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15 13:17
毗河,战国时代称沱,又名郫河、毗桥河和前江。长江支流沱江的支流,也是都江堰分水河道之一。起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原郫县)团结镇石堤堰(有资料称柏条河与徐堰河汇合处,实为一处),上游系都江堰水系的柏条河,该河流在石堤堰被分流为府河和毗河。毗河从新繁街道流入新都区、金牛区边界及境内,向东流到邵家寺进入青白江区,最后在金堂县赵镇注入沱江。河长65.55公里。主要支流有西江河、绣川河等。毗河因历史变迁,具平原河道蜿蜒曲折、河床不稳定的特征。由于河道比降平缓,洪期泥沙淀积,沿岸多边滩。
毗河战国时代称沱。《尚书·禹贡》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沱”即指徐堰河(下游即毗河)。《大清一统志》说:“外应即沱江也”,视柏条河与毗河为一水。即《禹贡》所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古江沱故道。
毗河为柏条河下段干渠,起于石堤堰枢纽闸,闸下右支为府河,左支即毗河。自毗河口,东南流经新毗桥入新都区(原新都县)境,东流经龙桥、斑竹园、柏水、三河、太兴等乡(镇),至白洋沱左纳锦水河。东过苟家滩,向东偏北行,过张庵大桥后入青白江区境。又东北流经祥福、日新、绣水、姚渡、玉虹等乡,于姚渡乡右纳西江河,于绣水乡左纳绣川河,于杨柳乡入金堂县境,至金堂县赵镇与清白江(中河)相汇合。毗河全长65.55公里。一说全长63公里。集雨面积(包括徐堰、柏条两河至牟朱堰)238.5平方公里。集水面积174平方公里
在郫都区,柏条河与徐堰河在团结镇牛角濠合流后称毗河。毗河在石堤堰分出府河后,经新毗桥至团结镇牟朱堰出郫都区(原郫县)界,入新都区(原新都县)境。毗河沿郫都区(原郫县)界4.3公里。县界段落差10米。
在新都区(原新都县)境,毗河上游柏条河自龙安乡凤凰嘴入境,经龙安、龙桥、斑竹园、柏水、天元、三河、桂林、太兴8个乡,首段为与金牛区的界河,东流至青白江区。毗河在大丰乡受府河九道堰、友谊堰(螃蟹堰)水,三河乡受九道堰余水的海滨堰、千工堰水。毗河在县境内全长37.8公里,河道比降2‰,河宽50~100米,宽段在二江沱以下。毗河右岸大堰原有牟珠、篾堰(龙桥堰)、莫笼、唐家、龙门5道;左岸大堰有红花、拦河、麦黄、天开4道。毗河两岸历经洪水冲击,形成湾滩相套,幸水流平稳,既不承泄山溪暴雨洪水,因而洪灾次于清白江。
在青白江区境,毗河自新都邵家寺入区境,流经祥福、日新、绣水、姚渡、玉虹等乡,在祥福乡康家渡于左岸纳羊叉河水,在日新乡接龙村于右岸纳西江河水,在绣水乡沿沱村于左岸纳绣川河和长流河水,流向金堂县赵镇。区境流长17.5公里,平均河宽155米,水深3.5米,比降1.32‰,
在金堂县,毗河经成都市金牛区、青白江区入金堂境,至赵镇后先后汇合清白江、北河流入沱江。在县境流程9.9公里。河床平均宽103.3米,最宽处175米,最窄处37.5米。多年平均流量40. 19立方米/秒,比降3‰。弯曲系数1.98,河漫滩一级阶地发育,多心滩,且常呈“分水鱼嘴”。平水期河床与河岸高差多在3米左右,以致洪水期易发生灾害。
毗河,上游柏条河,随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的地势向东南流,水流被龙泉山余脉所阻,毗河沿凤凰山、天回山、繁阳山、木兰山北麓折向东流,流至金北丘陵与云顶山之间夺路而去,与清白江合流。毗河主要为区间排洪河道,石堤堰上府河口水位高程达到537米,上游柏条河及徐堰河的洪水由毗河排泄。毗河流经龙桥河边高程522米,毗桥河边高程491米,芶家滩河边高程481米,流经张庵桥河边高程476米,瓦窑滩高程474米。
毗河是东风渠引水的主水源,不仅是都江堰渠系的灌排两用河道,而且是成都平原的主要排洪河道之一。因历史变迁,具平原河道蜿蜒曲折、河床不稳定的特征。由于河道比降平缓,洪期泥沙淀积,沿岸多边滩。
