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邑

更新时间:2023-07-13 14:39

武城邑,又名南城、南武城。春秋鲁国重镇,后归属于齐。位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公元前554年(鲁襄公十九年)筑城。

历史沿革

武城邑为春秋时期鲁国城邑,治所在今山东平邑县魏庄乡武城村。先秦文献《论语》、《春秋》、《左传》及《孟子》多次提到过武城。公元前554年(鲁襄公十九年)筑城。前519年,邾国人修筑翼城,返回时途经武城,被武城人打败。前487年,吴国讨伐鲁国,“从武城……克东阳”,一直打到泗上(今泗水泉林)。春秋名人、孔子著名弟子曾点、曾参、澹台灭明均为武城人,留下了许多典故。子游曾为武城宰。“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的故事也发生在武城。后季孙氏叛鲁,自立费国,武城为费国所并。战国时武城为齐国占有,改称南城,成为齐、楚两国边境上的要隘。

春秋鲁国武城,又名南城、南武城,鲁襄公十九年(前554年)筑城。位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北距县城35公里。武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当地文化部门考古调查,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原始社会末期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已相当繁荣。西周春秋时期属鲁国,为鲁武城邑的治所。孔子弟子高柴、子游曾为武城宰。子游为宰时,用弹奏琴瑟,吟诵诗歌等形式对民众进行儒家学说教育,因治理有方,受到孔子的赞扬,《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孔子让子游推荐人才,子游将武城人澹台灭明推荐与他,后来澹台灭明亦成为孔子著名弟子。

春秋战国,诸侯混战,武城因地势险要为兵家用兵之地。据《左传》载:昭公二十三年,邾人筑完翼城后西归返邾,途经离姑、武城,遭到武城鲁军的袭击,邾师大败,徐钥、丘弱、茅地被鲁军俘获。哀公八年,吴国攻打鲁国,从险道进攻武城,并由原来曾与武城人因种田闹过矛盾的曾国人带路,武城很快被吴军攻克。后,吴军又连克东阳,从五梧、蚕室、庚宗,一直打到今泗水。鲁哀公十一年,“齐伐我,及清。……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卒徒。”冉有帅师在清地击败齐军,获“甲首八十”,齐师溃不成军。战国时,季氏据费为国,武城为费国所属。后,亦称南城,一度为齐国所有,战国末为楚所辖。《说苑》称:“鲁人攻费,曾子辞于费君。”《战国策》甘茂亦言“曾子处费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威王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秦统一中国后,属薛郡。汉以后设南城县,又名南武城县,并一度为侯国。北齐撤南武城县并入武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武阳县改为颛臾县。唐贞观元年(627年)省颛臾县并入费县,后历宋、金、元、明、清至民国初期,南武城均属费县。1940年 8月,为费南县所属。1943年12月,为费南县改称的费县所属。1946年4月,属平邑县。1947年8月,改属白彦县。1953年8月,白彦县撤销,复归平邑县。

据史籍记载,《春秋》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晋杜预注曰:“泰山南武城县。”《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自武城”,哀公八年“从武城”、哀公十一年“武城”、《论语》子之武城”之武城即此武城。《孟子》:“曾子居武城,有越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史记正义》引“《地理志》:‘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括地志》:“南武城在兖州,子游为宰者。”这里的兖州是指唐贞观十四年所设兖州上都督府,下辖鲁郡、泰山郡、沂州郡,南武城为沂州郡地。《齐乘》:“古武城,费西滕东两县之间,子游弦歌旧邑。”《山东考古录·考武城》:“夫与邾曾为邻而当吴越之路,邑山险而人勇悍。此今费县之武城也。”上述史料说明,武城春秋时曾与邾曾为邻,汉以后地处费西滕东两县之间,其地理位置确然明白,而非指他地,为史学家所公认。春秋鲁国只一武城,即春秋武城、战国南城、西汉以后的南武城,费县之武城即今平邑县南武城。

后人所以将曾参、澹台灭明视为两地,源于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理解有误所致。孔子弟子曾子澹台灭明本皆武城人,顾炎武《日知录·曾子南武城人》引“宋程大昌《澹台祠友教堂记》曰:‘武城有四:左冯翊、泰山、清河、定襄,皆以名县’”。而进一步考证“清河特曰东武城者,以其与定襄皆隶赵,且定襄在西故也。若子游之所宰,其实鲁邑,而东武城者,鲁之北也,故汉儒又加南以别之。史迁之传曾参曰南武城人者,创加也,子羽传次曾子,省文,但曰武城。”清代学者阎若璩《四书释地》称“《史记》加‘南’于武城上者,别于鲁北有东武城也,明曾子之为费邑人也”。武城与南武城,不管连书而“省文”,还是有别于他地而“创加”,视武城、南武城为一地这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历史事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