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怀清

更新时间:2024-04-19 15:34

段怀清,1966年3月2日出生,湖北随州人,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及国际汉学。

人物简介

段怀清,1966年3月2日出生于湖北省随州市。中共党员。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主要著作:《<中国评论>与晚清中英文学交流》,《传教士与晚清口岸知识分子》,《白璧德与中国文化》,《李雅格传》。曾在香港《大公报》连载《塔里的女人--评述<白蛇传>》。

职务

1988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外语系,师从美国文学专家张禹九先生(北京大学西语系1952-1956)和翻译学专家楼仁煊先生,后留校任教,主讲美国文学及中外文学关系;1995-1999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师从陈思和教授,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文学博士。同年来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副教授。先后主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文学经典与创作》(与作家苏童合开)、《区域文化与 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小说欣赏》、《现代文学知识分子与现代文学》等专业课程。兼任“中国国际汉学(中国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待确认)、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及国际汉学。在上述研究领域已经开掘出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六个研究方向,即:“晚近中西文学交流研究”(着重于新教来华传教士在晚近中西文学-文化交流中的贡献);“近代口岸文学与文学知识分子研究”(着重于新教传教士与口岸民间草根文学知识分子之间互动关系研究);“五四新文学知识分子的生成研究”;“现代保守主义文学研究”;“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汉学研究”和“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与比较文学研究”,并在上述各个方向上均已取得部分阶段性成果。另在新教来华传教士文献史料研究、现代文学(期刊)文献史料研究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里昂第三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理海大学、华盛顿天主教大学、美国人文协会等相关专家学者建立有密切学术交流联系。与国内各主要高校相关专家学者建立有密切学术联系。

现当代文学成果

(含当代文学批评)

论文:

三个层面、三条途径、三种结果:欧文.白璧德在中国;《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8期;

2.

梅光迪的人文思想与人文批评,《浙江大学学报》2000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7期转载;

3.

梁实秋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一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

4.

“学衡”与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学报》,2001年3期;

5.

论浩然60年代初期的短篇小说;《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一期;

挥之不去的欧文.白璧底;《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1日;

7.“泉社”与“新诗座谈会”;《新文学史料》,2002年4期,收录《文人集团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程光炜 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8.最长的一夜:论《老残游记》的完整性。《浙江大学学报》06年6期(该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前沿”摘要介绍,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夏薇)。

9. “十七年文学”国际研讨会简讯。《浙江大学学报》06年3期;

10.“十七年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吴秀明、段怀清《文学评论》06年4期。此文另收张炯、白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耆英与《祷天神祝文并序》。《清史研究》06年3期;该文被《2006年清史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室朱昌荣,刊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主编“中华文史网”)列入2006年度“晚清史.政治与外交研究”方面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有突破的论文。

12.“捐赠研究”与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术。《社会科学论坛》06年10期

13.十年之间的忧思与批判--两个留学生的上皇帝书。《社会科学论坛》06年12期;

14.穆旦的一九五七年。《随笔》2006年8期;

15.知识分子文学话语权力的“隐性叙述”及其终结。浙江大学“十七年文学”国际研讨会入选论文。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16.晚近口岸文化的兴起与中国文化区域中心的变迁:以王韬及近代上海新型知识分子文化的生成为中心。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社科联联合举办“区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入选论文并获“优秀论文”奖,作专题发言。06年11月,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17.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三个尚待澄清之问题。《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3期,

18.从《学衡》到《国风》:论现代批评史上的“东南学派”,《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9.梅光迪年谱简编。北京《新文学史料》2007年1期

20.当“孤独”成为一种审美。北京《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2期

曾觉之与普鲁斯特。北京《新文学史料》2007年2期

22.张荫麟与《浮士德》,北京《新文学史料》2007年3期;

23.戴望舒一封未公开的信及其他,北京《新文学史料》2007年4期;

24.胡适晚年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双重反思,《浙江学刊》(待刊)

25.诗与一代之事:关于诗人冀汸、《诗垦地》及其他,《复旦大学现代文学研究集刊.胡风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曾经的思想与时代:《思想与时代》文选导读;3万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27.胡适和他的《容忍与自由》;2万字;《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10月号;

28.《王国维与中国现代人文学术的兴起》,在“纪念王国维诞辰13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论文(2007年11月9-12)。观点为《文艺报》摘要刊登,2007年12月20日。

当代文学批评

1. 当孤独成为一种审美:评藏族作家龙仁青的小说。《文学报》06年11月2日,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当代文学研究》;

2. 生活并不是因为寻找才存在:评中篇小说《虞兮虞兮》,《文艺报》2007年1月9日;

3. 民间的叙述与被叙述的民间:评王石的小说《壮阳草》,《文学报》2007年7月20日;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当代文学研究》;

4. 岂有才子,何处佳人?:评叶弥中篇小说《小男人》,《文学报》06年12月28日;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当代文学研究》;

5. 改版《芳草》读后。《长江日报》06年8月10日;

6. 武汉的风雅与浪漫。《湖北日报》06年8月15日

7.行走者阿来:阿来诗文的精神品质,北京《民族文学》2008年2期;

