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8 14:33
段部鲜卑段务勿尘去世(逝世大概在310年或311年)后,世子段疾陆眷继位为辽西公、大单于。段疾陆眷继续贯彻其父的联合西晋幽州刺史王浚策略,率军随王浚征战。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十二月,刘琨为了在并州站稳脚跟,一面派儿子刘遵去向代公拓跋猗卢请求军队援助,一面又派族人高阳内史刘希在中山聚合部众,幽州所统辖的代郡、上谷、广宁等地的百姓大多归附刘希,部众达到三万人。王浚发怒,派燕相胡矩带领各军,与辽西公段疾陆眷一同攻打刘希,把他杀了,并且驱赶掠夺三个郡的男女后离去。
永嘉六年(312年),汉赵的镇东大将军石勒攻占了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县)。十二月,广平人游纶、张豺拥有几万人,占据苑乡,王浚让他们在那儿暂时代理原官行使职权,石勒派遣夔安、支雄等七个将领攻打他们,攻破了外围的营垒。王浚派遣都护王昌率领各军,以及辽西公段疾陆眷,段疾陆眷的弟弟段匹磾、段文鸯、堂弟段末波等五万人到襄国攻打石勒。
段疾陆眷在渚阳(渚水以北)驻扎,石勒派多名将领去攻打,都被段疾陆眷打败。段疾陆眷大量制造攻城的器具,打算攻城,石勒的部众都非常惧怕。石勒召集部将参佐等官员商议说:“现在城墙堑壕还不坚固,粮食储备也不多,敌众我寡,外面没有救援,因此我想用全力与他决战,怎么样?”武将们都说:“还不如坚守使敌人疲惫,等待他们退还时再打击他们。”张宾、孔苌说:“鲜卑部落当中,段氏最为骁勇骠悍,而段末波更加突出,他们的精锐部队都在段末那里。今天听说段疾陆眷几天之内就要攻打北城,他的军队从远方来,又连日战斗,认为我们孤独无援兵力微弱,不敢出去交战,斗志一定松懈懒惰。我们最好暂且不出去,让他们觉得我们胆怯,在北城墙凿出二十几条暗道,等待他们来到时,兵阵还没有排列稳定,出其不意,直冲段末波的军帐,他们一定震惊惧怕而来不及安排对策,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段末波失败了,其他军队就不攻自溃了。”石勒听从了这个计策,秘密设置暗道暗门。不久段疾陆眷攻打北城,石勒登上城墙观望他们的情况,发现他们的武将士卒有的甚至放下兵器躺着,就命令孔苌带领精锐兵士从暗门中突袭,城上擂鼓呐喊助威,孔苌进攻段末波的军帐,不能攻破便撤退,段末波追击,进入孔苌的军垒门,被石勒的军队所擒获。段疾陆眷等人的军队都退走。这时孔苌乘胜追击,杀得尸横三十多里,缴获铠甲马匹五千多。段疾陆眷召集剩余部众,退到渚阳驻扎。
石勒以段末波为人质,派使者去向段疾陆眷求和,段疾陆眷同意了。段文鸯劝谏说:“现在因为段末一人的缘故而把面临灭亡的敌人放跑,该不会被王浚所怨恨,而招来后患吧?”段疾陆眷舍不得末波这员猛将,不听,又用铠甲马匹金银去贿赂石勒,并且用段末波的三个弟弟作人质而请求换回段末波。各将领都劝石勒杀了段末波,石勒说:“辽西鲜卑是强健的国家,与我们向来没有仇,这次是受王浚的指使罢了。现在杀一个人而去与一个国家结怨仇,不是办法。放他回去,他们一定会深深地感念我,不再被王浚所用。”于是用丰厚的金子、布、帛回报他,派石虎去与段疾陆眷在渚阳结盟、拜为兄弟。
段疾陆眷带兵回归辽西,都护王昌没有力量单独留下,也率兵返回蓟县。石勒召来段末波,与他宴饮,并宣誓结为父子,便让他回辽西。段末波在路上。每天都朝南三拜。从此段氏一心附从石勒,王浚的势力于是衰败。
第二年四月,汉石勒攻打上白李恽,把他杀了。王浚又任命薄盛为青州刺史。王浚派枣嵩督领各军在易水驻扎,召段疾陆眷,想与他一起攻打石勒,段疾陆眷拒不出兵。王浚大为恼怒,用重金贿赂拓跋猗卢,并向慕容等人传发檄文,要共同讨伐辽西段疾陆眷。拓跋猗卢派右贤王拓跋六带领军队去与王浚会合,结果被段疾陆眷打败。慕容派慕容翰去攻打段氏,攻取了徒河、新城,到达阳乐,听说拓跋六失败,慕容翰因此留在徒河镇守,在青山建立营垒。此一战,段部在北部边境丧失了部分郡县。
建兴二年(314年),石勒进城后抓住王浚,押王浚到襄国,又杀其手下精兵万人,石勒占据幽州。石勒在蓟停二日,焚浚宫殿,以故尚书燕国刘翰行幽州刺史,戍守蓟县。
幽州刺史刘翰不想依从伪汉石勒,于是归附段疾陆眷弟弟段匹磾,匹磾由此进驻蓟城。王浚败亡后,他的从事中郎阳裕避难前往令支,依附于段疾陆眷。
建武元年(317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承制改元,即晋王位(尚未称帝),改元建武,东晋建立。六月,晋王司马睿收到来自北方疆埸的司空、并州刺史、广武侯刘琨,还有幽州刺史、左贤王、渤海公段匹磾,领护乌丸校尉、镇北将军刘翰,单于、广宁公段涉复辰,辽西公段疾陆眷等人,共180人的劝进书,表达愿意追随自己的赤胆决心。鉴于当时在伪汉平阳晋愍帝还活着,司马睿婉言答复而未遵从。
晋元帝太兴元年( 318年)正月,疾陆眷在令支去世,因其子年幼,疾陆眷的叔父段涉复辰代立为段部首领。
《晋书》:时鲜卑单于段眷为晋骠骑大将军、辽西公,雅好人物,虚心延裕。
《晋书》:段氏兄弟专尚武勇,不礼士大夫。
祖:段乞珍。
儿子:段疾陆眷逝世时,有一幼子,名字无记载。
《晋书》卷63、卷109
《魏书》卷一百零三
《北史》卷九十七 列传第八十五
《资治通鉴》卷八十七 晋纪九
《资治通鉴》卷八十九 晋纪十一
《资治通鉴》卷九十 晋纪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