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

更新时间:2024-10-11 21:07

武汉理工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武汉理工(WUT),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共建高校。

历史沿革

武汉理工大学溯源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于2000年5月27日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前身溯源

武汉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它的前身有三个来源。

一、1948年诞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这是武汉工业大学北方支脉的源头。1951年,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建立。1955年,沈阳计划经济学校建立。在此基础上1958年组建成立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二、1952年组建的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其源头为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1907年迁址武昌昙华林,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后发展为湖北省武昌高级工业学校。1952年,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在江西庐山合并组建,它汇聚了新中国成立前建校的武昌高级工业学校、湖南高级工业学校、郑州市高级工业学校和湘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土木科,并整体接收了武汉土木工程学校和长沙市政建设工程学校。1953年,珠江水利学校土木科并入其中。1954年,学校改为武昌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改为武昌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同年12月改为武汉建筑工业学院,学校由专科跻身本科院校行列。1960年更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65年1月正式启用武汉建筑工程学校校名,学校再次走上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之路。

三、1955年建立的建筑工程部华北干部学校,以及1956年建立的建筑工业部高级干部学校,1957年两校合并,1958年改为党校性质的多科性大学———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1959年,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与北京建筑工业学院两校按照“京沈一盘棋”的方案进行调整,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成为本科院校。1969年,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战备搬迁至湖南常德601矿。1971年,北京建筑工业学院从湖南常德北迁湖北武汉,与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合并,组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1978年,湖北建筑工业学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大学,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1985年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1996年9月,武汉工业大学通过国家“211工程”建设部门预审,1997年开始立项建设;1998年,武汉工业大学划转为教育部直属大学。

2000年5月27日,武汉工业大学与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是一所以水运工程和航运技术为主要特色,包含多学科的交通部直属重点大学。学校前身为1946年建立的国立海事职业学校。

1946年,“以培植中等海事技术人才,促进海事建设”为宗旨,国立海事职业学校创立于武汉。

1949年7月,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创办交通学院。8月,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交通部决定国立海事职业学校与交通学院合并。1950年2月,校名改为中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交通学院。1951年7月更名为武汉交通学院。1952年,武汉交通学院改名为武汉河运学院。1957年1月,武汉河运学院改名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58年6月,武汉河运学校下放到湖北省交通厅管理,更名为湖北省河运学校。1959年,湖北河运学校改名湖北交通学校。1961年7月,湖北交通学校重归交通部领导,学校再次更名为武汉河运学校。 1963年8月,交通部对部属高校进行专业调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港口电气化专业调往大连海运学院,水运经济专业调往上海海运学院,水工建筑专业调往重庆交通学院。同时,大连海运学院造船专业和船舶内燃机专业、上海海运学院船机专业调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65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本部迁至余家头新校址。7月,长江航运技术学校与武汉河运学校合并,校名仍为武汉河运学校,校址在武汉河运学校。

1992年7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交通部通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和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合并,合并后仍沿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校名。同时,学院广州航海分部独立建制,改名为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同年8月,交通部任命孙国正为学院院长,免去朱国伟院长职务。1993年11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交通部通知:学院更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

2000年5月27日,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与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是一所多科性大学。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武汉工学院。

1958年,中共武汉市委创办了武汉工学院。

1961年9月,湖北省和武汉市决定将湖北化工学院、武汉工学院和湖北工学院(本科部分)三校合并,定名为武汉工学院,归属武汉市领导。

1971年12月,湖北省革委会通知,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湖北省教育工作会议关于高等教育调整的意见,湖北省农业机械工业专科学校与武汉工学院合并,成立湖北农业机械学院,办学方向是为农业机械化服务。1979年,征得湖北省、教育部同意,学校恢复“武汉工学院”校名。1995年3月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通知,武汉工学院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2000年5月27日,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与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合并发展

2000年5月27日,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隶属教育部。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8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同年,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8月,学校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共建“985工程”绿色建材与新材料科技创新平台。

2011年,学校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热电材料研究团队入选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次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入选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翌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3月,武汉理工大学顺利通过首批立项建设示范中心复核验收,获批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挂牌建设。9月,武汉理工大厚德书院、武汉理工大学启航书院成立。

2023年3月31日,由武汉理工大学等组成的“武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成立。6月,入选首批湖北省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建设高校。7月10日,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成立。10月10日,发起成立湖北省船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0月26日,牵头组建成立智能网联汽车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4年3月12日,武汉理工大学黄冈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心在黄冈高新区光谷“第九园”揭牌。7月15日,庆安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航空作动光纤传感工程应用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校举行。9月29日,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在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开园,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同时揭牌并启动建设。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武汉理工大学设有26个学院,建有5个独立建制的科研院所,开设本科专业102个,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武汉理工大学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6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截至2019年9月,学校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4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现有教职工5000余人,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132人,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490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武汉理工大学共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4个、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拥有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各1个、教育部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5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19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等关系,聘请了200余名国外著名学者担任学校战略科学家、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等。此外,成立了湖北省唯一一家中法合作办学机构——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与国外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18个高水平国际研究合作平台。学校先后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1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举办全球首次“世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导论坛”,圆满承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柔道赛事,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理工类大学联盟,学校与法国洛林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被授予“先进孔子学院”称号。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武汉理工大学建有52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平台。学校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异地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校企科技合作平台等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204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5月,五年来,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及以上奖励137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5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018项,作为第一专利权人获得中国专利奖5项。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论文6篇、Nature发表论文4篇。