出版图书

文化随笔

第一部分

唱晚何须待渔舟/段怀清2007-12-23;香港〈大公报〉副刊

毕竟是花花草草/段怀清2007-11-13;香港〈大公报〉副刊

吴宓的有心与无意/段怀清2007-11-10;香港〈大公报〉副刊

鲁迅开列的书单/段怀清2007-10-29 ;香港〈大公报〉副刊

鲁迅为什么好用毛笔?/段怀清2007-10-22;香港〈大公报〉副刊

鲁迅的稿费及其他/段怀清2007-10-20 ;香港〈大公报〉副刊

苏文纨与里昂大学/ 段怀清2007-8-16 ;香港〈大公报〉副刊

灵隐路上的香客/段怀清2007-8-4 ;香港〈大公报〉副刊

镇蛇法师何以成金山寺和尚/段怀清2007-1-17;香港〈大公报〉副刊

第二部分

为什么要有法海?/ 段怀清2007-1-16;香港〈大公报〉副刊

白蛇故事怎么牵扯上雷峰塔/ 段怀清2007-1-15;香港〈大公报〉副刊

“白蛇”故事的演变/ 段怀清2007-1-13 ;香港〈大公报〉副刊

“白蛇”的传说起源何时/ 段怀清2007-1-11;香港〈大公报〉副刊

徐志摩的白话/段怀清,香港〈大公报〉副刊2006-12-18

戴望舒与《广东俗语图解》/ 段怀清,香港〈大公报〉副刊2006-12-16

戴望舒的古典文学研究/ 段怀清,香港〈大公报〉副刊2006-12-2

戴望舒的译诗/段怀清,香港〈大公报〉副刊2006-11-25

戴望舒的日记/段怀清,香港〈大公报〉副刊2006-11-24

戴望舒的小说/段怀清,香港〈大公报〉副刊2006-11-23

香港时期的戴望舒/ 段怀清2006-11-14 。香港〈大公报〉副刊

戴望舒为何被里昂大学开除/ 段怀清2006-11-13 。香港〈大公报〉副刊

第三部分

寂寥“雨巷”有多悠长/ 段怀清2006-11-10 。香港〈大公报〉副刊

文学的法兰西/ 段怀清2006-11-9 。香港〈大公报〉副刊

“雨巷诗人”戴望舒/段怀清2006-11-1 。香港〈大公报〉副刊

徐志摩与胡适/段怀清2006-10-29 。香港〈大公报〉副刊

徐志摩是人伦叛逆者吗/段怀清2006-10-27 。香港〈大公报〉副刊

徐志摩的演讲/段怀清2006-10-19 。香港〈大公报〉副刊

徐志摩的“病”与“药方”/ 段怀清2006-10-16 。香港〈大公报〉副刊

徐志摩与上坟/段怀清2006-9-3。香港〈大公报〉副刊

第四部分

徐志摩的托尔斯泰和契诃夫/ 段怀清2006-9-2 。香港〈大公报〉副刊

徐志摩的莫斯科印象/段怀清2006-9-1 。香港〈大公报〉副刊

徐志摩的苏俄之旅/段怀清2006-8-25 。香港〈大公报〉副刊

再论徐志摩的《爱眉小札》/段怀清2006-8-17 。香港〈大公报〉副刊

徐志摩的《西湖记》与《爱眉小札》/段怀清2006-8-14 。香港〈大公报〉副刊

徐志摩未刊日记/段怀清2006-8-11 。香港〈大公报〉副刊

徐志摩的“洋派”/段怀清2006-8-5 。香港〈大公报〉副刊

徐志摩的康桥/段怀清2006-8-3 。香港〈大公报〉副刊

主要著作

著作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方向主要成果

1.《白璧德与中国文化》;专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入选国家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人文社科类图书,序号“58”。获2007年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部分)提名奖。

2.《一座在文学中行走的城市:里昂与现代中国文学》,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待出)

3.《现代文学的保守心灵:1900-1949》,专著,待出。

4,《思想与时代》文选;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入《财经》杂志2007年10月“荐书”单,并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汪丁丁教授点评“这是一本好书”。

5.《梅光迪文集》,编著,商务印书馆(待出)。

6.《徐志摩全集》,副主编,浙江省文化工程项目,浙江大学出版社(待出)

7.《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教材,副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

8.《人文思想与人文批评》,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待出)。

国际汉学方向主要研究成果

1.《传教士与晚清口岸文人》,专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2.《朝觐东方:理雅各与维多利亚时代的中国翻译》,译著,60万字,“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之一(周振鹤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待出)

3.《理雅各:传教士与汉学家》,译著,“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之一(周振鹤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另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新安晚报》、《中华读书报》、《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各种文化学术随笔近百篇。

《〈中国评论〉与晚清中英文学交流》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获2007年度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

论文

1.乔治.奥威尔:威权社会的讽喻者与描述者;上海《社会科学报》专版,2004年

2. 欧文.白璧德:绅士传统的顽固捍卫者与阐释者;上海《社会科学报》专版,2004年

3. 欧文.白璧德与西方主义的批判,《跨文化对话》总第8期;

