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更新时间:2023-07-18 21:22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是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乐黛云。

内容简介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是当代中国比较文学主要奠基人乐黛云先生的代表作。该书主要就三方面展开讨论:1.阐明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主张与学术追求,为中国比较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石;2.评析了鲁迅、茅盾等中国新文学创立者对西方十九世纪末以尼采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潮的吸纳、融汇与改造,揭示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被遮蔽的重要一页;3.作为本书的重点,作者选取鲁迅、茅盾等现代文学巨匠的经典小说作为分析对象,参照精神分析、接受美学、诠释学、叙述学、新批评等西方理论进行具体的文本评价、鉴赏,读出了新意和深度,是以西方文论解读中国文学的成功范例。

作者简介

1931年1月生于贵州,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英语四会,俄语可阅读。现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兼任教授。1990 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984-1998)、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1984-1989)。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1990-1997)。

图书目录

序一(季羡林)

序二(王瑶)

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比较文学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比较文学研究的几个方面

中国文学史教学与比较文学原则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国外

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

五四以前的鲁迅思想

论《伤逝》的思想和艺术

鲁迅属于全世界

茅盾早期思想研究

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和艺术创新

《蚀》和《子夜》的比较分析

二十年代青年知识分子心态的探索

漫谈茅盾的抒情散文

《雷雨》中的人物性格

小说世界的外延研究

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决定着表达方式的深层结构

潜意识及其升华

作品的框架与意象的发掘

事序结构和叙事结构

“推末以至本”和“探本以穷末”

后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