据《成都市水利志》,毗河首段年平均流量26.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8.34亿立方米。据《新都县志》,1955年柏条河口平均流量67.3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117立方米/秒,断流54天,通水311天。1960年,平均流量37.1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86.1立方米/秒,断流25天,通水340天。1970年,平均流量45.8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102立方米/秒,断流24天,通水341天。1980年,平均流量45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109立方米/秒,断流52天,通水313天。1985年,平均流量38.9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92.6立方米/秒,断流35天,通水330天。
洪枯水位变幅大,冬春流量一般4立方米/秒,而汛期最大可达2000立方米/秒。洪水袭来,河床宣泄不畅,致沿岸常遭洪水危害,特别是区境的5个河心洲坝尤烈。过洪能力80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2000立方米/秒。区境集雨面积14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7.34立方米/秒。
柏条河,在都江堰市城区都江堰分水口蒲柏闸(丁公鱼嘴南测)进水。闸下130米处河面宽20.1米。洪峰流量河口段为150立方米/秒(1958年6月26日)。下段平均河宽30米左右,河深约3米。比降4.5‰左右。该河经灌口镇、胥家乡和天马乡,在任家桥下流入郫、彭两县交界处,在郫都区(原郫县)团结乡牛角濠纳徐堰河。在石堤堰,右分为府河流入成都,左分为毗河流至金堂县赵镇入沱江。柏条河从进水闸至石堤堰长48公里,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长17公里。
毗河上游为柏条河。柏条河为都江堰内江水系干渠之一,起于都江堰市(原灌县)太平桥(今蒲柏闸),东偏南流经都江堰市(原灌县)幸福、天马、郫都区(原郫县)唐昌、三道堰等乡(镇)至石堤堰与走马河分支徐堰河相汇合,柏条河即止于此,以下称为毗河。自蒲柏闸至石堤堰,河长44.8公里,流域面积258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41.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76亿立方米。
徐堰河,是走马河的下游分支,也是柏条河主要支流之一,亦称斜堰河。从西南流向东北斜穿平原故名。此河原在古导江铺西侧分水,经郫都区(原郫县)石堤堰由毗河至金堂峡。它于聚源闸起水,经崇义乡走石山侧入郫都区(原郫县)境。在郫都区(原郫县)新民场两合水纳柏木河,在郫都区(原郫县)团结乡牛角濠与柏条河相汇。从聚源闸至石堤堰长36公里,控制灌溉面积3.9万亩。县境内长8.5公里。过洪能力在两河水以上为75立方米/秒。
西江河,唐代称浽江,毗河支流,沱江二级支流。发源于龙泉驿区柏杨沟(一说山泉乡张飞营山顶),汇集龙泉山脉中段西侧山地汇诸山溪水,北流至八角水出山口,沿龙泉山西翼坡足自南向北流,至石板滩入新都区(原新都县)境,再曲折北流至青白江区姚渡乡姚家渡上游石龙堰汇入毗河。西江河干流河长51公里,流域面积43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45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5立方米/秒。汛期洪峰高、来势猛、易成灾。接纳主要支流10条,发源于龙泉驿山地有百工堰沟、三门寺沟、熊家嘴沟、泉水沟;发源于东山丘陵有白杨林沟、猴子坡沟、西河场沟、龙潭寺沟、门坎坡沟(小西江河,源于三河乡二台子的山溪水,流经木兰、石板滩、太兴乡界,注入龙王乡西江河)、宋家沟。西江河流域,原由塘堰蓄水,山溪堵水或龙骨车车水灌溉,每遇山溪洪水暴发,涨落急骤,亦易成灾。西江河也是丘陵耕地的引提灌溉水源。
湖江河,属西江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新都区(原新都县)三河场凤凰山回龙寺,自新都木兰乡进入龙王乡双堰村,在龙王乡龙王沱汇入西江河。区境流长4.25公里,平均河宽10米、水深2.8米、比降2‰,过洪能力1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5立方米/秒。
