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1:47
《次韵侯宣城题叠嶂楼》是一首由苏辙创作的诗词,该诗的创作年代是宋代,作品体裁是五言律诗。
次韵侯宣城题叠嶂楼①
小邑来时路,宣城最近邻。②
楼台百年旧,花竹一番新。③
登览春深日,凝思病后身。④
何时对樽酒,重为洗埃尘。⑤
①次韵:又称步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世传次韵始于白居易 、元稹 ,称“元和体”。 唐元稹《酬乐天馀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次韵千言曾报答,直词三道共经纶。”原注:“ 乐天曾寄予千字律诗数首,予皆次用本韵酬和,后来遂以成风耳。”
宣城: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晔、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叠嶂楼:又称谢朓楼、北楼,位于宣州市区,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于494年—496年(南齐明帝建武年间)出任宣城太守,于城关陵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曰“高斋”,在任期间理事、生活于此。曾作《高斋视事》诗,又作《高斋闲望》、《后斋回望》等诗篇。唐初,宣城人为怀念谢朓,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因楼位于郡治之北,取名“北楼”,又因该楼建成时,敬亭山已经扬名,登楼可朓望敬亭山,故又称为“北望楼”。唐代李白曾多次来宣城,登此楼凭吊,赋诗抒怀。《秋季登宣城谢朓北楼》诗脍炙人口,千古传唱。诗曰:“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由于李白之诗广为传颂,故该楼又被为“谢公楼”、“谢朓楼”。此后在楼的周围建有条风、清署、迎春、观风、双溪、怀谢等亭阁。历代文人名士慕名而来,登楼观赏者络绎不绝,赋诗题咏者难以计数。唐代白居易曾随长兄白幼文寓居宣城并作有《窗中列远岫》一诗,抒发登此楼的观感。该诗被当时的宣歙观察使所知,大为赞赏,并举荐其赴京应试,得中为第四名进士,从而步入仕途。直至他晚年还作有《寄题郡斋》诗曰:“……无复新诗题壁上,虚教远岫列窗间。再喜宣城章句动,飞觞遥贺敬亭山。”874年(唐咸通末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独孤霖将北楼改建,因其地势高且险,崖叠如嶂,故题名“叠嶂楼”,并作记以志。明嘉靖年间知府方逢时重修,并复名“高斋楼”,也作题记。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知府许廷式重新修葺,并说:“叠嶂之名以地命也,谢公之称以人传也。北楼为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并在其中矣。”遂题名曰:“古北楼”。清光绪初,知府鲁一员,重修一新。修整后的北楼分上下两层,上圆下方,全木结构,顶盖琉璃瓦,四边飞檐翘角。上层题额曰“叠嶂楼”,围以木栏杆,下层题为“谢朓楼”,四方置屏风门。楼基周围有历代诗文碑刻和修楼碑记。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该楼被日机炸毁。已复建。
②小邑:邑,旧时县的别称。如,邑宰。小县。
③楼台:指谢朓楼北楼。
花竹:苏辙诗中的花竹松柏,也经常被他赋予某种隐喻的含义。
④病后:苏辙生病许久,曾作诗多首。如:《病后》、《病后白发》、《病退 》、《病中郭尉见访》等。
樽酒:以吉野杉木桶状态出厂的桶装酒具有揭开喜庆序幕的烘托效果,主要用于各种喜庆活动。外缠色彩鲜艳的稻秸的称为“本荷桶装”,不缠稻秸外露木质的称为“裸桶装”。其制作方法使用“吉野杉木”制成酒桶后,加入冷水或热水,检查有无外漏。然后将水倒掉控干,装入一定量的酒,封口出厂。这一系列作业包括缠绕稻秸,全部为手工操作,所以采用订购生产的方式。在各种喜庆活动中,使用木勺舀酒盛入木头酒杯中饮用,可更加烘托热烈气氛。酒剩不多时,为防止杉木香味过浓,最好移入其它容器中保存。
