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花雀稗

更新时间:2023-12-12 17:11

毛花雀稗(Paspalum dilatatum Poir.)是禾本科雀稗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毛花雀稗具短根状茎;叶片中脉明显,无毛;大型圆锥花序,分枝腋间具有长柔毛,小穗柄微粗糙,小穗卵形,第二颖等长于小穗,表面散生短毛,边缘具长纤毛,边缘不具纤毛。花期果期均为5-7月。

形态特征

禾本科雀稗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短根状茎。秆丛生,直立,粗壮,高50-150厘米,直径约5毫米。叶片长10-40厘米,宽5-10毫米,中脉明显,无毛。

总状花序长5-8厘米,4-10枚呈总状着生于长4-10厘米的主轴上,形成大型圆锥花序,分枝腋间具长柔毛;小穗柄微粗糙,长0.2或0.5毫米;小穗卵形,长3-3.5毫米,宽约2.5毫米;第二颖等长于小穗,具7-9脉,表面散生短毛,边缘具长纤毛;第一外稃相似于第二颖,但边缘不具纤毛。

染色体2n=40(Burton,1940),50-63(Singh D.N.,Godward,1960)。花果期5-7月。

产地生境

毛花雀稗原产于巴西东南部、阿根廷北部、乌拉圭及其附近和亚热带地区,1875年引进美国,1962年从越南引进中国。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湖南、湖北、及福建等省。模式标本采自阿根廷。由于根系发达,能吸收土壤探层水分,故有较强的抗旱能力,但如长期干旱,生长受阻,产最降低,草质变劣。毛花雀稗虽为热带草种,但也较耐寒冷,在中国长沙地区栽培遇-10.7℃低温,春季仍能正常萌发生长。毛花雀稗为C4植物,在长光照条件下能显著提高光合效率。适于亚热带地区种植。

生长习性

毛花雀稗喜温热湿润的气候,耐高温,耐旱也耐水渍。是喜肥植物,在土层探厚的肥沃土壤上,生长期长,再生旺盛,产草量高,对土壤要求条件不高,适应性广,在湿润、富有肥力的粘性或土壤性低地生长最好;有一定的耐寒能力。

繁殖方法

毛花雀稗的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分株繁殖、播种繁殖。毛花雀稗种子质量低,发芽慢、应在早春或冬末播种,此期问土壤水分可以满足种子的发芽。播前应精细整地,撤播或条播,条播行距以50厘米为宜。单插每亩播量为0.8-1.2公斤,由于种子较小,且有丝状毛。播种时每公斤混合5-7公斤细砂或细土,以达到播种均匀的目的。

栽培技术

管理:毛花雀稗的种子很小。幼苗十分纤弱,前期生长缓慢,缺乏与杂草竞争能力。故要求除整地精细外,在30-50天内要特别注意中耕除草。新开荒地应种植1-2年中耕作物后再播种毛花雀稗,此外。也可播种一年生保护作物,毛花雀稗植株依靠分蘖来扩大,频繁的采食或刈能有效地促进分寨和增加竞争力。

施肥:增施肥料是提高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有机肥料可以结合整地对翻埋土中作基肥。种子地应在分蘖期追施复肥(尿素20公斤/亩)和磷肥(钙镁磷肥3公斤/亩)。在缺钾严重的土壤应施入一定量的钾肥,从而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对于放牧地和刈割地要及时补充肥料,在分蘖期(三月中下旬)和入冬前(九月下旬或十月一旬)追施氮肥(尿素15-20公斤/亩)。在有条件的地方每利用一次应施氮肥(尿素)3公斤/亩,以利再生。

收割与利用:毛花雀稗再生力强。在中国南方可多次刈割和利用,一次播种可连续利用5-6年。每年每亩产鲜草2500-3500公斤。鲜草含干物20%左右,干物质中粗蛋白质的含量随植株的成熟度、土壤肥力和环境条件而不同。为4.4-23.2%。毛花雀稗株高选60-80厘米高即应刈割,留茬10-15厘米,在生长旺季,每隔40-50天可刈割一次,刈割过迟,使牧草品质降低。刈割的鲜草可以调制,青贮饲料,晒制干草或调制千草粉。春播的草地,一般到秋季即可放牧,也可留最后一茬草进行放牧,为了保持良好的再生能力,应控制采食量。一般不能超过草地当时总产量的60%。无论是放牧还是青割利用,草地都应保持一定的草层越冬,以增强其抗寒能力,来年春暖后,将老草层割去,留茬10厘米。并追施肥料,可促进早返青,加快生长,提高产草量。

主要价值

毛花雀稗是一种优质的栽培牧草,适口性良好,叶量大,不论是鲜草还是干草,各类草食家畜均喜食,它早春即开始生长,至晚秋才停止生长。毛花雀稗营养成分高,出刈割青饲外,还可制成干草储备,与其他牧草混播的草场,可作放牧采食,耐践踏又耐重牧。毛花雀稗还是南方草山改良的优良牧草之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