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植化作用

更新时间:2022-08-25 16:03

残植化作用又称残殖化作用,在活水、多氧的泥炭沼泽环境中,植物遗体的木质纤维组织被氧化分解散失,稳定组分相对富集的作用。

介绍

残植化作用可称为泥炭化作用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为泥炭化作用过程中的水介质流动通畅、经常有新鲜氧气供给的情况下,凝胶化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先分解破坏并不断被流水带走,使植物残体中的稳定组分大量的集中形成残值化 的过程。即残值化形成的条件要有较多的稳定组分和有利于稳定组分富集的环境。

影响因素

影响残植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沼泽的覆水程度和水介质的化学性质。在覆水较浅的流水沼泽里,流水带动了氧的循环,造成水介质的富氧条件。持续的氧气供给和充分的细菌活动,促使植物遗体氧化分解作用的长期进行。

作用机理

残植化作用的过程是,植物遗体氧化分解成游离的腐植质等物质,并被流水不断地带走,当木质素、纤维素、蛋白质等在充氧条件下完全分解时,稳定的壳质组组分相对富集。在正常腐植煤中,壳质组组分含量极少超过20%,但在自然界却存在壳质组高达50%~60%以上的残植煤层或分层。镜下观察,在壳质组组分大量富集的煤中,其基质常不透明,这也是氧化分解作用较强的佐证。

有人认为,残植化作用是由沼泽潜水面下降,使植物遗体不能被沼泽水覆盖而受到强烈的氧化分解,其易分解部分被破坏掉,造成了稳定组分的相对富集。

残植化作用的产物若得到及时覆盖并经过煤化作用,即可形成残植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