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坝镇

更新时间:2024-04-11 16:43

毛坝镇,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地处利川市东南部,东与恩施市交界,南与咸丰县接壤,北与元堡乡毗邻,镇人民政府距利川市区48千米,区域总面积325.4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毛坝镇户籍人口为42309人。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地属巴国

唐宋时期,为施州南寨蛮地。

元代、明代及清初,属湖广施州卫施南土司辖地。位于农科村四组的覃向氏之墓碑刻:“夹壁、三尖、毛坝,系施南司地方。原配施南司忠军官覃寅 字宗夏。” 可以佐证这段历史。

明代,为宣抚司,属施州卫。

明洪武年间,施南土司先后设治于夹壁村、田坝村。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宣抚使覃大胜在田坝村龙孔坝结寨反明,被凉国公蓝玉平定。

明永乐二年(1404年),改为长官司,后复为宣抚司。

清雍正九年(1731年),覃禹鼎发给夷宗土千总印劄。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土归流,毛坝入新设施南府利川县,为中汛讲让里南六、七、八保。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利川县郭里南七保。

清乾隆元年(1736年)在茅坝设场,后习称“毛坝”。

民国十四年(1925年),利川县划为18区,毛坝为第四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全县改为9区,毛坝属二区团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县划为4区,毛坝属第二区署团堡。民国三十年(1941年),全县划为16乡。

1950年,为第七区。

1953年,为十一区。

1956年,为毛坝区。

1958年,为毛坝公社。

1961年,恢复为区。

1975年,属元堡公社,余为毛坝公社。

1984年,建立毛坝区。

1997年,改区建乡。

2013年1月31日,经请示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同意利川市撤销毛坝乡,设立毛坝镇,以原毛坝乡的行政区域为毛坝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毛坝。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民国三十年(1941年),毛坝乡辖15个保。

1984年,毛坝区辖10个乡(镇)、40个村、396个村民小组。

2011年末,毛坝乡辖沙坝、五一、跃进、田坝、花板、石板、芭蕉、五二、柏腊、农科、联峰、四溪、双溪、人头山、夹壁、新河、山青、青岩、双泉、双河、联心红卫、新华、马鹿、白岩、咸池、桃花、中寨、杉木、上坪、清水、车罗、茶塘、向阳、楠木、喻家、老木、兰田、池坪、竹园、和平、甘道、苦茶、善泥村44个行政村。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10月31日,毛坝镇辖1个社区、14个行政村:沙坝社区、青岩村、夹壁村、农科村、五二村、竹园村、善泥村、田坝村、新华村、喻家村、楠木村、兰田村、四溪村、清水村、双河村;镇人民政府驻毛坝。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毛坝镇地处利川市东南部,东与恩施市交界,南与咸丰县接壤,北与元堡乡毗邻,镇人民政府距利川市区48千米,区域总面积325.4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毛坝镇境内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川相互交错,周缘高山耸峙,构成西南少有的高山盆地。盆地内坡度和缓,相对高差100~300米,呈典型的山原地貌,平均海拔720米。最高峰位于东部的星斗山,海拔1751.2米;最低点海拔高度650米。

气候

毛坝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云多雾大,雨热同期,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上,无霜期平均为210天。年平均降水量1471.7毫米。

自然灾害

毛坝镇主要自然灾害有低温连阴雨、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雪冰雹等。干旱天气多发生于夏秋两季。旱情最严重的是在1959年,从7月1日开始到9月20日结束,长达82天。暴雨、洪涝平均每年3次,以7月最多。大风天气4月最多。1997年6~8月,暴雨洪涝泥石流和2006年1~3月,持续46天冰冻低湿天气,是百年一遇自然灾害,造成7.6万亩茶叶受灾,茶农损失2.6亿元。

自然资源

2011年,毛坝镇耕地面积39750亩,人均0.9亩;林地面积40.5万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毛坝镇辖区总人口4319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448人。另有流动人口8264人。总人口中,男性23101人,占53.5%;女性20091人,占46.5%。2011年,人口出生率16.2‰,人口死亡率6.1‰,人口自然增长率10.1‰。

