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3 13:51
残羹冷炙(拼音:cán gēng lěng zhì )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北朝·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
北朝·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残羹冷炙”。
北齐时期的文学家颜之推,学识渊博,见解深刻,著有一部《颜氏家训》传世。此书内容是以儒家的传统思想作为立身治家之道,对后世不少学者为人处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颜氏家训》中有处告诫说:“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意思是,不能因为有点称赏,你就去受权贵驱使,处在低下的座位上,受取权贵施舍的屈辱。
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有一段时间就被迫在颜之推提到过的这种悲辛的处境里生活。杜甫从小聪明好学,志高务实,但一直没有遇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直到35岁那年,早已盛负诗名的他才踏上通往京都长安的大道。考试完后,杜甫觉得文章写得得心应手。但他哪里知道,主持这次考试的大臣李林甫,根本不想选用贤才,对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概采取排斥的态度。
杜甫没有料到自己会应试失败,内心非常痛苦,对前途悲观失望。从此,他流落长安,以“宾客”的身份出入于达官贵人之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时常陪王公大臣宴饮,席间吟诗赋辞助兴。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生计,一方面也是希望得到权贵们的推荐,求得一官半职。后来,他作了一首诗,叫做《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表达了这种感慨。
残羹冷炙有时是一种无奈但却善意的帮动,但更多的时候却是一种污辱性的施舍。人们不应拒绝别人善意的帮助,但对带有污辱性的施会,却应当对它说“不”。这不为别的,只为做人的尊严。
“残羹冷炙”指吃剩下的羹和冷了的烤肉,残余的菜肴;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清·魏秀仁《花月痕》二七回:“忽听得晔喇一响,吓了一跳。回头见满地残羹冷炙,秋痕满脸怒容,坐在方椅,只是喘气。”
清·黄景仁《水调歌头 仇二以湖湘道远,且怜余病,劝勿往,词以谢之》:“一事与君说,君莫苦羁留。百年过隙驹耳,行矣复何求。且耐残羹冷炙,还受晓风残月,博得十年游。”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盗据其室,持以赠盗,为主人者,漠不加察,得残羹冷炙,辄大感叹日:‘若衣食我,若衣食我。’”
钱锺书《猫》:“假如有可爱的女人肯大发慈悲,赏赐我些剩余的温柔,我像叫化子讨得残羹冷炙,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