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7 01:52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Hunan Fisheries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又名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郑店枫树口水库,创建于1958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地方水产科研机构之一。
1958年9月,武汉市郊区水产科学研究所成立。
1961年4月,市郊区水产科学研究所与养殖场合并组建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1984年6月,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水产科学研究所改属市农业科研中心,其后市农业科研中心于1989年9月、2016年两度更名。
2005年,渔药GMP车间启动建设。
2006年至2010年围绕国家级鲌鱼良种场和鳜鱼良种繁育中心两个重点平台建设项目,在郑店山南基地总投资1200万元。
2011年5月,研究所完成向郑店基地的搬迁。
2012年至2014年,依托鳜鱼健康养殖小区(一期、二期)建设项目入驻江夏区山坡乡。
截至2015年8月,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7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4人,副高以上19人(其中正高职高级工程师5人);有博士8人,硕士17人,享受国务院及省市专家津贴8人(其中国务院津贴2人)。
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艾桃山等。
科技部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艾桃山。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清。
武汉市政府专家津贴:朱思华、喻运珍、高银爱、王贵英、王青云等。
正高职高级工程师:李清、艾桃山、朱思华、喻运珍等。
截至2015年8月,研究所下设长江特色鱼类研究室、水生动物繁养与营养研究室(原肉食性鱼类研究室)、水产病害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室(原鱼病与水环境研究室)、水产加工研究室、水产品质量安全与渔业信息化研究室等5个研究室。
研究所建有“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湖北武汉鲌鱼良种场”、“湖北省渔用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淡水水产健康养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渔药研发基地”、“武汉市鲌鱼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鳜鱼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绿色新渔药研发中心”、“华中农业大学淡水鱼苗种繁育技术推广示范站 ”等科技创新与试验平台,设有院士专家工作站。
截至2016年11月,研究所占地167亩,建设有科研实验中心2200m2,苗种繁育中心32000m2,渔药GMP生产车间20000m2,水产品加工车间1200m2,科研办公楼2800m2,另在外建有核心中试基地1000亩。
2005年,渔药GMP车间启动建设,建筑面积为7894平方米,投入资金600万元,完成建设7条生产线,年产能达到5000万元,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GMP认证。
2006年至2010年围绕国家级鲌鱼良种场和鳜鱼良种繁育中心两个重点平台建设项目,在郑店山南基地总投资1200万元,建成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的名优鱼类苗种繁育中心和湖北武汉鲌鱼良种场。
2012年至2014年,依托鳜鱼健康养殖小区(一期、二期)建设项目入驻江夏区山坡乡,建设鱼池1200亩,总投资707万元。基于山坡乡的水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水科所联合投资企业及规划设计院共同完成 “四水农园”24000亩概念性总体规划。
截至2015年8月,研究所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并取得成果150余项,制定地方性农业标准16项,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国家及省市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奖项36项,获发明专利6项,国审水产新品种1个,新产品5个。
国审水产新品种:杂交鲌“先锋1号”。
国家重点新产品:渔用抗菌病毒中草药口服制剂——渔用三黄散。
农牧渔业部丰收奖三等奖:武汉市五千亩精养鱼池养殖综合技术。
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水生生物对水体自净作用的研究。
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配合饲料研究——团头鲂配合饲料及其养殖技术的研究、斑鳜良种选育及其规模繁育技术的研究。
湖北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黑尾近红高效养殖技术集成及推广。
湖北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植物源系列渔药的推广应用。
截至2015年8月,研究所成立了武汉中博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先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市佳恒水产有限公司、武汉佳鑫鳜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武汉楚鱼乡水产有限公司等公司作为成果转化的载体。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到全国20余省市,服务渔民近30万人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30亿元以上。
所徽为圆形,内圆下半部分通过波浪线自然形成了三条鱼,象征着研究所研究水产的职责所在,上半部为地球半球的经纬图。
爱所、创新、恒研、厚德
爱所是正大无私的奉献,要求每个人都把有限的个人精力投入到无限为所服务中去。
创新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戒骄戒躁,大力践行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依靠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恒研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要求海纳百川、雍容大度、博采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