⑤洗埃尘:又掸尘。旧时腊月年节将近时,打扫室内外尘埃的习俗。清顾禄《清嘉录·打埃尘》:“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
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苏辙因力陈政见,冒犯上司,被贬官落职,他风尘仆仆地来到皖南山腹里的一个小县绩溪当县令。这首五律《次韵候题叠嶂楼》、就是在绩溪任上来到宣城写的。苏辙有许多次韵别人的作品,如《韵别如子瞻游甘露寺》、《次韵毛君经旬不用鞭扑》、《次韵孙推官朴见寄二首》等。
首联“小邑来时路,宣城最近邻”,写宣城是绩溪的近邻,交待他游览的路线、地点。这两句的意思是:从绩溪这个小县来的路上,宣城很近,仿佛是邻居。
颔联“楼台百年旧,花竹一番新”,是写苏辙到了宣城,看到了最富盛名的谢朓楼,而诗人觉得它有百年之久了。这里的“百年”不是说谢朓楼整整一百年,而是说时间很久,已经很陈旧。然而,谢朓楼四周的花竹依然簇新、透亮。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爱游山玩水,触景生情,苏辙在这里感慨谢朓楼的“旧”,实际上是对过去盛景的怀念。“花竹”,在苏辙诗中的经常被赋予某种隐喻的含义。例如,他曾以竹喻君子,并与“姚黄左紫”、“ 千叶丛台”的牡丹花相对照。(《林笋复生》)诗里的花竹,不仅是写超越一时的荣枯,它的隐喻是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上对命运的思考。这两句表面上语意相反,实际上意思却一致,表明一种需要欣欣向荣的新思想、新境界。
颈联“登览春深日,凝思病后身”,是写自已登上谢朓楼的感怀。这样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登上谢朓楼,放目远眺,红日高照,生机盎然,一派欣欣荣,春天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多么美好啊。然而,山河虽好,自已却“一经寒热攻骸骨,正似兵戈过室庐。柱木支撑终未稳,筋皮收拾久犹疏。。”(《病后》)这时,首先要考虑自已的身体,“凝思病后身”即此意,在《病后》里他写道:“芭蕉张王要须朽,云气浮游毕竟虚。赖有衣中珠尚在,病中点检亦如如。”这两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因为此时诗人刚病愈,又被贬,思想包袱沉重,这不能不引起他的“凝思”。然而“凝思”过后,诗人意志并未消沉,对酒洗尘花竹新,寄希望于未来,
尾联“何时对樽酒,重为洗埃尘”,他盼望什么时候能对“樽酒”、 “洗埃尘” 。“樽酒”和“洗尘”是中国民间两种习俗。“樽酒”是以吉野杉木桶状态出厂的桶装酒,以揭开喜庆序幕之用。在各种庆祝活动中,使用木勺舀酒盛入木头酒杯中饮用,烘托热烈气氛。“洗埃”,又叫掸尘。旧时腊月年关将近,人们打扫室内外尘埃,扫旧更新。诗人用“樽酒”和“洗尘”表示自已将摆脱困境,超越生死,喜庆未来,这是他思想上的一个飞跃,是其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苏辙的这种人生境界,营造了他诗的诗界。事实也证明如此,元丰八年春,朝廷令各州县征集战马,唯有绩溪县令苏辙虽不敢公然 “抗旨”,但他用 “事忌太遽,徐为之备”战略拖延,结果不了了之。绩溪县民评曰:“此公宰县邑人之幸也。”县邑人之幸也。”这也可以看作他是对酒洗尘花竹新的表现。
苏辙的诗清淡如话,无华丽辞藻,无难解词汇,对仗灵活,格律工细,艺术上可谓炉火纯青。在诗中他对于人生的喟叹,仍抱着一个“有道”者的自信,虽感孤独,却不改初志,抱有希望,这首诗也体现了他这样的写作艺术和思想境界。苏东坡生前曾嘱咐子侄云:“《春秋》古史乃家法,诗笔《离骚》亦时用。但令文字还照世,粪土腐余安足梦。”将此遗言付诸创作实践的,苏东坡说首先是他的弟弟苏辙。
苏辙(1039-1112), 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属四川)人。1057年(嘉佑二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1086年(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