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壮公祠

更新时间:2023-07-01 19:11

武壮公祠始建于光绪十年,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城东大街,坐南朝北,三阵十五间,总面积2000平方米。

建设沿革

武壮公祠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通体结构为大木殿式,三进两庭院,每进五开间。由照壁、门楼、庭院、厢房、寝室、祭殿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祠内集徽派木、砖、石雕和江南苏式浮雕彩绘之大成,以木雕最为精湛。其梁枋、斗拱、平盘斗、隔扇、梁脐等木构件,由各种云纹、花卉图案组成,雕刻玲珑剔透。中进大厅,巨柱驮梁,设计巧妙,气势恢宏。墙基、廊檐及庭院天井地面,均铺设着石板、石条,凿工精细,平整如切,柱基全为雕凿精美的石鼓。专祠内,前堂陈列着吴长庆生前遗物;中进大厅是祭殿,正中是武壮公画像,两则有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亲笔书写的对联:“袍泽渐凋零,仗剑有谁怜我老;鼓鼙太悲壮,登坛犹悔用公迟。”后厅摆设有明清宫庭器具,以及名人字画和文房四宝,均具有极高的文史和艺术欣赏价值。

因其较为全面地代表了徽派祠堂的建筑风格,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等,武壮公祠1987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省政府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文背景

吴长庆(1829—1884年),字筱轩,晚清著名淮军将领,谥“武壮”,故后人尊称武壮公。庐江县沙湖山人,袭云骑尉世职。

光绪八年,朝鲜内乱,朝鲜国王求援,清政府遂派吴长庆率部东渡,以轮船济师直抵其都(汉城),计擒乱首押送中国,击散乱党,迎复王妃,迅速平息叛乱。平息内乱后,吴长庆奉旨留镇汉城,帮助朝鲜建立军队,巩固和加强防御,“修治道途,救灾恤民,以示恩信”,深受朝鲜人民的爱戴。

吴长庆治军严明,与士卒“患难乐与相从”,且“不私货财”,所率领的部队极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军务之外,他还带领军队帮驻地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虽一生戎马生涯,转战南北,但他始终不忘故里,曾数次出资置办庐江文庙礼乐器,建万仞宫墙,置义庄济危扶贫,捐修庐城(东门)捧檄桥和(西门)绣溪桥。与此同时,他还捐田两千亩,兴办三乐堂,后又捐银数千两,在南京购置房产百余间,创设庐江试馆,专为本县参加南闱乡试庠生,提供备课和住宿的场所。

吴长庆于1884年奉命回国,当年7月13日病逝金州(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终年56岁。

吴长庆病逝后,清光绪皇帝“诏优恤,谥武壮”,“该战功事绩宣付史馆立传,加思予谥,准予立功地建专祠”。是年,棂归故里,清政府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拨银两兴建专祠,名“武壮公祠”。

文物价值

武壮公祠布局井然,殿室内外的天花、地板和柱、椽、四壁均刻有江南苏式浮雕彩绘,建造考究。堂前、厅后陈列着吴长庆生前遗物、明清宫廷器具、历史名人字画和文房四宝,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1987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壮公祠自建成已过110年。当时,除地方政府每年一次的公祭及其家族后裔的一些祭祀活动外,多为关闭。后历经战乱,几经变革,当年的恢宏气势早已荡然无存。门前照壁全被拆除,祠内物品等件有的被其后裔收藏、变卖,有的被盗、被毁,祠内空旷如野。尤其是“文革”期间,祠内所有精美的石雕木刻,全被列为“四旧”,或砸碎、或铲除,惨遭毁坏。但所幸的是,其青砖小瓦、3进两庭院以及徽式风火墙等主体结构尚保存完整,祠内建筑的木构件除雕刻的图案被破坏外,其他基本较为齐全。

现武壮公祠产权归县邮政局。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曾多次联名呼吁要求县人民政府,为了庐江县旅游开发和对外开展文化、经济交流的需要,将该古建筑产权收归县文物管理部门修复管理。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