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

更新时间:2023-08-31 07:30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杂言诗。该诗前半部分是作者目睹石屏上的自然纹理非常生动,从而想象为穷丹青之妙的画家所绘的画景;后半部分是赞画,借以评价画家的神机巧思,提出诗画同一律的艺术主张和见解。该诗不仅想象奇丽,感情激越,意蕴丰厚,而且以意运笔,挥洒自如,长短错落,变化多姿,气势雄放。

作品原文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1

何人遗公石屏风2,上有水墨希微踪3。

不画长林与巨植4,独画峨眉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5。

崖崩涧绝可望不可到6,孤烟落日相溟濛7。

含风偃蹇得真态8,刻画始信有天工9。

我恐毕宏韦偃死葬虢山下10,骨可朽烂心难穷11。

神机巧思无所发12,化为烟霏沦石中13。

古来画师非俗士14,摹写物象略于诗人同15。

愿公作诗慰不遇16,无使二子含愤泣幽宫17。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什么人赠送给先生这石制屏风,石屏风上隐隐约约有水墨画的痕迹。

这石纹所形成的水墨画不画修长的树林和巨大的树木,只画峨眉山西面雪岭上万岁不老的孤松。

这孤松所处的地方山崖崩断,山涧隔绝,可以从远处看到却没办法到达那里。在那里,孤烟和落日之色迷茫不分。

那棵孤松弯弯曲曲地立在风中,姿态横生,就像真的一样。

我想恐怕是毕宏、韦偃死后葬在虢山之下,他们的骨头很快朽烂,但其艺术生命却永远长存。

其天才巧思无处发泄,将其所画松树化为烟雨融人石中,形成石纹。

自古以来画家都不是平庸之辈,他们描绘事物与诗人作诗描绘事物是一样的。

我希望先生作诗来安慰这两位当时不受重视的艺术家,不要使这两个人含愤在坟墓中哭泣。

创作背景

该诗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作于颖州(今安徽省阜阳市)。由于北宋党争愈演愈烈,苏轼预感到政治情势很艰险,为避开党争的漩涡,求离京外任。这年他被贬为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通判,十一月赴任路过颖州。此时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颖州。此次赴任路过颖州,苏轼顺便谒见欧阳修,并为他所收藏的石屏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本来是石屏上的自然纹理,诗人却突发奇想,出人意表,以大气包举的手笔,将其想象成仿佛是画家毕宏、韦偃精心绘制的意趣横生、生机洋溢的“画图”;那突兀而起的堆满积雪的山岭上,高高矗立着雄浑苍劲、万年长存的孤松。远远望去,危崖崩溃倒坍,两山间的流水断绝去路,云烟袅袅,落日迟迟,风光变幻,迷迷蒙蒙。令人不胜感慨,何其神奇幽化的境界。诗中的奇思妙绪,层出不穷。

诗中苏轼对画家毕宏、韦偃的艺术造诣十分赏识,指出其画作“刻画始信天有工”,“神机巧思”,浑然天成,从中可以体味到某种造化之功、自然之趣。他提出“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要求画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文学素养,画中表现诗的情韵和意趣,因为画和诗彼此是相通的。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苏轼由此而发的一大慨叹,他希望欧阳修作诗慰藉深冥九泉的画家,也借欧阳修诗聊以自慰遭受贬谪的心情。诗人又进一步设想,毕宏、韦偃二位画家都郁闷而死葬在虢山之下,虽然“骨可朽烂”,但画家发抒愤懑不遇的画兴未已,才在本地所产的石屏上创作出奇丽瑰伟的画图。诗人苏轼探幽发微,钩深索隐,以为画中渲染出一种空寂苍凉的氛围,寄托着画家有志难伸、很不得意的幽愤不平。这也说明了苦闷忧愤意识对艺术创作形成的重要作用,“写忧造艺”、托兴遣怀是古来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

该诗中,苏轼正是采用随文虚构、无中生有、凭空布局的方法,以达到为诗造情的目的。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才显得构思新颖、想象独特、出奇制胜,极富创造性。全诗以七言句为主,间出九言、十一言、十六言、长句、短句交错使用,句式丰富多彩,语言自由活泼,感情奔放,神气自畅,笔势雄健有力。

名家点评

清代文学家纪昀:“借事生波,忽成奇弄。妙在纯以意远,不是纤巧字句关合,故不失大方。”(《苏轼题画诗选评笺释》)

清代诗评家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一:“长句磊柯,笔力具有虬松屈盘之势。诗自一言至九言,皆原于《三百篇》。此诗“独画蛾嵋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一句十六言,从古人所无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