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0 06:48
正觉寺街(Zhengjuesi Street)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是济南市中心城区道路;有六七米宽,街两旁多为大杂院,于1990年为拓宽马路而动迁。
明洪武四年(1371),历城改土城为砖石墙,并挖护城河。正觉寺街位在南关,东西长720米,宽6~7米,沙石板路面。自街东头的十字路口,向北经南门(外)大街进历山门到城里,往南经朝山街过岱安门通南乡或去千佛山,东去火神庙、下洼子、岳庙前街;西至山水沟桥,再向西过趵突泉前街、围屏街、西青龙街,出永绥门到高埠。从街中部经三和街、南券门巷可通向南部厢关的街衢;沿路向北,只有靠东头的新桥街可到护城河畔,再就是早年还有数条小胡同,与北边平行的后营坊街相通。在那“人挑肩抬,骑马坐轿”的年代里,这条位连四方的正觉寺街,是主要的宽阔大道。康熙皇帝三游趵突泉时,起銮驾乘马来回走的都是正觉寺街,可见那时的正觉寺街,地属要冲之地。
民初时的正觉寺街还是条碎石路,修路的材料是用青石块作地瓜石打底,大石碴放中间,碎石碴铺上边,并分别用汽车碾压实后,再于顶面铺2~3厘米厚的青沙压实作磨耗层,最后压实即成。这种碎石路面为当年主要道路所通用,比一般街巷所用的青石板路要好些。因为青石板路的青石质软,不耐磨损,夏季晒热,骤遇暴雨,易于炸裂,故而不能耐久,交通量大的道路,经五、六年磨损就不甚平整,十年后坎坷不平,以致济南城内和关厢的大街小巷里,没有一条久远平整的道路。老舍先生在文章里曾描述过济南的路:块块石头带着慷慨不平的气味,且蛮有幽默。假如第一次屈了你的脚尖,哼,刚一迈步,第二块便会咬住你的脚后跟。左脚不幸被石洼囚住,留神吧,后脚会紧跟着滑溜出多远,早有一块中间隆起,棱角腻滑的等你呢。”
开辟商埠后,从德国购来了蒸汽压路机,主要通道修了碎石路面,但那时的车辆都是铁木轮,倾轧力很大,以致使用不久即尘土飞扬,泥泞坎坷。当时的正觉寺街已是路面坑坑洼洼,晴天一地土,下雨满街泥,百姓已怨言多时了。传说,20世纪30年代韩复榘主鲁期间,知道这条东西干道该修了,但他长期截留地方税收,扩充军队,不想拿钱修路。韩原为西北军冯玉祥部将领,反对赌博,曾出过告示禁赌,并令警察局长查办。一次韩听说他手下的警察局长,财政局长等人赌博,但谁也不敢去抓。一个雪天傍晚,几个官吏又在警察局长家里聚赌,韩得知后,身着便衣冒雪前往,门卫想进去报告,被他摆手制止。他轻声入屋后,悄悄站到警察局长身后,坐在警察局长对面的牌友抬头看到韩,脸色大变立即站起,上下家赌友也慌忙站起,只有警察局长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待他扭头发现韩复榘站在自己背后,其窘形可想而知。韩拍了拍警察局长的肩膀说:“你们继续玩。”说过转身就走了。警察局长不知韩心里卖的什么药,便与赌友们商量好对策。次日,4人来到韩复榘办公处,将去给警察局长太太过生日赌了几局的瞎话说了一遍,韩听后大笑。韩的脾气部下都知道,大笑就意味着倒霉,大发脾气倒没事,所以4人个个提心吊胆,谁知韩一反常态问:“你们是认打还是认罚?”4人对视,异口同声说:“认罚吧。”于是韩郑重地说:“你们4人拿钱把正觉寺街道修成平坦宽阔的沙石板路,免得净摔人”。四人从命,便出资把正觉寺街修成了平坦宽阔的沙石板路。
1931年用泰山花岗石铺的街道,不仅有正觉寺街,且一直向西经趵突泉前街、围屏街、西青龙街,一直铺到杆石桥,形成了一条2300米长,5.5米宽的花岗石大道。花岗石来自泰安界首,每块宽50厘米,厚20厘米,长60厘米至200厘米。由于质量笨重,所需数量又很大,车运装卸需要极大的车运量和劳动力。为此,韩复榘派专用铁甲车前往运取,并从邹县南河运取修路铺底所用的大粒白沙。整修后的街道,街面虽平整规范,但后来发现,石板路面的直缝经铁轮倾轧,易出直沟,因而于1933年后用花岗石铺就的路面,又采取从路中心人字形斜铺法或横铺法,并将两旁人行道用红砖铺砌。这种改进后的沙石板路面,维护简单,且能使用数十年。1945年后,铁轮逐渐被胶轮代替,石板路面虽说坚固,但采运难,造价高,不如沥青路面,正觉寺街的沙石板路,也在1980年改为沥青铺设。
