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剑法

更新时间:2023-10-17 17:15

武当剑法是武当一套剑法,特点是快慢相兼,刚柔相含。练习时要求剑随身走,以身带剑,神形之中要做到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亦需要手、眼、身、法、步神形俱妙。

剑法简介

剑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为兵器中之神,有君子之风。自古,行侠者佩剑而行,文雅高尚者佩剑,将军统帅佩剑,由此可见剑是武术文化的精髓,是衡量功夫境界高深的尺码。武当派以剑术精妙而驰誉。武当内家剑学,远追真武。相传真武大帝成道时,剖腹始练成飞剑,震动三界。在武当门内有“神剑长鸣于海上,太极秘术荡散人问”之语,是对内家剑学流派的概括,亦见剑术要义之密守深隐,列为不传之珍。因道家修持,剑为降魔护身之利器,内功演道,剑作无形,有慧剑喻示智慧成就,护持丹砂之密传内家剑学,承袭汉唐贤侠剑道之遗风,属江湖之秘技。

剑法源流

唐宋以来,道士携剑成为风尚。“神仙”携剑,不是饰物,剑者利器也,诛虎豹,逐盗贼之用。《全唐诗》有“昔年曾遇火龙君,一剑相传伴此身”之句。火龙君是位道人,称火龙真人。《宋史・隐逸传・陈抟》记载:“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正史明白地肯定武当剑术与道教的渊源甚深。

元明武当丹士张三丰的诗词散文集《云水集・三十二岁北游》载:“幽冀重来感慨志,乌纱改作道人装;明朝佩剑携琴去,却上西山望太行。”《悠悠歌》载:“悠悠歌,四十八岁空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株守恒山十六载,燕赵往来成逝波。倒不如携琴剑,整笠蓑,东走蓬莱唱道歌。”《大岳太和山志》载明朝官吏歌颂张三丰的诗歌中写道:“希夷丹气满,邋遢剑光妍。”希夷指陈抟道士,邋遢即三丰,因其形状邋遢故号邋遢张,尝结庐于武当山。赵宋时,徽宗召之,因北方多匪,道路阻梗而不能进,祖师以剑飞击之,群盗尽被歼灭,故此武当剑术闻名于天下,有“武当剑,少林棍”之称。嗣后,至元顺帝时,祖师在武当山收弟子八人,至嘉靖年问游浙江鄞县四明山,续传张松溪一人,前后共九人,形成三乘九派,张松溪列为下乘第九“丹”字派。故近代所传武当丹派剑术即是“武当下乘丹字派第九派”的简称。

剑的地位

剑在道教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道教的法事活动中,“剑”是降妖伏 魔的神物,在道教的传 承意识上,“剑”又代表着“法”。剑代表着正气,代表着决心。年轻道人外出云游、师父会 送他一把宝剑告诫他要紧记道教的风范,不受一切拖累,若遇俗世牵挂,应,当机立断斩断尘缘,后来,剑成了道人外出云游的必佩之物。剑在道教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时,有道教八仙之一、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被 称之为“剑仙”。

“南尊武当,北崇少林”武当、少林是中华武术的两大门宗,威振江湖的武当剑、少林棍自然 成了武当、少林南北功夫的代表 武当剑为轻兵器之类,其法以钩、挂、点、挑、剌、撩、劈、为主,练习时要求剑随身走,以 身带剑, 应用时要做到剑与身 合,身与气合,气与神合。

剑法种类

武当剑派剑法种类甚多,武当山主要以:太极剑、太乙玄门剑、九宫八卦剑、八仙剑、玄功剑、龙华剑等为主。

太乙玄门剑是武当太乙门剑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