截至2019年末,毛坝镇户籍人口为42309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毛坝镇财政总收入450万元,比上年增长37.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5万元,比上年增长42.6%。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42万元,增值税56万元,企业所得税1万元,个人所得税16万元。

截至2019年末,毛坝镇有工业企业21个,其中规模以上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2个。

农业

2011年,毛坝镇农业总产值33062万元。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马铃薯为主,生产粮食18541吨,人均413.9千克,其中水稻7221吨,马铃薯2236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生漆等。茶叶种植面积97079亩,产量8536吨;生漆面积200亩,产量13833公斤;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55亩,产量19吨;蔬菜种植面积9217亩,产量5026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毛坝镇生猪饲养量78753头,年末存栏33600头;羊饲养量12000只,年末存栏7000只;牛饲养量7006头,年末存栏4806头;家禽饲养量45000羽。生产肉类4389吨;畜牧业总产值4982万元。

工业

2011年,毛坝镇工业以茶叶加工为主。工业生产总值2.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70%;拥有工业企业11家,职工1423人,实现工业增加值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

商贸

截至2011年末,毛坝镇有商业网点553个,职工830人。2011年,毛坝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4亿元,比上年增长21%。

金融业

2011年,毛坝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324万元,比上年增长24.1%。

邮电业

2011年,毛坝镇邮政纯收入95万元,全年电信业务纯收入80万元。

交通运输

毛坝镇境内有248省道,县乡级公路8条。南距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1千米。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毛坝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05人,专任教师2人;小学7所,在校生3273人,专任教师22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116人,专任教师8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6%,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95%。2011年,毛坝镇教育经费1373万元。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毛坝镇有文化艺术团体30个,会员550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演职人员4002人;电影公司1个,电影放映单位2个;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44个,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藏书2.5万册。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毛坝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4个,其中卫生院1个;病床11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5张,固定资产总值0.1亿元。专业卫生人员40人,其中执业医师8人,执业助理医师15人,注册护士10人。2011年,毛坝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1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9%。

社会保障

2011年,毛坝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5户,人数57人,支出16.7万元。城市医疗救助12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68人次,支出1.3万元。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135人次,支出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705户,人数3435人,支出243万元,物价补贴8.2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62人,支出12.8万元,比上年增长10.2%;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73人,支出27.7万元;农村医疗救助22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68人次,共支出3.2万元;农村临时救济244人次,支出6万元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050人,紧急转移安置4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2万亩,倒塌房屋28间,直接经济损失2.1亿元,救灾支出16.5万元。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毛坝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2个。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00万元。国内函件10万件,国内汇票6.7万笔,国内异地特快5600万件,征订报纸1340份、期刊40O册。有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7处;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00门,固定电话用户300户;移动电话用户1.3万户;互联网端口总数1000个,宽带接入用户500户。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毛坝镇因辖区多生长茅草,称茅坝,后谐音为毛坝而得名。

文物古迹

据《利川市志》记载,毛坝镇各类文物如下:

步青桥,位于湖北省利川市毛坝镇青岩村,建于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南北向跨太平河支流。单孔石拱桥,长21.4米、宽4米、孔跨7.2米,拱券纵联砌置,桥头村“步青桥”塔一座。

步青桥所在的青岩村,古时为蜀楚盐道古镇,挑夫商贩络绎不绝,但常因河流涨水而阻却商旅往来。当地乡绅刘玉成(1835~1897年)热心公益,“始有徒杠,继为舆梁,皆毁于水”,于是召集乡人、广为募捐,于清同治癸酉年(1873年)九月十九开工建桥,于清光绪甲戌年(1874年)九月十九建成,因地处青岩而取名“步青桥”。

字库塔建于青岩河岸步青桥头,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塔为六角三层塔,高约6米,塔的每层均有六角高翘,塔第一层背面有一个圆孔,第三层正面上方阳刻着“字库”二字,下方四周雕刻着人物图案。

