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艺术学院

更新时间:2024-07-03 14:28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是武汉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前身为成立于2003年8月的武汉大学艺术学系。

办学历史

武汉大学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始于1929年袁昌英任武汉大学教授并主讲《希腊悲剧》《近代戏剧》《莎士比亚》《法国戏剧》《欧洲戏剧沿革》等课程。

1998年设立“戏剧戏曲学”硕士点。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的前身为成立于2003年8月的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学校独立建制的直属系之一)。

2007年开始招收博士生。

2016年更名为武汉大学艺术学院。

2023年,学校党委经研究决定由孟君同志担任艺术学院院长、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已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成果

学院已形成戏曲文化学、戏剧影视理论、戏剧影视编剧、电影理论与批评、东方电影、表演诗学、影视传播、音乐教育学、现代艺术美学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院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艺术学科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几百篇:出版大批专著和教材教师多人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湖北省“楚天文华奖”等奖励:创作的话剧《西望乐山》等原创作品多次获国家及省部级大奖。

科研平台

学院与湖北省艺术研究院、湖北省歌剧舞剧院、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湖北长江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多个专业实践和实习基地。

创作天地

2018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和滚动扶持剧目遴选工作结束,《有爱才有家》入围滚动扶持剧目。原创民族歌剧《有爱才有家》由公安县人民政府、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湖北省交响乐团联袂推出,是一部以麻豪口镇福利院已故院长刘德芬的事迹为蓝本创作的民族歌剧。

艺术学院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戏剧:如大型校园话剧《西望乐山》、《地质师》等;一批DV作品获奖,如《大山里的梦》、《今年夏天》等。

2023年7月,电影《朱英国》在武汉大学人文馆举行全球首映礼。该剧由武汉大学自主策划、编剧、摄制,所有演职人员均为武汉大学师生校友,将在10月正式上映。武大自主拍摄电影《朱英国》并推动影片在全国公映,就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大学鄂州水稻试验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讲好以朱英国院士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爱国奋斗故事,使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一代能够读懂典型的精神,感受榜样的力量,传承科学家精神,以昂扬之姿奋进伟大的事业。

2023年11月29日,以“自强担使命,创新拓未来”为主题的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晚会在信息学部大学生活动中心隆重举行。晚会由艺术学院和校团委联合举办,以综合艺术形式展示学校光辉历程,展现学校美育成效和校园文化,弘扬“自强、弘毅、求实、拓新”的校训精神,体现学校为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卓越追求。本次晚会由艺术学院负责策划,发挥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办学优势,以学校时空发展为主线,将多种艺术元素穿插组合,运用声光电、新媒体数字技术塑造沉浸式舞台空间,用一部完整的剧贯穿始终,原创性打造一台情景交融的晚会,讲好武大故事,展示武大形象,彰显武大精神。

学术资源

学院将抢抓发展机遇,整合资源,激发潜能,彰显优势,建设规模适度、特色鲜明并在中南地区居于领先地位的国内综合性大学一流艺术学院,成为集科学研究、教学、文化交流、创作实践于一体的戏剧影视人才培养重镇,并在湖北乃至国家文化艺术创新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术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杰克逊威尔州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康奈尔大学、莫斯科艺术学院、韩国中央大学、岭南大学等著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多次互派访问学者和交换培养学生。

学院十分重视学术交流,从2015年至今,保加利亚卡丽娜教授、意大利国际合唱节组委、著名音乐剧导演Don Frantz、世界级电影大师贝拉·塔尔、挪威易卜生研究中心主任Frode Helland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何成洲教授等先后来我校讲学。

实习基地

学院与湖北省广播电视台、湖北省 艺术研究院、湖北省歌剧舞剧院、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长江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机构单位共建多个专业实践和实习基地。

院系专业

学院设置戏剧影视系、表演系和戏剧影视研究所、古琴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一个博士点:艺术学博士点;

两个硕士点:艺术学硕士点(包括戏剧与影视、戏曲等特色方向)和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学位(戏剧编导、表演、电影编导);

两个本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和表演专业。

武汉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已形成戏剧戏曲学、电影学、表演学三个特色鲜明、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

培养目标

本学科的人才培养以国家文化需求为导向,旨在培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兼具的高水平戏剧影视人才,本、硕、博学生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作品多次获国际国内大奖,毕业生群体已成长为国内多所高校及本行业的骨干力量。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7人,3人入选珞珈青年学者,1人入选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并聘请了谭霈生、曾永义、郑洞天、刘纲纪、冯天瑜、梁伯龙、尚长荣、吴雁泽、王晓鹰、沈虹光、朱世慧、冯远征、沈铁梅、胡应明、么红等著名学者、艺术家担任兼职教授

现任领导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孟君。

学术活动

2023年10月21日至22日,第31期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在武汉大学召开。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党委书记、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电影》编委会主任孙向辉,《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屈文谦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开幕式和闭幕式均由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孟君教授主持。论坛选取“电影的科学运用、传播与想象”作为主要议题,设置了“电影媒介考古”“电影技术的历史考察”“电影技术哲学与美学”“电影的科学想象”“技术变革下的多元影像”“电影跨学科研究”“电影的科学传播与实践”七个分论坛,邀请了四十余位青年电影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从多维度进行学术探讨与交流。

2019年4月20日,首届“中国视听艺术研究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这次论坛是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为促进中国视听艺术研究水平的提升和推动中国影视学科的发展而召开的。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专家学者聚焦影视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分享学术成果,激荡学术思想。论坛尤其注重加强中国影视研究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致力于促进中国影视研究新生学术力量的成长。开幕式后,系列分论坛正式举行。三场分论坛分别聚焦“现实题材电影与中国社会”、“视听艺术与中国影视现状”、“新媒体时代与视听艺术研究”三大主题,与会学者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次论坛由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发起组织,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武汉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承办,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协办,《中国文艺评论》《新闻与传播评论》《长江文艺评论》合办。

2017年4月29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和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数字时代文艺评论的转型与创新”的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等近二十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中国文联、湖北省文联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大家齐聚一堂,围绕大会主题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探讨,为中国文艺评论事业建言献策。

学术讲座品牌

珞珈艺术大讲堂第十六讲:

时间:2023年9月22日下午15:30 地点:人文馆北厅 题目:新学科设置与艺术创作研究的探索 主讲人:刘军 教授

主讲人简介: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未来影响”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建构研究”首席专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影视制作中的虚拟预演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项目总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影视教育、影视文化批评、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智能影像技术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