学术资源

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是由原武汉工业大学图书馆、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图书馆和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图书馆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截至到2023年12月,图书馆由4个主体馆舍构成,馆舍面积7.59万平方米,阅览座位6032个。4个主体馆舍分别是南湖图书馆、西院图书馆、东院图书馆和余家头图书馆。

馆存纸本文献407.73万册,电子期刊3.79万余种、电子图书208.51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136.60万余篇。现有各类服务器40余台,存储容量320余TB,各类联网计算机300余台,建立了多校区总馆与各分馆组成的图书馆系统的千兆级光纤互联,馆内无线网全覆盖,图书馆与网络中心互为容灾备份;采用INTERLIB集成管理系统搭建校图书馆系统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实现了图书馆、学院分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全面信息化、网络化和共知共享。图书馆已将部分应用嵌入智慧理工大平台,方便读者从该平台接入图书馆的服务。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创刊于1979年,其刊名为《武汉建材学院学报》。1986年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期刊。重点刊登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资源与环境工程、机电工程、信息与计算机工程、汽车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论文。作为源头刊物被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INSPE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文献数据库(JST)、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文摘(RSC)、荷兰Elsevier(Scopus)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

创刊于1986年,双月刊。刊载材料科学(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等)的学术论文。重点发表纳米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及工程、生物材料、复合材料新技术等学科且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五年规划纲要项目资助的论文。收录于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美国《工程索引:光盘版》、Springer、美国《化学文摘:光盘版》、日本JICST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科学文摘》SA、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原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59年。主要报道自然科学及技术领域里的创造性科研成果,兼顾其他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有关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轮机工程、航运技术、物流工程、载运工具、航空工程等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收录于Elsevier Scopus 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英国《科学文摘》、( INSPEC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CSA )、中国期刊网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 Ulrich PD )、万方数据 - 数字化期刊群、英国 BMT、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是由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重点刊登安全科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曾荣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全国机械行业优秀期刊三等奖和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称号;并进入湖北省期刊方阵;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报告)、中国《人大复印资料》、英国《科学文摘(INSPEC)》(S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办于1988年,原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并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该刊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理论刊物,主要刊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历史、文学、语言、文化等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学科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加入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高校信息网、龙源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OSID开放科学计划,台湾华艺数位艺术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数据库、超星图书馆等数据库入库期刊,并进入了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会科学数据库(CSA:SSD)。

交通信息与安全

1983年创刊,双月刊 ,曾用刊名为《交通与计算机》。刊物报道交通运输领域及其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应用的优秀科研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和新装备等)。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收录、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网(CNKI)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中国终身教育学术研究数据库总库收录、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科技版)。

交通科技

为双月刊,是全国综合报道交通全行业的科技技术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武汉理工大学主办。《交通科技》的主要栏目是:道路工程、桥隧工程、智能运输与交通工程、材料与实验、养护与环保、工程管理、船舶海事、港航工程、铁路工程、物流工程与综合运输等。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资源数字化期刊网等收录。

船海工程

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为武汉造船工程学会的会刊,由湖北省科协主管,武汉造船工程学会和武汉理工大学主办,双月刊。主要发表有较高水平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论文,常设栏目为船舶工程、轮机工程、海洋工程、舰船技术、港航技术等。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WJCI 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2023)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建材世界

创刊于1980年,为双月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技术性刊物。主要刊登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水泥、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砖瓦等)、新型建材、胶凝材料与制品、复合材料、有机材料、非金属矿采选及深加工、建材机械与建材工业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进展,同时报道国内外有关建材工业方面的最新科技动态及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方向的科技文章。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录。

交通企业管理

创刊于1986年,为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会刊,是全国交通行业、交通企业管理与经营、改革与发展的权威综合指导性月刊,由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主办。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录。

高教发展与评估

创刊时间为1993年为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高教研究分会主办,双月刊。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上海市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和台湾华艺科学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本刊。

设计艺术研究

为双月刊,2011年创刊。是由教育部主管、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一份以设计艺术学科为主体、涵盖交叉性设计学科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主要刊发国内外设计艺术理论及设计艺术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传播设计艺术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资讯,推介优秀的设计艺术作品,并以国际设计的新视角,促进中外设计艺术的交流与发展。

爆破

为季刊,创刊于1984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爆破领域专业技术期刊,由武汉理工大学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爆破》紧密关注中国重大建设工程和爆破界前沿课题,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有机结合。连续5届入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矿业工程类),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数据库入选期刊。