清光绪皇帝所赐修刘杨氏节孝碑,距步青桥约20多米,建于清光绪甲申年(1885年),为清光绪皇帝所赐修。碑高约6米,宽0.5米,顶端四角高翘,字迹清晰,保存完好。为纪念刘玉成母亲杨氏所建。步青桥及字库塔由清时当地贡生刘玉成所修。刘玉成曾在北京国子监就读,然后回到家乡在青岩河边办学,同时修建了步青桥和字库塔。字库还兼具记事碑的功能,记述建桥始末及捐款善士名单。

青岩古镇历史悠久,且当古蜀(万州)楚(湘西北)大道,亦为曾经的繁荣集市,同治版《利川县志》载:“青岩在城南九十里,两岸峭壁,青苍中有巨溪,蜿蜒十余里。路即沿溪而下,往来凤、永定、长沙大道,境极幽邃。”位于麻山南侧,清同治《施南府志》载诗歌一首:

《青岩》

袁景晖

昧爽下青岩,竞日行空谷。

仰观云出岫,俯视泉流瀑。

鸣鸟自往还,林花开扑簌。

定有羲皇人,出入友麋鹿。

何当一过访,味兹林泉福。

明月扶青琴,长歌招隐曲。

永顺桥位于花板村2组,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东北~西南横跨三湾河。当古毛坝去团堡、施南府等地的要道。单孔复拱式凉桥,全木结构,长24米、宽2.9米,桥面离水面17米,桥廊8列32柱,悬山瓦顶,高3.3米,桥头立咸丰九年刻《降之百祥》纪念碑。现桥为1990年修缮后面貌。为恩施州级保护文物。

继善高桥即“农科桥”,位于农科村四组。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呈南北连接横跨于毛坝河上,俗称高桥。为单孔平桥,石砌台实腹石板拱结构,长15米,宽7米,离水面14米。桥南头崖上立建桥碑两通,高1.75米,宽0.82米,厚0.18米。桥上古道为古毛坝经青岩至利川的运盐大路。现桥身主体保存完好,结构较稳定。桥面石部分歪闪,石栏杆大部分散失。

桥东崖壁有功德碑两块:“继善高桥”、“同结善缘”。序文中写道:“我南六保壁断崖悬,固属西南险径,山长水远,实为楚蜀通衢。前建石桥,既触波涛崩圮,继设木渡,复为风雨摧残。爰同志美杭,修增其寻”。据当地老人讲,桥下正中原挂有宝剑一把,剑锋朝上游,意为使得龙王不敢抬头,无水患之灾。该剑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锈掉坠入河中。又传说当年桥修好后,需要有有头有脸的人物第一个走过去,恰逢“长毛”石达开入川,就请他来“剪彩”。

桥下游紧挨着就是高桥电站遗迹,系1969年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仍在使用。新旧两个世纪的产物相依相伴。

回龙寺,俗称张爷庙(即汉桓侯张飞庙),位于利川市夹壁村,明代古刹。始建年代不晚于明朝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坐西朝东,占地约1000平方米,有门厅、前殿和正殿。1960年代拆毁,现仅存西门遗址,该石门系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寺庙住持显光、觉聪所建,其上仍镌刻三副对联、一句横批及其左右题款、一幅太极图,另残存西门竣工纪念碑。

根据清同治版《利川县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利川知县金祖昌来到回龙寺,当时寺僧向他乞书的“回龙寺”三字,他欣然应允并题诗一首:

《夹壁回龙寺》

山房雨湿近黄昏,

借读传灯净六根。

愧我腰无学士带,

且留三字镇山门。

利川市志记录了其中一副精彩对联:

夹壁腾辉,佛焰悠明,万古照彻三千世界

回龙霞霭,神光远映,千秋澄清四大部洲

利咸古盐道的兴盛,源于清朝政府两次“川盐济楚”政策。由于川盐运送业的兴起,出现了专为运盐的挑夫(俗称挑二)提供歇脚的集镇。就利咸古盐道而言,沿途有李子凹、瑞坪、红椿沟、青岩、毛坝、喜生坡、黑洞(今黄金洞)、金洞寺、石人坪、青坪、梅坪等十多个大小不同的集镇,可谓10里一小镇,30里一大镇。在这些集镇中,青岩古镇尤其繁华兴盛。上述步青桥及字库塔、高桥、青龙寺等均位于盐道线上。盐道线上的小拱桥建于清文宗咸丰五年(1855年),位于茅坪,因建采石场而被炸毁。

