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腔皮影

更新时间:2022-03-10 12:32

歌腔皮影又称歌腔,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曲种。流行于湖北沔阳、天门、潜江等地,约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初为独立的曲艺形式,后与“皮影戏”合流。

简介

歌腔一般为二人演唱,其中一人以表唱“正面”人物为主,一人以表唱“反而”人物为主。另有二人击锣鼓并帮腔。抗日战争时期渐趋衰落。解放后有不操皮影专唱歌腔者,并在演唱形式和音乐唱腔上作了改革。曲调有“男腔”、“女腔”、“丑腔”、“高腔”、“八不救”等。

溯源

歌腔源于东周时期楚国之民歌“鸡鸣歌”。随着岁月流传到明朝时期,鸡鸣歌与皮影戏相结合,演变为《鸡鸣腔》。江汉平原皮影艺人用“舌生花”、“口生香”、“脸生色”、“目生光”的演唱技艺,不断地修改,后与《薅草歌》相融才变为歌腔,成为江汉平原皮影戏的主要唱腔,并形成了独具江汉特色的歌腔皮影戏。以后被民间人们称“黑哇子腔”和“哗哗咿腔”。歌腔搬上皮影舞台后,民间人们每年在春秋两季以迎神赛会的风俗,接请皮影戏班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艺术特点

歌腔的特点是吐字清楚,每一句词唱完后才拖音,它的起腔和尾音全靠演唱艺人用假声发音。歌腔的起音是根据江汉平原乡村人们赶鸡调而来的。乡村人们拿起赶鸡篙大声叫“啊”!皮影艺人用“啊”这种声调为歌腔开头的起音,又名“定调”。歌腔是自由放腔,每段唱词发音的高低全凭“啊”字定调。唱词尾音以雄鸡的叫声为甩腔,每只雄鸡的叫声不同,艺人利用多只雄鸡的声音在演唱时变化多端,吐字真声,拖腔假声的演唱艺术来表达给观众。

歌腔的尾声帮腔是皮影艺人采用通顺河两岸民间流传的《薅草歌》所改编。薅草歌的主音以“哟咳嘿咿哟咿”贯通整个曲调,艺人们在薅草歌的基础上修改成两段曲,配上击乐分两次帮腔,也有艺人把两段曲连结起来一口气帮。

歌腔中四大主腔以七字、十字为准,多字或者少字要影响唱腔的板式。男歌腔除了《纪信替死》一段词用字不限,其它唱词格律非常讲究。

歌腔板式是按照薅草歌移植而成的。薅草歌唱词结构为十字句,分开头、正文和煞尾三个组成部分。开头一般为两句,扼述故事的发端;正文为主要篇幅,提示主题;煞尾一般为两句,概括全篇,与开头相呼应,开头和煞尾帮腔。歌腔唱词结构是十字、七字句,和薅草歌一样分为三个部分组成。开头为四字,正文词句不限,开头和煞尾一般是四个字甩腔后帮腔。皮影戏歌腔、渔鼓腔的帮腔,源于民间民歌中“领——合”的艺术形式,帮腔带着浓厚的乡土风味,以造成强烈的艺术魅力,使其地方特色显得更加浓烈。

唱腔

歌腔皮影的唱腔主要有六种,即男腔、女墙、丑腔、杂花腔、天官赐福、八不就。

《女腔》是在《男腔》的基础上形成的。女腔的板式与男腔板式基本格律相同,主要是起调、吐字、拖音等方面与男腔有所不同。演唱女腔全靠演唱艺人用假声发音,因旧时皮影艺人均为男性,旦角由男声以尖声(假声)演唱,起调与拖音要比男歌腔稍长一些,音调要高,唱腔板式为一板一眼,它的发音要柔和、幽雅、婉转、缠绵,使人们听得津津有味。

《女腔》起调节奏用薅草歌的“口也咳啊啊咿呀”起腔定调,演唱时要利用离合悲欢的情感交替运用,报字准确、依字行腔、字正腔圆,让人听个清楚明白。重在欢快时节拍要强,悲哀时节拍要弱的显著特点。

