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03 12:02
武伯纶(1902—1991),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乡东兴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学教员。建国后,历任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西北大学副教授,西北历史博物馆馆长,陕西省文化局、文物局副局长兼省博物馆馆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民盟陕西省委副主任。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考古、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著有《中华民族抗敌史》、《西安历史述略》等。
人物生平
武伯纶(1902-1991),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乡东兴村人,祖籍山东益都兴旺村,由于家境贫寒,12岁才开始在东兴村私塾中读书,16岁转至西安东关星晴巷乐道小学,后毕业于三原县福音村崇美中学,1924年,考入北平汇文学校。
1926年秋,由北平返回陕西,先后任渭南渭阳中学、宝鸡虢镇中学、三原中学、西安第一中学、兴国中学、菊林中学等校担任教员、教务主任。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武伯纶在杨明轩等同志领导的“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中负责宣传部工作,兼该组织所出版刊物主编。他撰写了《近世中华民族抗敌史》,以此宣传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誓死保卫祖国的传统精神,教育民众积极抗日,并将自己所得稿费全部献给西安学生联合会。
为配合抗日群众运动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径,他与李敷任等分别于1937年冬和1945年秋编辑出版了《老百姓报》和《民众导报》。这两种报纸反映民众的心声,形式活泼通俗易懂,颇受广大读者欢迎。这一时期民盟西北地区总支部的组织部长是杨明轩,而由武伯纶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并被任命为民盟所属青年组织—西北民主青年社的五人小组成员之一。当时西安后宰门东口他的家便成了一个小活动中心。外来西安的革命同志,也常来这里隐蔽暂住。西北民主青年社 组织迅速发展,很快在西安师范、陕西师专、西北大学以及武功、岐山、兴平、渭南、咸阳等地建立了组织机构,为团结广大革命青年和向陕北革命根据地输送革命青年做了许多工作。这一时期同是民盟成员的武伯纶夫人张芝祥,协助他处理了大量有关民盟的工作和接待任务。
1947年夏,武伯纶被捕入狱。他在狱中革命信念坚定,未暴露党员身份,并曾辗转与地下党负责人韩夏存联系,通知已被国民党特务注意、准备加害的张锋伯等人潜往延安。这一时期他撰写了《明史足微录-明代贪官污吏考》一书,李敷仁为此书所写序言特别标明:深感作者考核入微,盖作者指出贪官搜刮的结局:国与民俱贫而官独富。武伯纶还撰写有《朱明政府的特务政治》、《中国农民骚动史》,《继承五四青年的优良传统》等论文。
民主革命时期,武伯纶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且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了相当深的造诣。解放后40年来更是 武伯纶工作和研究的黄金时期,在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多年来他主要从事文物考古和博物馆工作。陕西省的文物考古事业,从解放初开始就注入了他的心血。他所在的博物馆成为国家文物局倍加重视的单位之一,多次受到表彰。陕西省最早的一批文物考古专业队伍,也是在武伯纶的主持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为考察全省的文物状况和指导各地的管理工作,他几乎跑遍了关中和陕北、陕南各县。对一些重点发掘工程如半坡原始社会遗址、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等,他更是三番五次不知疲倦前往工地调查指导。因而对多年来本省的一些重要遗址的出土情况,他了如指掌。直到武伯纶年寿高迈之后,仍然多次不远数百里前往各处遗址。 解放后他住在工作单位中,每周仅回一次家。总是全力以赴从事工作。为了提高研究水平,更好地完成自己所肩负的指导任务,他坚持利用晚上时间从事研究写作,常到子夜。
1962年他在撰写《唐长安郊区研究》一文时,因多日很少睡眠,操劳过度,引起严重的昏迷。 1959年他撰写了《西安历史概述》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城市史。具有开创性的价值,为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所欢迎。武伯纶与其子武复兴合著《西安史话》一书,融历史、文学、文物考古和其他古代文化为一炉,引人入胜的描述了古城西安的沧桑变化和文化特征。
武伯纶在生活上十分简朴,但对他人的生活却很关心,为了治病却舍不得花钱。他多次向灾区捐款和救助困难的亲友。武伯纶先生终日以书、报为伴,批阅不断,研讨不倦。
1988年7月十五日,武伯纶先生为《临潼县志》(1991年版)做序(序2)。
1991年9月2日武伯纶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90岁。就是这样他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工作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