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9-29 11:06
毛徵(1843-1906),字蜀云,又字叔云,清四川仁寿人。泰安著名良吏。 毛徵光绪六年(1880)进士,“以词林尹山左(山东)”(《毛老父台德政碑》),其中在光绪十八年(1892)、二十六年(1900)、二十八年(1902)三次出任泰安知县。毛蜀云居官正直,切心民疾,“兴学决狱,振贫锄盗”,皆为民所称。而且其审时度势,“远识有足多者”。史称毛公“三治泰安,泰安益治。” 巍巍泰山,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众多的文物古迹,使“学问渊博”的毛蜀云无比倾慕。对于泰山的历史文物,毛蜀云是加意保护。光绪十九年(1893),存于岱庙环咏亭的秦篆刻石突然失盗,为挽救这一价值连城的国宝,毛蜀玉闻报后立即下令泰安戒严,封锁出路,“大索十日,石不得出境”,窃贼无奈,只好弃石于泰城北门桥下,仓惶而遁。毛蜀云查获原石后,移存岱庙道院,令人严加看护。这一珍贵石刻保存,主要应归功于当年毛公的保护措施。
和圣墓是春秋鲁国名臣柳下惠葬地,在泰山南麓柳里村附近(今新泰市天宝镇)。毛蜀云一任泰安,便前往圣墓拜谒,二任又至。毛蜀云还查考史料,对和圣墓址作了考证。由于年代久远,当时和圣真墓荒废已甚“墓地向系平原,因山河改道,遂被冲啮”,“享堂祭田,均已废失”。眼前所见,使毛公痛心不已,毅然以修复这一古迹为己任。他全面勘察墓址,多方筹集资金,并设计工程蓝图。然而就在这时,毛蜀云接到外任调令,只好匆匆离泰赴任,重修和圣墓之举遂中途搁置。 “一官成底事,驱马自年年”。毛蜀云在宦途奔波中,仍念念不忘和圣墓的修复,光绪十九年(1903)他奉调三知泰安,终于一申旧愿。毛蜀云捐银千两,委派泰安士绅钱奉祥、杨玉成督工兴修, “经始于壬寅(1902)十月,竣工于癸卯(1903)三月”(《德政碑》)。重修后的和圣墓,周围砌以巨石,墓顶有灰土加固。墓园占地二亩八分,四角皆立界石,南、北、西三面各筑土堤。又在墓东临河一面,修筑石坝,用来抵御河水冲刷。工竣,毛公亲自题“ 和圣墓”三大字,刻石立于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