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秀之

更新时间:2024-09-13 14:25

武秀之,河南西平人,汉族,1932年3月生,教授,中共党员。中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原中国民族声乐协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剧常务理事、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院长,现任河南省武秀之歌剧音乐剧研究所所长。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系主任。

人物生平

武秀之13岁上中学时,她的一副好嗓子便被老师发现,老师于是带她去一位意大利牧师处学习独唱。出众的天赋加上良好的教育,使她小小年纪便在河南老家举办了独唱音乐会。解放后,武秀之以优异成绩被河南医学院录取。当时国家急需音乐人才,这位省内有名的小歌手成为了重点考察对象。使武秀之享誉民族声乐界的,是她独创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运用这种发声方法,可以在不讲换声点的情况下,演唱西洋歌剧、民族歌曲和戏曲,韵致宛然。被誉为“三女合作”、声乐民族化的成功尝试。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上,武秀之见到了毛泽东20年前提出让她学习的常香玉。两个艺术家拖着多难之身,执手相顾无言。其实,武秀之在那些动荡岁月,已通过听戏等潜心摸索声乐民族唱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锤炼、定型的十多年中,常香玉毅然将三个女儿、两个孙女送到河南大学武秀之处学声乐。记得常小玉对常香玉说:“俺跟她学俺回来就不会唱啦!”“不会唱妈养你一辈子。”

艺术探索是艰辛的,但对于热爱她的艺术家来说却是一条并不觉得坎坷的康庄大道。1985年9月,河大举办“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科研项目学术鉴定,参加者有时任省领导韩劲草、侯志英,艺术界有时乐蒙、关鹤童、常香玉等。学生的演唱令专家们深感震惊。鉴定写道:“此项民族声乐专题科研实验工作,在我国声乐界教学和实践上是由一定创新的重大意义的,获得的成绩是可贵而显著的。”

1986年,省有关部门批准河大增设民族歌剧专业,由武秀之主持教授“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同年,河大获得我国的民族声乐硕士授予权。

1988年,以武秀之新唱法排演,体现歌、舞、表演一体化新教学理念的《第一百个新娘》,在省艺术节上引起强烈反响。音乐评论家认为此剧让人认识到,民族歌剧“不必再屈就演员‘五功不全’和受‘土’、‘洋’的局限”。美国著名学者Richard Brinkman说,“我非常喜欢这部歌剧,这是真正好的歌剧演出,在美国也够专业水平。听说他们还都是在校学生,真使我吃惊,没想到中国有这样好的现代歌剧。”

1989年,武先生的教学成果项目“声乐教学改革与民族歌剧专业的创立”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997年,应文化部教育司邀请,武秀之及弟子们在中央音乐学院礼堂举行“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三合一’声乐汇报音乐会”,文化、音乐界领导、专家汇聚一堂。随着音乐响起,《今夜无人入眠》、《三峡情》、《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武秀之的每个学生,都能将三种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用同一种发声法唱出。与会人士无不动容,反响热烈。著名乐评家田青指出:“假如一个人可以这样唱,你可以称他是‘天才’。但有意识地按这种模式去培养,而且种一棵活一棵,就不得不让你佩服这位武秀之:亏她能做到,亏她能坚持下来。”

从武秀之的教学成果来说,她始终是优异的。且看武先生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三代弟子中的佼佼者:小香玉,孙伟国(著名歌剧演员,空政文工团副团长),陈贞(《木兰诗篇》主唱);陈淑敏(戏曲、音乐剧双“梅花奖”得主),盛红林、黄春华(戏曲名家);付虹莉,胡志华,尹晓莉(三人是最新版《中国蝴蝶》主角)……。

多年来,武先生为中国歌剧剧目的创作、发展操透了心。1998年,省委宣传部下发《关于推动“中国声乐学派”在我省创建工作的意见》,这是解放后河南省为音乐下发的第一个红头文件,明确提出要使“武秀之唱法”“这一先进文化科研成果走进课堂,走进剧场,走上文化市场”。是年,省计委帮助解决100万元投资,武先生开始组织创作音乐剧《中国蝴蝶》。

人物事件

武秀之教授早年曾在周恩来总理“三女合一”讲话的启发下,研究出美声、民族、戏曲相结合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并创立“三结合”音乐教育模式。“三合一”声乐理论的创建和提出,对于培养能同时演唱美声、民族和戏曲的全能型声乐人才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的有效途径,可谓中国声乐界的创新和突破。1998年,河南省委宣传部下发文件,将武秀之教授的教学成果定位为“河南省文化战线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并称其教学成果为“中国声乐学派”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将武秀之教授的声乐训练演唱方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称为“武秀之唱法”,并要求河南省文化界、教育界积极采取措施,认真研究、积极支持、热情推广她的教学成果。

进入21世纪后,武秀之紧扣时代脉搏,深入学习和体会国内外优秀唱法,大胆接受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假声位置真声唱法”为基础,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历经种种艰难曲折,披荆斩棘,把以歌唱为主的“三合一”,逐渐发展为歌唱、表演、舞蹈并重的“三合一”;进而又向声乐教学、剧目创作和舞台演出等领域掘进,经过不断探索、充实和拓展,最终达到办学体制的“三合一”,即看准中国文化市场导向和实际需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演出,以演出检验教学和科研成果,形成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的“三合一”。

武秀之教授指导排练并公演中国歌剧《第一百个新娘》、外国歌剧《茶花女》、原创豫剧《走出一线天》、原创音乐剧《中国蝴蝶》等一系列优秀剧目,特别是原创音乐剧《中国蝴蝶》曾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和国内高校演出交流。“三合一”教学理论不仅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飞出国门走向世界。2005年10月,受美国加州艺术学院校长Steven D. Lavine的邀请,武秀之教授团队选派尹晓莉、赵燕两位年轻老师,前往加州艺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学术交流访问,期间和加州艺术学院的教师共同排练演出了《中国蝴蝶》片段;2008年5月,《中国蝴蝶》演出剧组受邀到韩国首尔大学演出,受到了韩国音乐界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通过对“三合一”教学理念的逐步落实和实践剧目的摔打锤炼,武秀之教授为中国声乐事业培养了小香玉、孙伟国、陈真、陈淑敏等优秀人才,这些学生已成为国内文艺团体和高校教育战线的业务骨干。武秀之教授将毕生的精力全部倾注到“三合一”的声乐教育事业中,投入到声乐演唱和教学的科研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的音乐学院声乐理论探索,一直努力践行。

获奖情况

1989年 “声乐教学改革与民族歌剧专业的创立”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社会评价

作为老一辈的艺术家,武秀之教授一直走在音乐探索的前沿,她的“三结合”音乐教育模式,受到国内音乐界的高度评价。她的“声乐教学改革与民族歌剧专业的创立”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河南省委宣传部曾下文[豫宣文(1998)21号],把武秀之教授的教学成果确定为河南省 “中国声乐学派”的创建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把她的成果确定为“河南省文化战线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对于武秀之教授的声乐训练演唱方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称之为“武秀之唱法”;对她的评价为“对于丰富我国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的形式,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求全省文化界、教育界积极采取措施,认真研究、积极支持、热情推广她的教学成果,大力给予支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