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鲇

更新时间:2024-09-23 11:39

欧鲇(学名:Silurus glanis)是鲇科、鲇属鱼类。体长圆形。体表光滑无鳞,体色暗黑,头扁平,颌部有须3对,故名六须鲶。口前位,尾分叉、对称。背鳍细小,有硬棘1个,其后缘呈锯齿状,鳍条6-7;背鳍后具1脂鳍;胸鳍有锯齿状硬棘1个,鳍条8-9;腹鳍鳍条8-9;臀鳍基部较长,鳍条24-29;尾鳍分叉深。

动物学史

欧鲇是欧洲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20世纪70年代初,由前苏联鱼类工作者将其移植到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内,后经国际河流伊犁河溯游到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段,80年代成为伊犁河中国河段主要经济鱼类之一。1992年,在中国水库渔业会议上,被水利部、农业部列为中国国家重点开发的鱼类之一。1990年,新疆伊宁市水产养殖场由伊犁河引进该鱼原种至池塘驯养成功。在池塘人工饲养条件下生长良好,达到性成熟,并人工繁殖成功。1995年,深圳市农科所对其人工繁殖,也获得成功。

形态特征

体长圆形。体表光滑无鳞,体色暗黑,头扁平,颌部有须3对,故名六须鲶。口前位,尾分叉、对称。背鳍细小,有硬棘1个,其后缘呈锯齿状,鳍条6-7;背鳍后具1脂鳍;胸鳍有锯齿状硬棘1个,鳍条8-9;腹鳍鳍条8-9;臀鳍基部较长,鳍条24-29;尾鳍分叉深。

生活习性

欧鲇性安静,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深水池底,运动耗能低,属冷水性鱼类,极耐寒。适温范围为0-36℃,最适温度、摄食旺盛的范围为12-34℃,4℃以下停止摄食,0℃时呼吸微弱,36.5℃时呼吸减弱,37.5℃时开始狂窜不安,逐渐死亡,温度达到38℃时全部死亡。该鱼喜爱弱光环境,白天集群栖息在蔽光处,在光线暗淡的池底游动、摄食,或钻入水域中的水浮莲根须内、瓦缸中、板块下面,时而钻出来摄食,随后又钻入隐蔽处。夜晚分散活动、摄食,凭嗅觉器官摄取食物,遇有外界的侵扰,能迅速回避躲入隐蔽处所。

欧鲇是大型肉食性鱼类,以病弱鱼和野杂鱼以及其他水生动物(如青蛙水蚯蚓等)为主要食物。在天然条件下,幼鱼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鱼种阶段主要摄食水生昆虫等;成鱼阶段则以蚯蚓、螺蚌、小鱼虾等为主食,也能摄食部分水生植物和腐殖质残屑。行动迟缓,觅食时常进行突然袭击,其食物转化率较高。

分布范围

水域范围

欧鲇主要分布于欧洲中、东部的河流和湖泊中,尤以多瑙河流域分布最为广泛。

国家地区

原产地:阿富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伊朗、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尔巴尼亚、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语、爱沙尼亚、芬兰、德国、希腊、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乌克兰。

引种: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中国、日本、叙利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丹麦、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美国。

繁殖方式

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需要5年才能达到性成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国北方4-5年可达到性成熟,南方则只需3-4年即可达到性成熟。相对怀卵量在2-2.5万粒/千克,产卵温度18℃开始,卵具有粘性,常附着在水草或其他植物的茎叶上。雄鱼有护巢习性。在池塘可培育至性成熟。亲鱼的产前培育投喂家鱼鱼种,可促进性腺加速成熟。1995年,深圳市农科所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促黄体生成激素混合剂催产成功,并孵苗10万尾。

养殖技术

池塘养殖可采用混养、套养或单养。池塘最佳的养殖方式为混养,特别是与罗非鱼、鲤鱼、鲫鱼混养,效果尤为明显。它能够较好地利用这些鱼的自产苗,降低池塘负荷,不增加投人,可增加产量,能较好地提高养鱼效益。它是生长最快、成活率最高的品种,中国深圳当年鱼苗可培育至50-200克,第二年可达1-1.5千克的商品鱼规格,成活率达80%。伊宁市当年套养0.5-1千克的大规格鱼种,秋天起捕规格可达2-3千克。最易推广的养殖技术是用人工孵化的家鱼水花作为欧鲶苗的前期饲料,达5厘米后进行套养,这种养殖模式投入较小,效益较高。尚未见危害严重的病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8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欧鲇个体大、肉质细嫩、鲜美,无肌间刺、适温范围广、生长快、耐低氧、食性杂,具有易饲养、易起捕等特性,适合中国淡水养殖的环境条件和池塘养殖业。欧鲇在欧洲还被誉为“无可挑剔的食用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