济南是山东省宗教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有“五里一庵,十里一寺,”“有街就有庙,有庙就有香火”之说,这从正觉寺街可以得到验证。这条街上有5座寺庙,其中3座集中在街的中部百余米内。佛教传入济南约有1800多年的历史。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在济南盛行,并出现石窟造像和摩崖造像。隋唐时期兴建的寺庙更是多达数十座,较为著名的就有兴国禅寺、开元寺、正觉寺等。
正觉寺位于街中部,坐北朝南。明崇祯六年(1633)《历乘》载:“正觉寺,南门外,成化十三年(1477)重修,崇祯四年(1631)大火而正殿独存。”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历城县志》记:“正觉寺旧在府城内,名开元,成化间移舜田门(今历山门)外,崇祯壬申(1632)藏经虽火毁,大殿独存”。又据民国年间《济南大观》载:“正觉寺:州在城内,明永乐年间(1403~1424),移于南门外。即今以寺为名之正觉寺街。”今《济南市志》亦载:“正觉寺,位于正觉寺街。唐代修建,明崇祯四年(1631)遭大火,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1972年拆除尚存的大雄宝殿。”从以上记载中看出,除所记在年代上稍有出入外,其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即:唐开元年间济南城内建有开元寺(寺址位在县西巷),此后不知何因,寺庙被毁不见,明永乐(或成化)年间在南门外这里重修并改名为正觉寺,崇祯年间遭火灾,仅存大殿,清嘉庆时又重修建。
正觉寺原为三进的大院落,东西有40多米宽,南北约有百米长,规模宏大。寺内主祀释迦牟尼,文殊、普贤相伴左右。寺址东靠华林寺,西接原教养局,北邻模范监狱。20世纪初,寺庙的前院和中院变成了消防队的驻地。时招除秽夫百名,遇火灾穿号衣救火,平时分散清扫街道,此可算济南环卫之始。1926年消防队伍扩大,随之又添置各式消防车,消防队员也装备了帆布水火衣和铜头盔等。上个世纪40年代,正觉寺五开间的庙门依在,红墙琉璃瓦,中间有3个拱形的大门,正中大门的门额上嵌有正觉寺的石匾。庙门前有二十多米宽的空旷之地,还有近5米宽的月台。月台下已没有石阶,为慢坡斜面与街面相接,均为乱石砌筑。月台西边有一四方尖顶的电楼子,楼侧有一古槐。古槐主干粗矮,胸径近两米粗。当时的古槐虽已半枯朽裂,但枝叶仍繁茂。丹红厚重的大门上,排列着半圆状金黄乳钉。平日里3个拱形大门不开,进出多从庙门东边,即后开的双扇简易木门通过。庙门前的月台上,常见有消防车停放,那老槐树下也不时搭有消防用的帆布管子凉晒,从门前路过,人们经常从敞开的门里看到消防队员在前边大院子里操练的场景。早年寺庙的遗迹,除庙门外,主要是砌堵于外的后院大殿了。后院大殿,即崇祯初年大火后独存的殿宇。五开间的大殿,前出厦,琉璃瓦,硬山顶,殿内有泥塑的神像。大殿墙后,就是省模范监狱,距后营坊街仅有二十多米远。殿前的院落里,两株一搂多粗的柏树,古柏树干高大,虬枝铁干,郁郁葱葱。因消防队砌墙隔开,故后院的通道须经寺院墙上的小门从东边的华林寺绕院进出。从月墙、琉璃瓦,五开间的三拱大门,巍峨壮观的后殿,以及那前有唐槐,后有汉柏,依然还能让人们看出正觉寺当年曾有过的气派和辉煌。