港口装卸

为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港口机械分会联合主办。办刊方针是提高与普及相结合,海河港口、大中小港口兼顾,面向生产实际,致力于港口的技术进步,促进货物装卸的现代化,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曾获交通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录。

数字制造科学

创刊于2003年,是由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季刊。荣获人文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核心期刊、湖北省一级期刊、2006年入选教育部名刊建设工程等荣誉。

《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

《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交叉学科材料)》是由Wiley出版集团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创办的开放获取式高水平学术期刊。主编为张清杰院士和傅正义院士。期刊是国际上聚焦材料与其它学科交叉前沿发起出版的首本“交叉学科材料”领域高水平期刊,旨在发表材料学科与物理、化学、数学、力学、生物、能源、环境、信息等学科交叉研究的最新成果。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武汉理工大学校徽包括校标和徽章,学校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武汉理工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标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主体由三部分组成,表示三校合并在一起合作和并进,形似帆船在海上乘风破浪,喻意武汉理工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同时也是“理工”拼音的前两个字母的大写。

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确定时间为2008年1月。

学校校旗旗面为红色,校名字体为黄色,校名位于校旗中间区域。

精神文化

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

厚德博学,追求卓越

学校坚持以道德精神和学术创新引领大学教育和大学发展,厚德载物,博学笃行,引领大学止于至善之道;不断追求卓越,把学校建设和发展不断推向新的历史高度,朝着崇高的大学理想不懈奋斗,铸就学校的大学精神。

社团文化

武汉理工大学国防星火社团是在学校团委注册管理和学校武装部业务指导下的军事兴趣类社团。社团以“助力国防星火卓越成才,服务有志青年强军报国”为成立宗旨,以“聚国防领域星星之火,蓄强军报国燎原之势”为发展理念。社团以退役复学大学生为主要骨干、志愿参军在校生为储备力量、志在国防教育实践的军事兴趣特长生为重要支撑,旨在聚合三支队伍,托举优质兵员、助力卓越成才,形成优质兵员潜力培育、应征入伍、卓越成才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国防建设和全民国防教育贡献青春力量。社团发展成效及经验曾被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媒体报道。

武汉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1年,在校团委的指导下,社团组织开展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志愿者团队,培育志愿服务项目,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服务社会的机会和平台,社团曾获“2020年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武汉理工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学会,成立于1991年,是校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学生覆盖面最广的理论学习型社团。近年来,马研会致力于品牌活动创新,开展了“学思践悟”系列活动,一是以“学”为先,开展理论学习与宣讲活动;二是以“思”为要,组织学生党员及学生骨干培训;三是以“践”为实,举办大学生实践调研及成果展示活动;四是以“悟”为本,征集学习感悟体会。协会不断把握学生理论武装重点,着力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持续优化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涵,努力助力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

行政管理

所获荣誉

校友情况

校园环境

南湖图书馆命名为心至楼。图书馆主体立于高台之上,图书馆主入口通过对传统斗拱、排架的拆分和重组,以钢结构构架演绎传统木构的形态。东西立面覆以木色金属板,并将校园历史文化通过抽象篆书文字镂刻之上。将楚文化进行抽象和演绎,使历史底蕴在新建筑上得以延续和传承。

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命名为大创园,大创园1-5号楼分别命名为立德楼、立功楼、立言楼、立行楼、立心楼(源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以及“为天地立心”和“行胜于言”等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意喻人的学习、创新、成才逐级提升追求卓越的过程)。

传说马房山是关羽放马之处。在西院的飞马广场中心耸立着一个飞马雕塑,寓意希望学校能像奔腾的骏马一样不断进取,同时也愿学校优秀人才层出不穷。飞马广场后面的腾飞楼也是学校的第一行政楼,属于学校的心脏,象征学校向美好的未来腾飞。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近4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95.3万平方米。

马房山校区

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分为西院和东院。西院有第一行政楼,飞马雕塑,逸夫楼,德生楼等。光纤传感领域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仪器最先进的光纤传感技术研发平台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坐落于此。东院原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是武汉理工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校区,毗邻华中师范大学。东院的弘毅楼是东院最高的建筑,里面设有普通话考试和托福考试的考点,也是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等学院的所在地。

余家头校区

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平大道1178号。校园占地面积1123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航运学院、智能交通中心、船舶邮轮中心、启航书院和法学社会学院(部分)等,有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内河航运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港口装卸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长江航运产业研究中心、武汉港口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研究基地,有20个本科专业,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培养工程硕士的学科领域。

南湖校区

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岭南路附近。南湖校区占地2000亩,在功能上为学校相对集中完整的主校区,包括主教学楼、主图书馆、大学生创新园、基础实验大楼、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体育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主体建筑。

军山校区

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位于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由武汉经开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建设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示范学院、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智能交通技术等七大创新平台。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筹)也入驻校区,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战略研究提供强有力支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