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15:16
畲族的血脉里存在着好唱歌的因素,只要遇上的是畲族同胞,他们无论认识不认识都要进行对唱。有的善于盘唱,能够即景生歌,看到什么景物就能作出一首歌来,这要求歌手必须有较高的水平,畲民同胞称之为“散条”。用这种方式进行比歌就叫作“比肚才”,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比比谁的肚子里有墨水、有文化。他们上山劳作,可以相互传唱,达到消除疲劳、寻求趣味的作用。遇上男女对唱,则把歌唱的内容延伸到谈情说爱上。小伙子遇上了年轻美貌的畲女,往往主动发起进攻,歌声一浪高过一浪。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瑞云四月八”歌会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瑞云四月八”又衍进了活动内容,即这一天,畲族人都要为自己的耕牛过节。《福鼎畲族志》载:“农历四月初八忌用牛。”畲族人认为牲畜是有灵性的,特别是耕牛,为畲族人刀耕火种的好助手,给他们带来粮食,使畲人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所以在耕牛过节当天禁忌用牛的习俗从祖上便开始传衍。畲族志中的《劳动习俗》也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一定要歇工,俗称“牛歇四月八,人歇五月节”。畲家人十分注意调节休养生息,畲族志《畜牧业·畜牧》中也提到:畲族农户所养牛主要有两种。一是水牛,二是黄牛,水牛多是耕牛,黄牛多为肉食。耕牛历来受到畲族农民的爱惜和保护,畲族传统节日“四月八”也是“爱牛节”。
唱畲歌是“四月八”的主要内容,畲族人民在长期的劳作实践中,把生产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和认识提升为朴素的歌言,用传唱的形式传承下来。畲族人民唱歌是徒唱,他们不用借助器乐伴奏,一开口就唱,歌词和歌调一起出口,浑然一体。瑞云畲歌调属于“福鼎调”,因其地处鼎霞交界,受地域方言影响,音色与当地其他畲族同胞的畲歌又有差别。因此,通常人们听调就能确认这位歌手来自哪个畲乡。瑞云畲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劳动歌、时政歌、情歌、生活歌、小说歌、仪式歌等,每个大类型中还分为若干小类型。
歌会期间,有在“野地”唱的,即在翠竹林、茶地、溪流、小河旁、田野间对唱,也有在自家门口对唱的,群体对唱三五人、六七人不等。瑞云赛歌大都临场即兴创作,随编随唱,寓意深刻,称为“散条”。在不断地传唱和创作中积累,畲歌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与发扬。另外,新的生活方式也带进了赛歌场,畲族歌手还可以使用手机对唱,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畲”本身的含义就是刀耕火种的意思。福鼎、霞浦等地畲族人有着开荒种地的悠久历史,并与刀耕火种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是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中,逐渐衍化出以烧火作为娱乐的游戏活动,经过一天的辛劳,畲家人在夜色中,烧起一堆火,尽情地欢唱歌舞,驱赶夜色中的寂寞和一日的疲劳,这就是“火头旺”的起源。“瑞云四月八”的“火头旺”是在晚上进行的,瑞云地处山区,环境清幽。一到夏季的晚上,月明星稀,天高气爽。这时,经过一天忙碌的畲家人点燃已搭好的柴堆,烧起篝火,一群青年男女围在火堆旁尽情地欢唱。他们开始时显得有些拘谨,又带有几分羞涩,总是对着礼节歌,你方唱罢我登场,并你推我让,和和气气。到一定的时候,俏皮的女歌手往往会主动地邀请外地的男歌手,并设法将男歌手推向火堆,一个上前不行,就两个上前,连拉带抢,再不行就三个、四个、五个,人数一直增加,最后把男歌手抬起来,在燃烧的火苗上过火(但不能伤及身体),并晃来晃去,这就是现代的“火头旺”,意思是祝愿万事如意,岁岁吉祥。这时山风越大,火越旺,夜越黑,火越亮,情越浓,劲越起,几对男女在地上欢跳,几对男女你追我逐,推推拉拉靠近火苗,周围的人群也拍手喝彩,畲族的“火头旺”就像是他们的狂欢节。直到深夜,人们还不肯散去,每人仍然谈论着一个个关于火的故事,互相祝福,互相祈愿,祝愿年年兴旺。