华林寺在正觉寺东60米路北,唐天宝十年(751)建,明成化年间维修。崇祯四年(1631)遭火灾,仅存正殿。清康熙、嘉庆年间曾予维修。寺庙后坐于街面十多米,为三开间,门前有五级的高大石阶,3楹门廊中间有石拱门,门上有“华林寺”3个大字的匾额,为康熙丙午年(1666)宋广业书。寺内主殿的罗汉堂内,供奉着五百罗汉。五百罗汉是由十八罗汉繁衍而成,他们人多势众,热闹非凡,很受僧俗欢迎,在中国的不少名刹古寺中常见到他们的队伍。华林寺规模较小,远不及正觉寺的殿宇宏大。济南解放以前除罗汉堂外,余皆为居民住宅,其后相继为省公安厅劳改工作管理处、省监狱和部队驻地,又为山东军区干休所。
道家三元宫在正觉寺西约60米处,明天启七年(1627)建。圆拱形大门,门前有石狮一对和宽约二十多米的空场子。1903年前院改为警察分局,士人习叫“三元宫局子”,解放后为正觉寺派出所驻地。后院约在1937年时成了济南女师附小的教室。三元宫的后院,南北长14米,东西宽7米,院中青石板甬道。正殿五开间,丹柱鼓基,殿房砖木石结构,下部90厘米高的细料石墙基,磨砖对缝的青砖墙,锈迹斑斑的铁锔子将山墙梁柱牢牢地联为一体。东西配殿各4间,门前两级石阶,进深4.6米,花棂圆拱窗户。三大殿木刻精美,石雕刀法流畅,色彩淡雅古朴浑厚,正殿前原有两棵古松,登石阶而入殿内,墙上有壁画,靠后墙有通长的神座,上面供有泥塑神像。关于“三元”说法很多: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指日、月、星三光之元;正月初一为年、月、日者之始;状元、榜眼、探花;六十年为一甲子,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天、地、人等。听街老相说,三元宫内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这“三元大帝”,早年时,尤其逢年过节,这里香火盛旺。
在正觉寺街西头路南还有一清真寺,据说,明朝中叶,济南的穆斯林在南关山水沟西侧建起了清真寺,因山洪冲毁,嘉靖二十四年(1545)便移建于山水沟东侧的正觉寺街上,俗叫南关清真寺。明万历清同治、光绪年间都曾维修。寺门北向,内有礼拜殿1座,东西讲堂各3间,沐浴室l座。清末民初时,寺院兴盛。“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停止。1984年发还产权,1986年经修缮后正式开放。
正觉寺街中部路北,也就是华林寺东边的数十米处,还有一处规模不大的关帝庙。一条街上能有佛教、道教及伊斯兰教的5座寺庙,一方面说明正觉寺街的历史久远,同时也能看出,民间的信仰广泛,因人而择,相互尊重。
济南作为齐鲁首府,文化发达,教育源远流长,至清末开始兴办新式学堂,正觉寺街又是学校主要集中的街区,有中小学校5处,其中的4处学校竞在街中部的50米内,如此密集市内少见。正觉寺对面,20世纪30年代时曾是省女子师范、省女子中学的校址之地。为了兴办学堂的需要,师范教育应运而生,1912年建立的山东保姆养成所,南门在全胜街,北门也开在正觉寺街上;1913年改为山东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与第一女子师范(校址在东流水虹桥)合并,定名山东省市女子师范学校,校址仍在正觉寺街;1922年改为山东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34年又改称为山东省立济南女子师范学校;1949年8月女师与济师合并,改称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址迁至金牛山下现校址。
听女师的师生和亲友谈起女师内的校规,趣闻还真不少,如学校规定,男教员必须年过50岁,且要留胡子;讲课必须仰视天花板,不准看女学生面孔;学生不准与外界接触,来往信件要通过学监检查后才交给本人;学校不订报纸,不设图书馆等。女师的教学质量水平较高,鼓励女子以教育为终身职业,自建校到解放时的30多年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师。