清代民国古墓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王问廷夫妇墓、刘魁夫妇墓、黄门陈君墓、杨玺夫妇墓、马鹿杨氏家族墓地。根据这些墓碑记载,这些墓大多是清雍正年后建的,道光、光绪年间居多,而且墓主人大多是西迁入恩施地区的汉人,借此可以研究该地改土归流的汉化的历程。

刘家老屋位于石板村8组猿猴架。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前,坐西北向东南,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10平方米。共三厢两院,全木结构,穿斗式构架,木刻窗花多种多样。东院正屋面阔四列三间,宽15.9米,进深6.5米,脊高6.4米,厢房面阔两间,宽6.9米,进深5.36米。西院正屋面阔五间,宽21米,进深6米,脊高4.9米,西厢吊脚楼面阔11.2米,进深4.8米。建筑整体保存较好。

苦茶村石庙群

苦茶村石庙群位于苦茶村料泡溪,4座相连、其中2座保存完好,分别为光绪和道光年间文物。主要内容记载是当地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等内容,是古代的善缘文化石庙。

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石庙为“二宫二圣庙”,位于料泡溪溪边如船头的巨石之上,高约2米,系“五谷庙、万天宫、东岳宫、飞山庙”,分别祭祀农神、李冰父子、山神、少数民族领袖杨再思。其碑文为:“五谷庙、万天宫。大清同治六年六月二十四日,众修二宫二圣庙宇,七年邀约众姓人等装修,神像登位,保一方清吉,四番(缺两字),五谷风登,人民清太,风调雨顺,国泰平安,至今神显神应。解修庙宇,永古千秋。解修首士 吴秀典。”

红色文化

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同志率领工农红军由咸丰转战利川,先后在毛坝人头山、青岩村夹壁村一带活动,组织了以吴国清为领导的游击队,镇压了土豪劣绅,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当地仍流传鼓舞人心的民歌:

青岩洞、青岩坡,爬上青岩望鹤峰。

不求天、不求神,只求红军和贺龙。

五更天亮喜讯来,贺龙红军到青岩。

土豪劣绅都跑掉,穷人个个乐开怀。

2017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缅怀革命先烈,中共利川市委、市人民政府在毛坝夹壁建贺龙广场,树贺龙元帅雕像。[22]

风景名胜

毛坝镇素有“梦幻6海”之说,有“大茅坡云海品味摄影,星斗山林海科研观摹,五二村茶海农事体验,人头山漆海奇景观光,新茶园竹海绿色沐风,新河村民族歌海互动互融”以及“唐崖河天然神浴休闲,夹壁红三军遗址怀古,步青桥字库文化感悟,花板溪观猴品茶”等特色旅游资源。

星斗山位于利川东南隅,距利川市城70千米,总面积1.2万亩,主峰海拔1751.2米,最低海拔840米,相对高差很大。该山山体呈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起恩施磨搭沟,南抵咸丰三阵岩,西至利川田坝,北临利川花板溪。为利川、恩施、咸丰三县(市)界山。山顶曾有明代天启时所修的三邑寺一座。传说,该山主峰隔天宫极近,常有神仙摘星辰当灯,来往于星斗山与天宫之间,故名星斗山。