长流河,属毗河二级支流,实为杨柳堰北流分支之一。在新都督桥河公路桥下起水,于二扒堰分水入青白江区区境,流经弥牟、华严、大弯,至工农堰,称长流河,又名长连河。从工农堰至绣水友谊电站,辗转流过工业区,接纳工业废水,此河中段又称排洪河。友谊电站以下的绣水乡、玉虹乡境的下段又称毛家河。下段的玉虹电站至与绣川河汇口又称赶牛河。长流河在区境流长18.5公里,平均河宽17米、水深3米,比降1‰,过洪能力8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00立方米/秒,区境集雨面积55.2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立方米/秒,常年水位较为稳定。
绣川河,属沱江四级支流,水源来自杨柳堰。杨柳堰在新都督桥河公路桥下南北分流后,又在祥福乡的三口堰重新合流,三口堰以下称绣川河,古称清流河。绣川河在绣水乡境向东流过,于玉虹乡贯子山下纳长流河水,最后汇入毗河。流长10.75公里,平均河宽20米、水深3米,比降1‰,过洪能力11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250立方米/秒,区境集雨面积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4立方米/秒。
羊叉河,在青白江区祥福边境绣川河右岸分水,向东流向,穿祥福乡腹心,于康家渡汇入毗河。区境流长3.88公里,平均河宽12米,水深2.5米,比降1‰,过洪能力10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60立方米/秒,区境集雨面积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6立方米/秒。
1976年,对天元乡燕塘村内毗河落底堰处90度急弯,采取截弯取直,调整比降,齿墙镇底,衬砌护坡治理。自1952年,天开堰合并于麦黄堰,改称天黄堰,1953年唐家堰并于莫笼堰,到1970年,红花堰、拦河堰又并入南一支渠。左岸仅有天黄堰作补充备用水源;右岸实有牟珠、龙桥、莫笼、龙门4堰。此外,府河系三河场河内的千工堰于1955年合并于海滨堰,渠改后,由于海滨堰水量不足,又于1972年恢复。
1952年12月18日,在柏条河下段,由川西行署水利局设计,修建石堤堰枢纽工程。其右岸为府河进水闸,共5孔;中段为溢流坝,坝高1.8米,长41米(以下河道称为毗河)。溢流坝右端设冲沙闸2孔,孔宽5米,左端设1船闸。1960年府河进水口上移重建,仍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共5孔,各宽5米。石堤堰枢纽工程建成后,有效地保证了成都市区工业和城市用水,并可防止府河对市区造成的洪涝灾害。
石堤堰,位于团结乡石堤村,与新都区(原新都县)万安乡相接。都江堰内江水系的大型枢纽工程之一,为龙泉山丘陵区百万亩农田和成都市工业用水的取水枢纽及防汛的重要屏障。旧堰在石堤村回龙院后,用条石建筑,清末改为竹笼建筑。1952年在四川省水利局的主持下,由郫都区(原郫县)组织劳动力建成现代工程。工程分为毗河和府河两部分。毗河部分的主体工程是混凝土拦河溢流坝。坝长41米,高1.8米,横断面为曲线型,坝顶宽0.9米。坝的左端建有船闸,宽5米;坝的右端为冲沙闸,共2孔,孔宽5米,墩高5.5米。闸底和闸墩用混凝土浇筑,闸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板钢闸门。府河部分的主体工程是进水闸,初建于府河进水口以下约400米处。1960年又在河口另建一进水闸,共5孔,孔宽5米,高5.5米。闸底、闸墩及消力池为混凝土结构;闸梁、防洪胸墙板和平板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上可通汽车。平板钢闸门高2.6米,原用手拉葫芦启闭,1977年改为电动绞车,并配有备用发电机。
唐元电站,位于柏条河吕仙桥以下。1962年由唐元公社投资修建。初建时安装两台75千瓦机组,1963年改为1台100千瓦卧式机组。供唐昌镇及万寿场用电。1966年因柏条河枯水期较长,电站效益低,停产。
毗河,有大堰9道,灌溉面积29600市亩。其中:
红花堰,进水口在郫都区(原郫县)三道堰乡青枫树村,灌溉龙安乡,灌面1658市亩。分堰6道。
拦河堰,进水口在龙安乡新郫村,灌溉龙安、龙桥两乡,灌面560市亩。流程3公里,下游回注入毗河。