虽说学校的陈俗规矩不少,但女师的广大师生却仍能积极参加爱国活动。1919年5月8 日、女师及附小教职员召开全体大会,议定以“五月七日,我国之耻,誓死必雪,勿懈厥志”十六字为全体师生每天朝会的诵词;同年5月24日,女师全体学生数百人举行追悼会,悼念五四运动中被军警殴伤致残的北大学生;同年5月29日,济南各女子学校联合大会在女师召开,倡议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同年6月30 日,山东女子联合会1200人在女师开会,推举代表,拟赴京请愿;1925年夏,中共济南女子师范学校支部成立,这是山东第一个中共妇女支部,书记刘淑琴;1931年1月26日,女师学生不满校长统治,是日罢课,要求撤换校长;同年12月7日,女师等校学生冒雨集中济南车站,每校选派两名代表组成赴京请愿团,学生提出了“收回东三省”、“反对一切秘密外交”等口号。女师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教师,且在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广有影响,在民间是一所广被称颂的好学校。
山东省立女子中学成立于1922年,原校址在新东门里东城墙根的景贤书院旧址,1929年改名为山东省立第一女子中学,1934年又改为山东省立济南女子中学,1937年因济南沦陷曾一度停办,1938年秋在正觉寺街复校,与省女师一址两校。1947年校院筑墙分为南北两院,女师在南院,校门面向全胜街,女中在北院,校门北向正觉寺街。解放后,女师迁出,女中与济南市立第一中学合并,改称济南第二中学至今。济南二中是一所以先进教育教学理论为灵魂的现代化高级中学,一大批知名人曾从这里走向社会。如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曹宗异、杜志兰,国际著名艺术大师韩美林,著名书画家魏启后,著名艺术家王玉梅,国际著名影星巩俐等等。
正觉寺的西邻,女师斜对过,是原来的“山省立女子师范附属小学,简称女师附小。附小前身是1905年济南教养局附设的初等小学堂。1912年民国成立后,各学堂改称学校,附小被称为山东省立第八初等小学校,1917年又改为省立女子师范附属小学。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不久,附小迁出至岳庙后街,改称为岳庙后小学。1955年在附小原址上建立济南第八中学。女师附小是济南著名的小学,连同济师附小(南城根小学)、制锦市小学、莪雅坊小学,曾是当年民间认为最好的4处小学。附小的前门在正觉寺街,后门在后营坊街,南北100多米长,东西有50多米宽。前院有篮球场、单双杠、沙坑,中院是大操场,平房教室则分布在北、西区的八个院落里。20世纪30年代后期学校西邻的三元宫后院被划入后,附小规模已成为每年级各有3个班,学生近千人的小学了。学校的师资齐备,老师大多来自女师和济师,管理规范,教学质量较高,在市内举行的小学会考中常名列前茅,在全市每年举行的春、秋季运动会以及球赛、唱歌、舞蹈等比赛中很有些名气。小学内还附设幼儿园,并配有专事幼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学校每年的过年前,都要组织一次文娱汇报演出,请学生家长参加,以唱歌、舞蹈及话剧等形式,既汇报了孩子们的各方面表现,又沟通和联络了彼此间的感情,家长们都乐意参加。学校还专门组织五年级的同学在暑假里到幼儿学前班担任 “小老师”。这些入选的“小老师”,俗叫“小先生”。当时来入学的孩子们一律不收钱,学校免费提供教室,教具,老师和小先生们都是尽义务,没有任何报酬的。
正觉寺小学的前身是济南市第二小学,1936年创办,校址在华林寺的西南隅,实际上学校占用的正觉寺前边的两个东跨院,因正觉寺的大门仍在,故士人一般说为华林寺一隅。学校夹在两大寺院间,在门前的原寺院的空场地上,后又盖起了简陋的临街小商铺,只为学校进出留了条两米来宽的胡同道。校门仍在原庙墙处,校牌子也挂在这里,站在街上只能看到是条胡同,看不出里面还有个学校。日伪时期称正觉寺街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国民中心小学,解放后又依街称之为正觉寺街小学。原学校的占地面积较小,1966年搬到街西路南,改为济南趵突泉路小学至今。
