝条(让幼虫爬上去化蛹)。蛹即将要羽化的时候,就会显现出翅膀上的脉络和颜色,这时要腾出空间为蝴蝶舒展翅膀做准备。等蝴蝶羽化以后,再用医药酒精给饲养盒消毒,以备下次使用。夏天,蝶养得多了,还要给饲养盒编号,注上日期和蝶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