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36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拼音:yù jiā zhī zuì,hé huàn wú cí)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年》。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年》:“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隰朋立晋侯。晋侯杀里克以说。将杀里克,公使谓之曰:‘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于是丕郑聘于秦,且谢缓赂,故不及。”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春秋时的晋献公,共有五个儿子: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当初,太子是长子申生。
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于心不甘,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骊姬设计害死了太子申生,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夷吾逃至国外避难,骊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他的儿子奚齐成为晋国太子。晋献公的小儿子卓子是骊姬妹妹的儿子,仍然留在晋国。
晋献公去世以后,晋国又陷人了混乱。大夫里克立即发难,杀死了骊姬和十五岁的奚齐。当时晋献公尚未安葬,大夫荀息力主立晋献公的小儿子卓子为国君。里克又杀了卓子,逼死了大夫荀息。
里克打算迎立公子重耳为国君,重耳知道国内政局不稳,回复道:“父亲在世时我违命出逃,父亲去世后我没有尽孝,哪里还有脸回去做国君呢?”里克遭到重耳婉言谢绝,只好迎立重耳的弟弟夷吾为国君,他便是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后,怕里克故伎重演,决心将他除掉。他派郤芮领兵包围里克家,让人对里克说:“如果没有你,我就不能做国君。虽然如此,但是你杀掉了两个国君,逼死了一个大夫,做你的国君,实在是太难了!”
里克仰天长叹,绝望地说:“不先废除原先的继位者,你怎么能当上国君?想给别人横加罪名,还怕找不到借口吗?”说完这懊悔话,里克便自刎而死。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天下无绝对完全无疵的人,也无绝对完全无疵的事,如果存着吹毛求疵的态度来寻衅,那么总是会找到理由和借口。有了害人之心,便会想方设法制造借口诬陷别人,不仅摧残其身心,也损害其名誉,而自己却以卫道士般的正人君子嘴脸公开从事坑害他人的勾当。古往今来多少莫须有的罪名,都是这样炮制而成。然而诬害别人者只能靠捏造事实以售其奸,一旦真相大白,害人者终致害己死。
成文用法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指要想加罪于人,何愁找不到借口。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也作“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运用示例
宋·黄伦《尚书精义·胤征》:“无垢日:‘当篡贼执柄,君子以权济事,归于中正,无愧于天地耳。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乎?故小人见其迹以为失职,君子知其心以为贤者。’”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七:“欲待歇手,又放不落听虚和尚。寻思几遍,恨一声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六十回:“官场中的办事,总是起头一阵风雷火炮。打一个转身就要忘个干净了。至于他一定要怎样我,那出参的考语,正是‘欲加之罪,何患尤词’。”
姚雪垠《李自成》三卷一三章:“现在如趁机将敬轩除掉,并非没有罪款。古语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况他确实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