“爱牛节”一直传承到现代,“四月八”这天,畲家人把自己的耕牛身体洗干净,在头角上佩红布,以显得喜庆。耕牛年到头劳作,在这天可以歇息下来,主人把最好的饲料喂给它吃,把自做的最好“牛酒”拿出给耕牛喝,以犒赏它一年来的辛劳。耕牛在“喝酒”时,牧童在旁边一遍一遍地唱“牛歌”:“牛角生来扁扁势,身上负着千斤犁。水牛做饭给人食,四月初八歇一歇。”这个活动,充分体现了畲族人对家畜的爱护。因此,四月初八又被畲民称为“爱牛节”,又称“牛歇节”。
牛角粽是畲家特色食品,福鼎本地制粽时间大都在端午节前后三五日。牛角粽用糯米加黄豆等拌成,形状有三角、四角,称为“三角粽”“四角粽”,方形的称为“枕头棕”,有豆的称为“豆粽”。“四月八”衍习牛歇节中的牛角形象,所以粽做成牛角状,头是尖尖的,称“牛角粽”,用山中的小型粽叶包裹而成,味香而醇厚。
文化价值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畲族人民以歌会友,以歌会亲,并且以歌代言,以歌抒情,以歌论事。畲族人民普遍爱好民歌,他们把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感受,用歌的形式传承下来。在“瑞云四月八”中,畲族歌手大显身手,通宵达旦,引吭高歌,对传承畲族文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瑞云四月八”是畲族同胞的文化展示,是文化的沉淀和整合,是从生活的沃土里培育出来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其通过歌会形成的口头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社会价值
参加歌会的宾朋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异,他们带来了多方面的信息、经验,促进了当地文化交流,积极影响着畲乡发展。同时,他们也把硖门畲乡的社会发展、丰富资源传播到各地,起到宣传作用,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民族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艺术价值
“瑞云四月八”是畲族文化艺术的一次集体性展示,其原生态的民歌是中华民族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畲族服装制作工艺流程细致、技法高超、色彩艳丽、寓意多元,都赋予这个诚实勤劳智慧的民族充分的艺术天分和色彩。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福鼎市畲族文化促进会获得“歌会(瑞云四月八)”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歌会(瑞云四月八)项目保护单位福鼎市畲族文化促进会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2013年5月17日,硖门畲族乡第五届瑞云“四月八”畲族牛歇节活动在瑞云村举行,来自霞浦、福安、浙南等地的畲族同胞及来宾4000多人聚集瑞云,共庆佳节。
2014年5月6日,农历四月初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瑞云四月八畲族牛歇节在福鼎市硖门畲族乡瑞云村开幕。
2019年5月11日至12日,农历四月初七至初八,硖门畲族乡第二届乡村旅游文化节暨第八届瑞云“四月八”歌会(牛歇节)在硖门畲族乡瑞云畲族村举行。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春秋时候,楚国出现了两位畲族歌王,一个名叫钟期(钟子期),一个名叫钟仪,他们都善于唱歌。乐师伯牙善于弹琴,由他所奏的曲调“大喝”和“小喝”,音韵沉雄、曲调和谐,有如高山流水,浑然天成。但他的曲调无人能识,无人能懂,更无人能和。一次偶然相遇,钟期听着伯牙的演奏,居然和上他的旋律。知音难觅,钟子期死后,伯牙绝琴,从此不再弹唱。汉扬雄《解难》中提到:“是故钟期死,伯牙绝弦破琴而不肯与众鼓。”他们的故事被广为传颂,成为千古佳话。钟仪原本是楚郧公,被郑国推荐给晋国。晋王要他弹琴、唱歌。钟仪传承伯牙和钟子期的弹唱技艺,“与之琴、操南音、得土风”,晋王听了大为高兴,封赏了钟仪。后来,畲族的后代为了纪念畲家这两位歌王,每年四月初八都要设坛祭祀,举办歌会,大家一起传唱先祖遗歌“大喝”和“小喝”,并把这一天作为畲族“四月八”歌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