在正觉寺街西路南的南关清真寺内,民初时曾建有第四清真小学。抗战胜利后称兴建小学,1951年改为公办,改名市立第三回民小学,1960年迁至营盘街36号,改为济南市营盘街小学。
由于正觉寺街所处的地理位置,加上街西的山水沟大集和街南三和街的药市会等,使其逐渐成为一条商、居混合型街道,商业的店铺虽说沿街都有分布,但在街的东、西两头,以及中部三和街到券门巷一段,店铺又相对集中,而民居多在街西的券门巷西,三和街至新桥街的区段和街南、北两侧的10条胡同内。街面上的民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宽大的门楼,石阶高筑,两边上马石,一看就知多是大户人家的房院。
清末民初,济南手工作坊形成若干集散点,木器,笼屉、风箱梳篦、杉篙、竹竿等多集中在正觉寺街的西头和街两边的山水沟,东头多是食品、酿造、杂货、粉坊、油坊,而文具、书店、小吃、医院则多在街中部的学校附近。街的中部,早年还有济南教养(总)局开办的布匹、鞋靴、木器、绳席、毛巾、毡毯等6处手工工厂,主要收容无业游民、乞丐、贫民从事手工业劳动。
我国慈善事业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札记》就提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矜寡孤独跛疾者皆有所养”的仁爱慈善思想。我国最早官办慈善事业始于西汉的“常平仓”仓储制度,旨在储粮度荒,以丰补歉,而民间慈善事业最早出现在东汉,当时佛教传入,寺院成为民间济贫的主体。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负责救济的机构应运而生,最早的是南北朝时的六疾馆和孤独园,而更为著名的则是唐宋年间的悲田养病坊。宋代的官办慈善机构广大,除居养安济院、慈幼局、举子田等外,还有提供义诊处方的惠民药局、埋葬去世之人的漏泽园等,从养老到慈幼,从医疗到送终已非常完备。明时,出现了以民间互助为主的同善会,成为现代慈善事业的发端。同善会内有当政要员的家属,也有下野的遗老遗少和绅商,如果不谈动机和目的,他们对促进旧式慈善事业向现代转变还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位于正觉寺街的教养(总)局,由山东巡抚胡廷干创办。胡廷干倡导:凡富民以农利为先,而教养无业闲民则以工艺为急。为此,教养局聘请了专门教师传授革辫编结等技术,收容人员每人每年仅发自制单、棉衣各一身,每天干活12小时以上,生活条件极差,死亡率较高。后由于政府拨款经费减少,加之管理人员贪污私分,终于无法维持,1927年后停办。教养局分南北两院,北院后为女师附小,南院成了女师的一部分。
正觉寺街上比较有名气的食品小吃店,是街东头路南的南丰合酱园。南丰合酱园三间门头,后边有不小的院子,属于前店后坊式的经营。酱园生产的黄豆酱油、小磨香油,选料精细,做工讲究,附近街区的居家百姓常来此购买。若在碗内倒入少许酱油,再滴入数滴香油,倒上开水,将馍馍掰开泡入,既好吃,又便宜,此即为俗说的“酱油香泡馍”。据说这种吃法已传百余年,当年孩子们早起上学前,或是上学回来饿了,大都用此吃法应急。济南解放时酱园被毁后,掌柜的便推车串街叫卖,叫喊的还是“酱油、香油、麻汁、醋”。在正觉寺街上,还有一家专卖黄面黏糕的铺子,两间不大的简易棚子,黏糕色黄味香,每天下午叫卖时,顾客或坐在棚内吃,或用北园荷叶包上带走,图得是吃个新鲜。在街中部,也就是三和街路口西侧当年还有一家水果店,他们卖的炒空空长果(花生),几分钱给装一口袋,不上秤称,扒半天吃个小仁,又脆又甜又香,是小学生们爱吃的零食。