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

更新时间:2022-09-13 17:46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是培养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管理等物流工程领域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物流工程领域科学研究的专业学院。学院具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全国率先建立物流学科的高校之一。通过 “211工程”和“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现已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学科优势和良好的行业支持环境,为国家特别是交通运输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院下设港口机械工程系、物流自动化系、物流管理系、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和物流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5个系所和实验中心、港口物流研究中心等两个中心。

历史沿革

物流工程学院源于1955年9月成立的武汉河运学院港口机械工程系。首届招收港口机械专业学生,共两个班,学生60余人。

1959年港口机械工程系从武昌三层楼搬迁到余家头校区,港口机械实验室建成。1960年7月由苏联专家列别捷夫指导的首届港口机械专业本科生毕业。

1962年交通部进行院系专业调整。规划中将港口机械专业调整到上海海运学院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停止招生。1963年,1964年在上海海运学院招收两届港机专业学生,港口机械工程系派出筹备组到上海筹备招生工作。

1965年交通部决定港口机械专业不搬迁到上海海运学院。1963年、1964年两届港口机械专业学生迁移到武汉水运工程学院。1965年恢复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招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止招生。

1972年在当时全国的教育形式下,港口机械工程系于1972,1973,1974,1975,1976年共招收5届工农兵学员。按照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实行开门办学。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港口机械工程系于当年招收港口机械专业大学生本科生,共2个班。

1979年受教育部指定,批准港口机械工程系举办全国性两年制助教进修班(回沪班),从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毕业生中招收学员。1982年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首次招收非洲客麦窿等国家的留学生。1992年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得博士点。

1995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更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

1999年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在港口机械工程系的基础上,将材料工程专业、机械原理、机械制图课部合并,成立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2000年由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所学校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2001年在原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了物流工程系,2004年更名为物流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机械设计与理论学科为交通运输部重点学科。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三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与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和“系统科学”六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设计与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五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在读本科生1644人,研究生382人。

学院下设港口机械工程系、物流自动化系、物流管理系、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和物流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5个系所和实验中心、港口物流研究中心等两个中心。现有教职员工128人,其中教授23人(含博导7人)、副高职称55人,并有国家级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省级专家2人。

物流工程学院发挥港口的优势和特点,使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三个新老专业优势互补,以全面为港口服务为基点快速拓展物流领域。在港口机械现代实验技术与故障诊断技术、港口机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物流自动化技术、物流系统规划与现代物流管理的研究领域具有独树一帜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

学院拥有港口装卸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武汉港口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长江航运产业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图书分馆和《港口装卸》杂志社。学院图书分馆现有图书资料馆藏文献量近8千册,专业杂志期刊2086册,并藏有历届博士、硕士、本科生毕业论文。

物流工程学院取得的研究成果丰硕,多项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学院研究基地、研究条件健全,拥有“教育部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交通部港口装卸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港口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研究基地,实验室使用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超过2000万元,可承担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仓储机械化及自动化、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与布局、机械结构静动态强度实验、集装箱关键部件(卷筒、钢丝绳)综合实验、滑轮性能及疲劳实验、基于RF的物流系统监控与调度系统等实验。“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武汉港口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的研究基地设在该院。该学院面向全国物流产业,在教学和科研上以物流技术与装备、系统自动化、物流信息、物流管理、工业工程及管理为主,全面服务于港口、工厂及交通运输领域的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学院将面向全国物流产业及港口等交通运输领域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紧密结合,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发展战略服务。学院培养的历届毕业生已成为全国各港口等交通运输及物流领域从事港口机械工程、物流装备与技术及物流管理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专门人才。

学院坚持“立足港口、拓展物流”的发展理念,依托港口行业优势、新老学科交叉优势,积极开展科研与社会服务,具有独立承担港口装卸机械产品研发、港口物流关键技术研究、物流装备自动化及智能控制、物流仓储机械系统设计、物联网与物流信息化、物流系统规划与仿真、机器人技术、现代物流与供应链技术研究等方面科研任务的能力。

办学规模

学科建设

目前物流工程学院设有“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工业工程(管理类)” 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四个本科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该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物流技术及装备”、“物流管理”五个方面的硕士学位专业和博士学位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为交通部重点学科,“物流技术”为“十五”“211”建设项目,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有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港口装卸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作为科研支撑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院系专业

港口机械工程系

港口机械工程系始建于1955年,经过5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今天已形成了显著的学科优势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汇聚了一大批在国内港口领域享有盛誉的优秀人才,具有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大量港口领域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国内港口机械领域规模大、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

港口机械工程系承担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承担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物流技术与装备硕、博士点的研究生培养。港口机械工程系现有教师24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五十年来,港口机械工程系承担并完成大量国家和企业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机械设计与制造系

机械设计与制造系承担余家头校区机械基础课程本科教学、承担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物流工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承担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硕、博士点建设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建设和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5人,讲师1人,助教2人;两名博士,5名在职博士。

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系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液态金属模锻技术、智能CAD/CAM,设施规划与设计,现代机械设计及理论,现代模具设计技术等;其中液态金属模锻技术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

机械设计与制造系的教学、科研成果丰硕。金属工艺学、工程图形学、机械设计为省级精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为校级优质程。“金属工艺学教学综合改革”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机械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编或参编了多部教材,其中“机械设计”系列教材已被列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在液态金属模锻技术领域曾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年来承担的军工项目有7项,与企业合作项目8项,获省级发明奖一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项。

物流系统与技术系

物流系统与技术系承担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承担机械设计及理论、物流技术与装备硕、博士点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博导2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3人。

物流系统与技术系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现代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仿真、物流系统信息化与数字工程、物流标准化、物流发展战略研究、区域物流、突发事件物流、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仓储与物流系统监控、以及物流系统质量追踪技术等。

物流系统与技术系以培养大量物流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为目标, 具有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已在物流技术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物流管理系

物流管理系主要承担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承担物流管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拥有一支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共有专职教师18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0名,80%的教师已获得博士学位。

物流管理系的研究领域包括: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信息系统、港口物流管理等。

物流管理系培养物流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为目标, 办学环境良好,学术氛围浓郁,已取得多项教学和科研成果。承担了省部级物流项目及企业项目二十多项,出版物流著作和教材十余部,包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新闻出版署重点图书。获省级精品课程一项。指导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物流科技大赛、交通科技大赛,获首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决赛二等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