《丑腔》是由男腔演变过来的。它的唱腔词格独用七字句,其它长短词句不适应丑腔演唱。丑歌腔起调用“嘿、嘿咯嘿”定调,拖音要有猫叫之音。它的腔调简单难学,特别是上句拖音要有鸡、猫叫的高亢声音才能唱出丑角的风味,从而形成自身富有腔调。此腔在男歌腔的基础上有着以共同语音为基调的相似色彩,富有较强的表现力,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互相区别不同的风格。

演唱丑腔时,要影随音动,或激动或悲伤、兴奋或忧愁,丑腔中只有这一种唱腔,演唱时要抒情、叙述两者互相兼顾。欢快时艺人要随影人的情感,面带笑容可掬,哭时也要面带哭相,观众们一见丑角上场就眉开眼笑。丑腔尾声的帮腔与男腔帮腔一样。

《杂花腔》又名“黑哇子腔”,男腔和杂花腔是歌腔皮影戏中的主要唱腔。皮影戏中的净角色(红脸、黑脸、豹眼杂花脸、狡丝奸脸)的唱腔全用杂花腔演唱。杂花腔的发音与男腔、女腔、丑腔的发音不同。为什么江汉平原人们把杂花腔称为黑哇子腔?皮影艺人演唱净角杂花腔要嗓音宏亮,起调用“啊”字就像雷声一样震耳欲聋。杂花腔发音用“哪哇哇、呐哇哇”而拖音,下句尾音与男腔相同,尾声的帮腔与男腔、丑腔的帮腔一样。

《天官赐福腔》又名“大天官腔”,是古代皮影艺人创作流传到今的一种喜调。地方风味浓郁,文雅有致,板式为一板一眼,唱腔悠扬婉转,吐字清晰,此腔全凭艺人口头相传。天官赐福腔仍然原始状态比较明显,与《薅草歌》的音调基本一致,未有多大改变。皮影戏每到一个地方演戏谢神,天官赐福腔是谢神的独唱腔调,其它剧情概不用此腔。演唱不用起腔定调,在帮腔时加“清风明月”四字,台词不分长短句和上下句,如“一愿风调雨顺,二愿国泰民安,三愿人口清吉,四季有财,五子登科,六合同春,七星高照,八月科场,九久长寿,十全十美在华堂”,要一口气唱完才帮腔。

天官赐福腔有两种帮腔音调,一种用薅草歌改编的音调,另一种用飞硪歌和薅草歌混合帮腔。第一种帮腔起音用“口也咳咳咿”音调,第二种帮腔是“呀嗬嗬伙嗨”音调帮腔,同击乐随起随落。目前,天官赐福腔已走向绝境,很难寻找唱此腔调的皮影艺人。

《八不就腔》是皮影艺人采用江汉平原民间流传的《丧鼓腔》、《道士腔》综合改编而成。八不就腔起调比较低沉,用“唉”字起腔定调,起腔是丧鼓腔的音调,拖腔是道士腔音,它的尾声帮腔用薅草歌的高音反翻成低音后,又与道士腔相结合,在原有唱腔的基础上稍有改变。

歌腔的唱腔比较单调,只有生、旦、净、丑四大主腔,在无其它唱腔参合演唱。男歌腔与杂花腔相似,皮影艺人采用丧鼓腔、道士腔、薅草歌三种音调揉为一体,改名《八不就腔》,成为歌腔皮影戏生角色的哭泣之腔,其它角色一律不用此腔。以后,歌腔借用地方民间小调《骨髅打锣腔》代替了八不就腔。

《八不就腔》要有缓慢而抒情的特点,其唱腔结构依然在《道士腔》的基础上稍加变化而形成的。《丧鼓腔》和《道士腔》演变成《八不就腔》后,前两种腔调在民间中很少流传。改革开放后,歌腔的《八不就腔》无人会唱,加上民间民俗大兴,《道士腔》和《丧鼓腔》在潜江西南一带和监利、江陵等地到处流传。《道士腔》成了《八不就腔》的替身,《八不就腔》就失传了。

曲目

传统曲目分“朝戏”和“花戏”两类。前者多演唱历史故事,如《孙庞演义》、《鸿门宴》、《乾隆皇帝游苏州》等;后者多演唱神话传说,如《白蛇传》、《百灵鸟》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