女师附小的西邻,南券门巷对面有个小酱菜铺里,两分钱的蓑衣萝卜,一分钱一块的五香豆腐干,都是学生们中午的佳肴。还有那集中在学校门口小摊,有拔凉解渴的“冻冻”、缠糖稀、老牛筋、面疙瘩、咯嘣豆等,这些只能算济南的风味土产,现时虽已大多不见,但却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正觉寺街上当年还有多家书铺文具店,如1929年开业的国货书局,230年代以经理名为店名的刘仲华书社,1943年开业的利中书店,1945年开业的亭记书局,1947年开业的益文书社,以及1949年开业的小小文化社等。这些书店以经营木板线装古旧书为多,且多兼营碑帖、字画、笔墨文具,还有的兼营古玩、珍宝。那几家专事经营学习用品的文具店中,尤以米老鼠文具店最有特色,所卖的本子、铅笔盒、橡皮上等,都印着一个米老鼠商标,很是可爱。另外,书店里所卖的那一字狼毫笔,“金不换”牌墨,都是学生们学习的必备之物。
正觉寺街在解放前还有两样出名的特产:一个是马尾(yi)纂,也就是旧社会老年妇女梳在头后发髻上的纂罩,解放后已少见用,当时济南制作马尾纂的董家铺子就在正觉寺街东头路南。另一特色的物品是大闺女猪胰子。猪胰子就是用部分动物胰脏及脂肪做的肥皂,很耐用,油迹陈灰一洗即除。大闺女猪胰子的名称由来已久。清末此处有一老汉,早年丧妻,靠做猪胰子为生,并把两个闺女拉扯大。两个姑娘自幼精明勤快,家务活样样在行,稍大些就能帮老汉照看门头。后老父去世,姊妹相依,仍以卖猪胰子为生。她们制作的猪胰子,在遵守祖制的前提下,还有改进创新,使其产品曾闻名四方。姊妹俩在30岁左右相继出嫁,大闺女猪胰子的名字是大家叫起来的,一方面照看门头的总是两个大姑娘,另一方面是百姓为区别其他家生产的猪胰子而如此称呼它,有的甚至叫大闺女牌猪胰子。
清末以前,济南的医疗以中医药为主。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医医疗机构开始出现。1890年,华美医院设立了妇人科门诊,开展新法接生,家住正觉寺街的杨瑞卿(人称赵师娘)在该院学习新法接生后,于1913年在街内延平里寓所挂牌行医,此为华人在济南最早的新法接生者。除此之外,在正觉寺街上还先后出现过3家私人诊所。一处街中部勾家胡同西边的保安药店,一处是街西头的周家诊所,还有一处在街东头新桥街口的斜对过。3家药店诊所都是3间门面,洁净的白墙上都有一个红十字标记。他们有的是先为中医后改西医,有的只是西医,但都是不分科目有病就看,其中又以保安药店名气最大。
开办保安药店的为回民马云亭。马云亭(1855~1919)是章丘埠村大冶村人,少幼家贫,父母早世,兄弟3人靠放羊、乞讨为生,12岁时随乡老拳师马龙标习拳练武,后奔赴东北,投入回族爱国将领左宝贵麾下,习作军医。甲午战争时,曾随左将军赴高丽(今朝鲜)抗击日军。左宝贵阵亡后,马云亭目睹清军的腐败,愤离军队返乡,在济南正觉寺街开设了保安药店,自任坐堂先生。由于他医道高明,为人热忱,深得患者信赖。他在行医同时,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时,年已64岁的马云亭毅然走出药房,奔走于回族群众之中,并在西关清真南大寺秘密开会,发起组织“回民救国后援会”,并被选为会长。同年7月21日组织参加捣毁亲日派《昌言报》的行动。次日,济南镇守使马良派骑兵前往镇压,并于深夜以“扰乱社会制安”的罪名,将马云亭等逮捕入狱。他在狱中受尽折磨,坚贞不屈,公堂之上痛斥段祺瑞、马良等人卖国罪行。1919年8月5日上午在南圩子门外刑场被害。马云亭等被害后,激起全国人民的抗议,强烈要求当局严惩罪魁马良。此后药店名声鹊起,往来求医者不断。当年曾有一少年在护城河洗澡(游泳)时,被石块碰破了膝盖,从3厘米多的口子处已能见到里面的骨头,十分吓人,虽经多方治疗仍是肿痛得。慕名来到保安药店医治。药店将捣烂了的野生马绳菜(马齿苋)加上些许白药面子调和后给他敷上,并外用纱布包好,伤口很快愈合,少年跑跳如常。