1980年,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筹建,1981年12月,星斗山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同时还设立了“星斗山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处”,负责研究生态系统发展规律、保护繁衍珍稀树种。星斗山地处我国西南高山向东南低山、丘陵过渡的第二和第三阶梯地带,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复杂多样的自然地貌,使该区植物呈现出古、老、稀的特征,而且具有东西南北中各带相互渗透的过渡特点。该区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据有关部门反复考察,截至1986年,该区有维管植物187科,553属,1019种。其中:蕨类植物2l科,36属,54种;裸子植物7科,16属,21种;被子植物159科,501属,944种;木本植物中,有乔木193种,灌木351种,木质藤木本61种。古老稀有珍贵树种有秃杉、珙桐、银杏、钟萼木、利川银鹊等40余种。珍贵花卉植物有兰草、凌霄花、各色杜鹃、湖北白花木兰等100余种。这里有“药园”之称,天麻、北三七、扣子七、头顶一颗珠、七叶一枝花等数十种名贵中草药材在这里大量生长。星斗山动物种类繁多,有鸟类6目,13科,41种;兽类20余种,蛇类10余种。据统计,利川重点保护植物占全国/全省该类植物的比例为:一级占全国的37.5%,全省的100%;二级占全国的7%,全省的52.6%;三级占全国的4.4%,全省的47.4%。而这些重点保护植物,绝大部分都分布在星斗山。

毛坝镇北部的大茅坡位于麻山南麓,非常陡,有盘山公路和云海日出奇观。一般会天晴的清晨在大茅坡观景台就可以欣赏到云海景观,时如千军万马出征一般浩浩汤汤、气势磅礴,时如蓬莱仙岛耸立于波涛之中,又时如含羞的少女不肯摘下神秘的面纱。

著名人物

覃大胜(?~1390年)。施南土司第三任司主。明初归附,授宣慰使司,位列从三品。后因不满明王朝暴政,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联合忠路、忠孝、忠建等土司,结寨龙孔(今利川毛坝镇共和一带),竖旗抗暴。坚持4年之久,因寡不敌众,抗暴失利而被俘。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覃大胜被惨杀于南京,其余被俘男女800余人,被充军到辽宁开元(今辽宁省开源市)。

马道人。据同治版《施南府志》卷二十八载,“马道人自郁山镇来利,住毛坝之关庙,为人温良乐易。少遇异人,授以眼药方,去翳障有奇效,远近延请者无虚日,从学数十辈,依方和药亦能奏效而灵敏”。

刘玉成(1835~1897年)。据其墓志铭记载,他的名讳是刘祖望,字玉成,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卒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享寿63岁。湖北省施南府利川县南六保(今利川市毛坝镇)人,清代慈善家。贡生,曾到国子监就读。“星流益退天之缺陷也,川竭山崩地之缺陷也”,清前毛坝是凶山恶水,地瘠民贫,交通闭塞,乡民们行路之艰难。刘玉成,胸怀大志,广结善士,倾家荡产,率乡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用毕生精力修筑一条从咸丰黄金洞金洞寺至利川市元堡乡将家桥连接川、湖两省的经络主干人行大道,全程50千米,建石拱桥3座(农科桥、小拱桥、步青桥),为此,光绪皇亲下“圣旨”嘉奖(“圣旨”现珍藏于利川市文物管理局),湖北武昌全省藩王院影公大人题赠“节孝可风”和钦加三品御郎。湖北利川县正堂陈王题赠的“敬姜遗范”两块精制牌匾,。他变卖家产,为当地百姓修桥补路,为官府之重视,百姓之颂扬,后人之敬仰。

梁来见(?~1923年)。利川毛坝三尖坝神兵首领。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军阀混战,直系军阀、粤军、川军、地方民团等在利川大战,连利川城都几度易手,凡军队过处即摊派钱粮,民众苦不堪言,称兵士为“灰狗儿”。梁来见一方面借着民众对“民国”的失望心理,另一方面受封建思想桎梏,乃将自己十来岁的儿子梁治安立为“大齐国皇帝”,建年号为“和兴元年”,自己称“太上皇”,编册乡民,四处征战,最后被利川团堡团防冉作霖剿灭。

吴国清(1900~1936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烈士。毛坝青岩长五间人,农民。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无辜被以抗税罪名被抓,遂愤而杀征税官,投奔黄金洞红军贺龙。之后动员群众加入红军,任“红三军特科大队第三支队”队长,人数达二三百。主动出击国民党兵团,并配合红军进行土地革命,照顾受伤红军,后来反动派毁其家,1935年被俘,得教师冉广钧巧言解救。伤愈后继续率游击队袭击红椿沟等地。红军北上,吴率游击队独立斗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月15日病故于青岩。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