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0 21:50
正颤蚓(Tubifex tubifex ,Müller,1774)是颤蚓科颤蚓属淡水动物,世界性广布种;中国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贵州、陕西、新疆、长江有分布。
体长20-30mm,体宽1mm。60-80节。口前叶钝圆锥形。心脏在Ⅷ节。背、腹刚毛均始于Ⅱ节,前端背面每束有发状刚毛和针状刚毛3-5条(普通3-4条), 发状刚毛长400-650µm,边缘有细锯齿,两相邻锯齿间隔3-4µm,针状刚毛约长95-135µm,干较直,毛节在远端,两叉相等(长约7.4µm),且分开成50-60角,叉间又有2-5个栉齿;向后,则发状刚毛减少,由1-2条至全部消失,针状刚毛也相应减少(但不消失);近叉变得比远叉粗,栉齿少或无。腹刚毛钩状,略弯曲,前端3-5(普通3-4)条一束,长120-150µm,远叉通常略细长,也有两叉基本等长的(远叉/近叉=7.5-10/7-7.5µm);身体后部的腹刚毛1-2条一束,长105-110µm,叉铰短,通常相等。环带在Ⅺ-Ⅻ节。受精囊在Ⅹ节,囊腔呈雪梨形乃至袋形,具精荚,囊管细,较长,壁薄,连受精囊孔处略膨大。输精管长,精管膨部呈棒状,通常作人胃状弯曲,腔壁在连前列腺处及连阴茎的一段特别增厚。前列腺大,由多叶集合成一团,和精管膨部靠近输精管的一端相连接。交配腔小,内藏乳头状阴茎。♂孔在Ⅺ节腹刚毛束的位置。无交配毛。
生活在城市的明沟暗渠、城镇近郊的排污沟、禽畜饲养场或屠宰场的废水池内,栖息于底泥中,用自身分泌的黏液和周围的泥土作成软管,栖息于软管内。平时多藏身于软管内,并不断摆动露出管外的尾部,以便呼吸;溶氧不足时,爬到泥层上面,常聚集成团在一起蠕动。适宜生长水温15~20℃。
杂食性,摄食有机质,尤其摄食带有酸甜味的有机质。
20日龄达性成熟,雄雌同体,异体受精,周年繁殖,1次产卵袋(又称卵茧)几个至几十个,一生可产卵(卵细胞)100万~400万粒。每个个体具雄雌两副生殖器官,位于体前端,雄性生殖器官包括精巢、精巢囊和输精管,输精管外端通雄孔;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卵巢囊、输卵管和受精囊。交配时,两个个体头部相对,前端的腹面相靠合,由雄孔排出精液到对方受精囊内储存;卵子成熟后,环带分泌出黏状物形成带状卵袋,卵子产于其中;产卵后,卵袋向前移动到受精囊孔处,精液排入卵袋内并与其中的卵子结合;精卵结合后,卵袋脱落于水底,受精卵在卵袋内发育成幼蚓。
鱼类、虾类、蟹类和龟鳖类等幼体的饵料。养殖对象,养殖技术要点:一是池塘,池塘长10~30米(可按此长度建成环道形)、宽1.0~1.2米、深0.20~0.25米;池底硬质(可压上三合土),有0.5%~1.0%的坡度,在较高一头设进水口、较低一头设排水口。二是培养基,首先,在池底铺上1层甘蔗渣(或其他富含糖分的纤维物),用量为2~3千克/米2;其次,在甘蔗渣层上铺上1层污泥,使培养基厚度达到10~12厘米;再次,加水淹没基面,并浸泡2~3天;接着,在基面上加入猪、牛、鸡粪等基肥,施肥量为10千克/米2;然后,在基面上铺上1层厚约3~5厘米的污泥;最后,在污泥层上撒上麸皮、米糠、玉米粉等混合饲料,用量为150~250克/米2,同时注水,使基面上水深达2~5厘米。三是接种,把蚓种均匀地撒在基面上,接种密度为500~750克/米2。四是管理,保持基面水深2~5厘米,水体微流动,每秒钟每667米2水面的流动水量为0.005~0.010米3(看得清楚些);定期投放粪肥(需经发酵)或麸皮、米糠等饲料,投放量按饲料系数折算,粪肥的饲料系数为10~15,麸皮为2.5~3.0,米糠为4.5~5.5;定期擂池,把培养基全面擂动1次,然后再整平。五是采收,采收的前一天晚上停止流水,次日一早颤蚓就爬出基面,并成团地聚集在一起,这时可用小抄网直接捞取。采用上述养殖方法,在正常情况下,接种30天后,每平方米面积的日产量为500克左右。对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具极强的富集作用,可作水质污染程度的指标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