4. T.S.艾略特对白璧德人文主义的诠释与批判;《跨文化对话》总第12期;

5. 欧文.白璧德:人与师;梅光迪英文原著,段怀清 译;《跨文化对话》总第12期;

6. 欧文.白璧德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东方丛刊》,2002年第2期;

7. 对异域文化的不同解读--理雅各与王韬,香港《二十一世纪》,2005年10期;(该论文中观点为台湾大学徐兴庆教授在其《王韬与日本明治维新》论文中介绍引用;刊《台大文史哲学报》06年64期。)

8. 一代人的冷静良心:奥威尔的思想遗产。原刊《社会科学论坛》06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8期转载;

9. 比较者与比较学。《中国图书评论》06年2期;

理雅各与刘谧《三教平心论》(与周俐玲 合作);《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一期;

11. 王韬“西方观”的形成与晚清口岸文学知识分子的跨文化选择。北京大学“东方对于西方的认知与建构”国际研讨会入选论文,《跨文化对话》第19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12. 比较文学之道:兼评艾田伯《比较文学文论选》,《跨文化对话》第22辑(待出);

13. 新英格兰的文学知识分子,1.1万字,《随笔》2007年2期;

14. “离开这里,这就是我的目的”--卡夫卡的文学写作;《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3期;

15. 在朝与在野:晚清跨文化对话中的中西文学知识分子系列之一:董恂;山东人民出版社历史学家茶座》连载;

16. 在朝与在野:晚清跨文化对话中的中西文学知识分子系列之二:郭嵩焘;山东人民出版社《历史学家茶座》连载;

17. 在朝与在野:晚清跨文化对话中的中西文学知识分子系列之三:李佳白;山东人民出版社《历史学家茶座》连载;

18. 在朝与在野:晚清跨文化对话中的中西文学知识分子系列之四:辜鸿铭;山东人民出版社历史学家茶座》连载;

19. 在朝与在野:晚清跨文化对话中的中西文学知识分子系列之五:留美幼童们;山东人民出版社《历史学家茶座》连载;

国际汉学方向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

1. 理雅各与晚清中国社会。台湾《汉学研究通讯》2005年3期;

2. 他们为什么研究儒家经典?《跨文化对话》(北京)16期。

3.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适应中国”的三种策略及其评价。北京《世界宗教研究》06年4期;

4.理雅各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汉学。北京《国外社会科学》06年1期;

5.为中国辩护。北京《读书》06年1期;

6.理雅各“中国经典”翻译缘起及体例考略;《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3期;

7.理雅各与孔子儒学。《孔子研究》06年4期。

8.理雅各与满清皇家儒学--理雅各对《圣谕广训》的解读。香港《九州学林》06年春季号

9.湛约翰与中国文学。《世界汉学》总第4辑(北京)

辜鸿铭对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汉学的反思与批判,《社会科学战线》(待刊)

11.新教来华传教士对晚清文学发展及转型之贡献之一,《浙江大学中文系纪念建系七十周年教师研究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12.向中国告别:理雅各的华北之旅;山东人民出版社历史学家茶座》第8辑;

13.《当代美国的晚清小说研究》,在郑州“国际汉学研究与展望(1977-2007)”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论文(2007年12月1-3日)

内容简介

《白蛇传》与《孟姜女》、《梁祝》、《牛郎织女》,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浙江大学副教授段怀清,结合不同年代的白蛇传说,为我们重塑经典爱情神话《白蛇传奇》,精彩讲述白蛇与许仙相遇、相知、相守,以及被迫的分离。

二十一世纪初期,西湖旁边发生了一件事。发生一件什么事呢?就是倒塌了半个多世纪的雷峰塔地宫被挖开了,当时这一件事,那在中国可是万众瞩目,因为很多的中国人,都听说过雷峰塔的故事,都听说过雷峰塔下镇压着一条白蛇,这条白蛇叫白素贞、白娘子的故事,雷峰塔的地宫被挖开了,大家都想知道,那条白蛇还在里面吗?在雷峰塔下,被镇压了近千年的白素贞,因为雷峰塔的地宫打开,我们能见到吗?也因为此,有关白素贞和许仙之间的传说故事,再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流传了近千年的这段凄美的爱情传说,又重新在人们心中回想起。这一段传说究竟是怎么样子的呢?

在早期的白蛇传说中,白蛇都是祸害人间、吃人成性的。那么,为什么白蛇在人们心目中,会是这样一个恐怖狰狞的形象呢?有的人解释说,这恐怕跟中国南方的地理环境有关系,大家都知道,南方多山多水复杂的地理环境,再加上气候的原因,多怪异之蛇,自然会生发出跟怪异之蛇有关的传说故事。这是一个解释。说法还有很多,但是至少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这些传说,跟我们接下来的讲的白娘子白素贞之间的传说,是否是一样的?这个白素贞到人间来,是否会做出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些白蛇那样多的祸害人间的故事?请听浙江大学副教授段怀清为我们讲《白蛇传奇》第一集《西湖寻夫》。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