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盖鹅膏

更新时间:2022-08-25 12:59

橙盖鹅膏(学名:Amanita caesarea (Scop.) Pers. )是鹅膏科、鹅膏属真菌。子实体大型,菌体幼时菌幕,后渐平展,中间稍凸起,鲜橙黄色至桔红色,边缘具明显条纹。菌肉白色。菌褶黄色,较厚,菌柄圆柱形,淡黄色,菌环生菌柄上部,淡黄色,膜质,下垂,上面具细条纹。菌托大,白色,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宽椭圆形至卵圆形。

形态特征

子实体大型。菌体幼时菌幕,7厘米×2-4厘米,形状大小似鸡蛋(菌蕾),卵形至长椭圆形,包以白色至蛋壳色外表面棉絮状又似蚕黄。菌盖肉质,初期钟形,4-7厘米×2.5-4厘米;菌盖深橘红色,有油脂状光泽,光滑,渐呈半球形,后平展,中盘部橙红色至血红色,周围渐淡,盖缘橙色,全缘,有明显的条纹,后期边缘呈锯齿状;菌盖直径5.15厘米,湿时稍黏。菌肉厚,初期白色,渐变为淡黄色,近表皮处色深。菌柄圆柱形,肉质,向上渐细,基部稍粗,橙黄色,有绢丝状光泽,不平滑,有时有毛状膜质鳞片,中实,后期内部松软,长6-17厘米,直径1.2厘米。菌环上位,薄,膜质,裙状,下垂,有条纹;硫黄色;永存。菌托由卵壳形的外菌幕形成,3-7厘米×2.4厘米,袋状,白色,厚,上端裂为3-5瓣片,包于膨大的菌柄基部,中、上部游离,不脱落。菌褶离生,黄色,稍密,后期色淡。孢子平滑,无色,橙盖伞8-12微米×6-7微米;孢子印淡黄色。

主要变种

橙盖伞白色变种(Amanita caesarea var, alba Gill.)菌盖宽7-20厘米,幼时卵圆形至钟形,后平展,中央略凸起,白色至乳白色,中部略带土黄色,光滑,边缘有明显条纹。菌肉白色至乳白色。菌褶白色,离生,稍密,宽,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长8-18厘米,粗1-2厘米,白色,光滑或具纤毛状鳞片,内部松软,后期多空心。菌环生于菌柄上部,膜质,白色,下垂,上面有微细条纹,易脱落。菌托大,苞状至鞘状,微破裂成片附于菌盖表面。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宽椭圆形至卵圆形,光滑,大小为(11-12.6)微米×(8.7-10)微米。分布于中国黑龙江、江苏、安徽、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均。夏季和秋季单生至散生或群生于阔叶林下或林缘。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河南、甘肃。夏、秋季生于针阔叶混交林地。

栽培技术

培养基的原料:杂木屑50-60份、甘蔗渣15-17份、秸秆10-12份、玉米粉15-17份。

培养基料加工:将杂木屑、甘蔗渣、秸秆粉碎成直径≤0.2厘米混合碎屑。

原料发酵腐化:混合碎屑与玉米粉混和均匀后填装入隔热池中,喷洒水分至含水量35-40%后用薄膜覆盖池口。发酵腐化30-35天,其间每隔8-10天揭膜加喷水一次,使保持含水量35-40%继续覆膜发酵腐化。

培养基灭菌:将培养基料分装入聚乙烯薄膜袋中,装料量1.0 -1.3千克/每袋,将袋料放进灭菌箱中,保持灭菌温度80-100℃,灭菌时间90-120分钟,灭菌完后自然降温,取出。

接种:将橙盖鹅膏菌丝种接入袋料培养基中,植入深度1.0-1.5厘米,稍作表面压实,喷洒灭菌清水至含水量40-50%,表面覆膜。

生长管理:7-9天后子实体长出,揭膜,保持每天喷洒水分一次,水中适当加入白糖20-30克/千克。

主要价值

食用: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食用菌,中国四川、云南许多群众习惯采食此菌。

药用:橙盖鹅膏含吲哚类生物碱,三萜类、麦角甾醇、生物活性肽、色胺、环肽、异嗯唑和蝇蕈醇,α-鹅膏菌素。乙醇提取物中含有游离糖和有机酸。子实体乙醇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生物活性肽有抗菌作用。鹅膏菌毒素对RNA聚合酶有抑制作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保护级别为数据缺乏(DD)。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