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鳞毛蕨

更新时间:2023-04-22 08:18

欧洲鳞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 (L.) Schott)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下的一种植物。植株高约50-120厘米。产于新疆西北部和北部,分布于欧洲、北美、中亚,北温带。生长在海拔1500-1900 米的山地针叶林下或小河边,成群落分布。

形态特征

植株高约50-120厘米。根状茎横卧,先端密被鳞片,鳞片膜质,淡棕色,卵圆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毛发状,边缘全缘。叶簇生,叶柄长20-30厘米,粗约3-8毫米,深禾秆色,连同叶轴疏被淡棕色狭披针形,边缘流苏状鳞片和纤维状鳞毛;叶片长圆披针形,长50-60厘米,中部宽15-25厘米,先端羽状渐尖,向基部渐变狭,二回羽状;羽片约28对,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平截,具短柄,长12- (-15)厘米,宽1.5- (-2.5)厘米,斜向上升展,彼此相距约2厘米,下部数对远分开,基部几对羽片缩短,长为中部羽片的2/3,羽状分裂;小羽片18-19对,长1-1. 5厘米,宽 0.5厘米,斜展,彼此以间隔分开,长圆形,先端钝圆,边缘具缺刻状锯齿,基部与羽 轴狭合生。叶干后淡绿色,纸质;叶脉羽状,二叉,每小羽片6-7对,两面不显,除沿羽轴背疏被稀疏纤维状鳞毛外,其余近光滑。孢子囊群生于中肋两侧,靠近羽轴,每小羽片3-4对,小羽片先端有不育的空间。囊群盖圆肾形,纸质,淡褐色,边缘具缺刻,宿存。

生长环境

山地针叶林下或小河边,成群落分布,海拔1500-1900 米。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新疆西北部和北部,欧洲、北美、中亚也有,北温带广布。

采收储藏

秋季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化学成分

根茎含多种间苯三酚衍生物,主要有毒成分是绵马酸[10,12]。其次有去甲绵马素(desaspidin)、三去甲绵马素(汀idesaspidin)、去甲绵马酚(desaspidinol)、黄绵马酸、副绵马素(para-aspidin)、白绵马素、绵马次酸(filicinicacid),间苯三酚甙类(phloroglu-cides)以及间苯三酚酮(phloropyrone)等[13-16]。此外还含有大环化合物新绵马素(filixicacid)(1—7)[17]。

毒理

绵马酸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轻度中毒时出现头痛、眩晕、对外界刺激过敏等症状;较为严重者可产生胃肠炎、呼吸短促和弱视;严重中毒时,出现精神错乱、肌强直、阵发性惊厥和昏迷,终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恢复缓慢,并可造成视力持久性损伤[10]。此外尚有三萜化合物羊齿烯(fernene)、里白烯、铁线蕨酮(adiantone)、茉醇—29(hopanol-29)、雁齿烯(filicene)等[8,11]。

药用价值

蕨类植物的药用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如贯众早在2000多年前已作药用,有驱虫作用;解放后随着我国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相继又发现大批有医疗价值的种类,可供药用的蕨类植物已达

200余种“’。此外,蕨还是一种野菜,我国南北各地有不少群众采食。蕨类植物的化学成分复杂,分布最为普遍的有酚类和三萜类化合物。二元酚类有抗菌、止血、止咳等功效。

丁酰基间苯三酚衍生物为有效的驱绦虫成分。绵马酸(filicicacid)、黄绵马酸(flavaspidicacid)、绵马素(aspidin)(1—1)和边缘绵马酚(margasipidin)等有类似于小檗碱的抗炎作用。三萜化合物有口—芒柄花醇(e—orlocerin)、里白烯(diploptene)等[1]。

此外,黄酮类物质和生物碱在部分蕨类植物中也有分布,其分布范围仅限于小叶型蕨类,如金不(LycopodiumserratumThunb.Var.10ngepetiolatus)中的金不换碱A、B、C(kimpkaneA,B,C),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蕨类植物中三类有毒成分

一类为间苯三酚衍生物类,这类成分仅特征性的分布于鳞毛蕨科多种植物中,如绵马酸、绵马素(1—1)、白绵马素(albaspidin)等,它们除了对绦虫有强烈的毒性外,还作用于哺乳动物的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毒动物产生胃肠炎、惊厥、昏迷,呼吸麻痹、死亡。

第二类成分为双骈哌啶烷类生物碱,主要分布在石松科中,统称石松生物碱,如石松碱(1ycopodine)(1—9)、棒石松碱(clavatine)(1-10)、棒石松毒(clavatoxine)等。它们主要有中枢兴奋作用,动物中毒出现惊厥,通常因呼吸抑制而死亡。

第三类是硫胺素酶(thiaminase),可分解维生素B:,引起维生素Bl缺乏症闭。

有毒种类及中毒病状

蕨类植物的有毒种类不多,仅鳞毛蕨科、木贼科、凤尾科等少数种有毒,如贯众、问荆、木贼、蕨等。贯众、蕨中毒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并有肾功能损伤,因呼吸衰竭而死亡;问荆、木贼中毒主要造成运动机能障碍;蕨尚有致癌作用。

重要的含有毒种的科

1.阴地蕨科Botrychiaceae:9属90多种,广布于全世界。我国有2属18种,各地均有分布。

2.鳞毛蕨科Dryopterridaceae:约20属1,200种,广布于全世界,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4属约1,000种。主要有毒的属是鳞毛蕨属(DryopterisAdam.)。

3.木贼科Epuisetaceae:本科仅2属25种,广布于寒、温、热三带,为多年生蕨类檀物。我国有2属约9种。本科植物因茎表皮外壁含硅质,可作金工、木工的磨光材料。问荆属(EquisetumL.)中少数种有毒性,家畜中毒较多。

4.石松科,Lycopodiaceae:2属约400种。我国有1属17种,仅石松有毒。

5.松叶蕨科Psilotaceae:13属约320余种,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3属约120余种,蕨1种有毒。据报道主产于欧洲和非洲的蕨Pteridiumaquilinum(L.)Kuhn.全草有毒[A-1,A-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