牟珠堰,进水口在郫都区(原郫县)团结乡,灌溉龙桥、斑竹园两乡,灌面4748市亩。分堰8道。
蔑堰,进水口在龙桥乡古窑村,灌溉龙桥、斑竹园两乡,灌面4717市亩。
麦黄堰,进水口在斑竹园乡忠义村,灌溉柏水、天元两乡,灌面2605市亩。分堰有杨柳堰、头堰、二堰、永固堰。
天开堰,进水口在柏水乡杨柳村,灌溉柏水、天元两乡,灌面2730市亩。分堰有刘家堰、滥泥堰、碾门堰、落底堰。
莫笼堰,进水口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莫龙村,灌溉三河乡,灌面2143市亩。
唐家堰,进水口在三河乡爱国村,灌溉三河乡,灌面881市亩。
龙门堰,进水口在三河乡大东村,灌溉太兴乡,灌面9557市亩。分堰有漏罐堰、弯弯堰、小龙门堰、苏家堰、田家堰、石堰、红沙堰。下游入成都市青白江区境。
毗河河系有:
龙门堰·龙门支渠,龙门堰在新都区(原新都县)三河场毗河二江沱下游起水,青白江区在新都区(原新都县)太兴乡糖厂处分水,称龙门支渠,最大引水流量3立方米/秒,渠长8公里,设斗渠4条,灌溉日新乡农田11378亩、地1098亩。尾水入毗河。
幸福渠,1961年,祥福乡在新都区(原新都县)太兴乡毗河张家庵大桥下100米处新修拦河坝,于左岸引水灌溉祥福乡,称幸福渠,以解决原白水堰尾水用水困难。最大引水流量2.5立方米/秒,渠长5.37公里,设斗渠3条,灌溉祥福乡农田5620亩。尾水入毗河。
祥福渠,1972年改造李家堰,筑永久性拦河坝,在王家河心毗河左岸起水,主要为后来装机640千瓦的祥福电站作引水渠,始称祥福渠。最大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渠长3公里,内分斗渠1条,灌溉农田800亩、地329亩。尾水入毗河。
粉后堰,1954年废东方堰,并入粉子堰,始称粉后堰。1962年,改造堰坝,渠首上移至康家渡。1973年,为充分利用水能,为后来修建装机320千瓦的桂花电站,又加扩渠道上段以增大进水量。最大引水流量9.5立方米/秒,渠长3.4公里,下设粉子、东方、后江斗渠,灌溉绣水乡农田10900亩、地788亩。尾水入毗河。
石龙堰,历史上有两个堰坝:一坝在毗河之中,二坝在西江河汇入毗河处。后来在龙尾山脚又修一石砌溢洪坝,称三坝。1968~1972年,将原来的竹笼卵石、铁丝卵石坝改造为条石浆砌坝,并扩大渠道首段,以增大进水量,为后来装机175千瓦的姚渡电站提供水源。最大引水流量8立方米/秒,区境渠长5公里,所设8条斗渠,有5条在区境,灌溉姚渡乡农田1641亩、地489亩。其余则在金堂县境。尾水分别入毗河和沱江。
溥利堰,清乾隆年间张南瑛开凿。绕贯子山凿渠接引绣川河水源,当时开粮田千亩。1959年和1964年,修建和扩建贯子山电站时,筑浆砌条石截流墙,加固加高渠首工程,全面扩大渠道,枯水期又在毗河筑临时坝引水入渠,使最大引水流量增至20立方米/秒,供给贯子山电站装机720千瓦水源,区境仅有0.5公里长的支渠,灌溉农田107亩。最大受益面积在金堂。尾水分道入毗河和清白江。
牟朱堰支渠,从毗河右岸起水,灌溉农田2万余亩,其中,一斗渠(又名“均堰”)灌溉团结镇宝华村农田700亩。
东山灌溉工程(东风渠)。1951 年,川西水利局发现两路口处府河可以控灌东山丘陵区农田,后进行测量,定为 1953 年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时称东山灌溉工程。经过四期工程建设,1966 年更名为东风渠。自都江堰府河引水自流灌溉成都市东、新都县南、龙泉驿区北、毗河以南至龙泉山西麓丘陵地带,包括龙泉驿区平坝丘陵,并提水灌溉部分深丘山区农田。
毗河供水工程,是四川腹部经济区“五横六纵”水资源战略配置体系的大型骨干项目和川中老旱区人民期盼了半个世纪的大型民生水利工程。该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66.3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苟家滩引水枢纽和381公里渠道及其配套工程,灌溉面积125万亩。2021年5月31日,记者从四川省水利厅果获悉,近日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顺利通过第一阶段通水预验收。7月6日,毗河供水工程通水仪式在成都市新都区苟家滩举行,毗河供水工程正式通水。