旧时人们多不识字,家人牵挂在外的亲人们,平日里报个平安,或有要事相告时,写封信就成了生活中的一大难题,于是,一种代写书信的职业便应时而生。在正觉寺街上当年曾有两处邮局。在邮局的房檐下,人们常能看到那些代写书信的小摊。摊主多是有些文化的老人。他们戴着花镜,整日坐在一张小破桌后边的马扎子上。桌上摆放着铜墨盒,笔筒里插几支毛笔,红格信笺、信封压在一方镇石之下。桌前还有“代写书信”或“代写平安家信”的小木牌。顾主来时,代笔人先是颔首细听,后便铺纸濡墨挥毫,开头总是“敬启者,见字如面”,收尾多为“余容后禀”或“善自珍重”之类的俗浯,信写完后,还要通念一遍给顾主听,如无不妥,便一手交信,一手收钱。也有代笔人还代买邮票,并帮助封口贴好邮票后投入信箱,其细心热情,很受顾主们的称谢。那些代笔人们,每天代写3、5封信,砚田笔耕所得,挣点蝇头小利,勉强糊口,这可算是些穷困潦倒“秀才’”们的谋生之道吧!正觉寺街上的两处邮局门前都有代写书信的小摊,逢年过节生意好做,也偶有一天没开张的时候。闲暇无事的时候,摊主们便看书看报打发时间。
在这条历史悠久的老街上,有三棵老槐树。一棵在正觉寺的庙门口,一棵在勾家胡同的斜对面路北,另一棵在三和街东边路南边上。相传三棵古槐均为唐槐,棵棵老树虬枝蟠曲,苍古葱郁,尤其是那一年一度槐花盛开的时节,更是香飘心溢,令人心胸旷达。为街道增添万千光彩。
正觉寺街上的住家多是些官宦、书香门第或殷实的老户,内中较有名气有两户人家。一户是位于街中间路南的官宦勾家。勾家家谱记有,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勾宗(井)疆立祖的,距令已有2500年时历了,传至康熙初年,族人勾大用,因镇守海防屡有战功,被御封为建威将军,除授世袭诰命外,并得以皇绳圈地,占房的奖赏。时勾家在城南近郊和城北的北园一带广有土地,并将街上寓所西邻的整条胡同内的几个大门一绳圈内纳入,经统一改建整修后,两侧的房、院墙及胡同地面,都是用大青石砌铺,既坚实厚重,又整齐壮观,于是这原无名的“死胡同”(亦称实胡同),就有了“勾家石胡同”的称号。《续修历城县志》有载,只不过将“石字”,写为“实”,而士人则“石胡同”地一直叫着。此外,勾家在北边后营坊街上还圈占了5 个大门、百多间房,其后人便分住在这两条街上。建威将军故后葬于风凰山南麓,墓前立有石碑、石马等。勾家世袭传到其下五世勾允魁时,岁月已到了19世纪清末,时山东巡抚袁世凯还派人相送了由杨度手书的“节孝可风”匾额,以表致意。后勾家族人多住在后营坊街,直到1998年泉城广场建设,才搬迁他处相居。
正觉寺街上的另一户著名人家是街北三元宫西邻马家花园的主人马龙标。马过去曾为北洋时期山东第五师师长,马家门台高筑的大门楼里,几进大院,后面还有花园,其府第进深比近邻的三元宫还深。后来,先是其后花园被纳入到女师附小,不久,其后宅院也被划入到第八中学。
还应一提的是那后门开于本街上的山东模范监狱。宣统三年(1911)山东模范监狱建立,民国三年(1914)修建位于后营坊街的历城分监时,即占用了本街华林寺后院和部分民宅,1917年又叫山东第一监狱第一分监,1948年监狱改称山东济南监狱,但士人仍称其为模范监狱。监狱的正门在后营坊街,东南角的后门在华林寺东边的小胡同内,那宽1米的小胡同,南边连着正觉寺街,北头是监狱一普通小门,门内有木制的岗楼子,常年有警卫守护。小胡同道西只有一个民宅大门。由于胡同道小得不起眼,且监狱的后门没有门牌,平时又常关,且很少有人出入,让人感到是条“死”胡同,只有附近住户和知情人,才知道里边是监狱。监狱但凡关押、审判或是处决犯人时,在正觉寺街胡同口旁便停放着红色汽车,这是法院监狱的专用车辆,不是接送办案官员,就是押解犯人。人们只要见到腰扎武装带,脚穿大皮靴,全副武装的护兵,盛气凌人地列排于街上,就知道今天监狱又有公干了。
早年交通要道的正觉寺街,如今已成为泺源大街的一部分,街北已成为泉城广场的一部分,路南只剩下第二中学和趵突泉小学等很少旧时建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