毗河素有航运之利,上起唐昌,下至赵镇,抗战期中,为运沱江沿岸粮食,以供军需民用,新渝线水运即以泥巴沱为起点。20世纪50年代后期,毗河功能转入主要排洪,航运被陆运代替,同时都江堰灌区扩大,毗河流量减少,仅在汛期有原木从岷江上游漂至龙桥贮木场。
走马河、油子河、柏条河、毗河和江安河在历史上都曾是航运河道。清代初年继续通航的只有柏条河和毗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府河通航以后,三河相通组成两条航线。船筏航运以唐昌镇为起点,三道堰、青杠树、太和场均设码头,集散物资。府河下行船多载粮食、煤炭、肥猪至成都市,上行多空船;毗河下行船多载粮食及油枯,上行船多载糖、水果、碗、铁等物。下行船从唐昌镇至成都市只需一日。上行船较慢,府河、毗河、柏条河上行船一般须拉纤或撑篙。府河通航后,筑断堰、茅草堰等处灌溉工程所受损失及管理上增加的开支,以在筑断堰所收取的过堰费作为补偿。船筏过堰费由县水利委员会委托石堤堰堰务委员会代收。1952年试放单漂后,木船停航。
毗河航道全长60余公里,自龙安乡入县境经龙桥、斑竹园、柏水、天元、三河、桂林、太兴八个乡长37公里。航道上通都江堰市(原灌县),下通赵镇与清白江汇合入沱江可达重庆。民国29年10月,四川驿运管理处开辟新渝线水运,设新渝线水运总站,以新都为临时办公地点。11月10日水运总站在新都设段站,以桂林乡泥巴沱为新渝线起点,经木兰、太兴两乡过瓦窑滩入金堂县,县内一段航线长7公里。毗河航道全年通航,可行载重10吨木船。1949年以后,随着公路和水利工程的兴建,毗河航道于1953年停航。
毗河历史上曾通航,木船上达都江堰市(原灌县)胥家湾,中至郫都区(原郫县)三道堰、新都二江沱,下达赵镇,进入沱江干流。建国后,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作过漂木河道。随着东风渠、人民渠建成,毗河水量锐减,加之铁路、公路交通运输日益发达,航运逐渐废弛。
民国时期,川陕公路未修筑前,毗河航道曾是通往省外的重要通道。抗日战争中,川西地区征购的粮食,曾通过毗河航道入沱江至长江运往武汉战区,支援前方抗战。随着公路的发展,毗河航道运输逐渐衰落。通过区境一段长17.5公里,平均河宽155米,平均河深3.5米的航道,水运延至1954年,通行10吨木船。上行往新都方向以运送锅、碗、生铁、煤炭为主;下行往赵镇方向以大米、油枯为主,但运量不大。1954年,康家渡以上河道断航;1964年,康家渡以下航道全部停航。
解放后,岷江上游木材的采伐和运输量逐渐增大,1952年冬开始利用柏条河、府河试放单漂。1957年起,春耕后至岁修断流前,正式从岷江上游经柏条河、府河散漂木材至成都市洞子口贮木场;府河遇洪水时,漂木拦入毗河漂放至新都龙桥贮木场。为使漂木畅行无阻,避免撞坏河岸及堰口工程,水运部门在沿河设有导漂、防漂及拦漂设施,分段随时赶运搁浅漂木,并在各桥设点驻守。岷江水运处在唐昌镇专门设立了木材管理站,以加强对漂运木材的管理。散漂木材对沿河桥梁河岸的威胁很大,政府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及交通安全,制定了“先护后漂,损失赔偿”的政策,规定水运部门每年负担散漂河道岁修经费的80%。
杨家船渡。横跨柏条河,渡位在先锋乡竹林村和唐元乡钓鱼村之间,渡船原由当地杨姓人家掌管,故名。清光绪末年,万寿乡重建桥梁后,渡口停用。
木笼堰渡,位于柏水乡旃檀村与成都天回乡莫龙村之间的毗河上,民国28年设渡。现由旃檀村经营,有渡船1艘,载重1吨,1984年在下游约300米处增设渡船1艘,载重1.5吨。
泥巴沱渡,位于天元乡沱江村与三河乡大东村之间的毗河上。古有渡船3艘,是私人经营的渡口。光绪十九年(1893)改为义渡,民国年间如故。现由沱江村经营,有渡船2艘,载重16吨。
苟家滩渡,位于太兴乡七一村与桂林乡崇义村之间的毗河上。原为私渡,光绪十九年改为义渡。民国8年清明节因发生沉船事故废渡,渡口移于泥巴沱渡口。1964年复设渡口,现由七一村经营,有渡船1艘,载重7吨。
毗河新都区段,断航以前曾有新郫桥、龙桥、斑竹园、毗河、二江沱、泥巴沱、盐码头等多处码头。民国29年四川省驿运处川西总段开辟新都至重庆航线,设新渝线水运总站,在新都设段站调集船只,以泥巴沱码头为起点,集运川西地区征购的粮食,顺毗河而下分站转运,入长江运往湖北第六占区支持前方抗战。民国30年止,总计船只开行880余次,运货3400余吨。1953年停航后,码头关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