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1 12:49
市政署大楼(葡萄牙语:Edifício Sede do Instituto para os Assuntos Municipais),旧称市政厅,建于1784年,经多次重修,至1874年始成今日规模,并于南欧建筑艺术总体特色中呈现出多样风格。
1583年,澳门议事会成立,又称议事局,俗称“金巴喇”(Camara),主要由居住在澳门的具有选举权的葡萄牙人自行选举组成,是当时居澳葡人的内部自治组织。
1784年,议事会大楼建成。
1835年2月22日,议事会被解散,设立市政厅,更名为市政厅大楼。
1834年1月9日,葡萄牙颁布的市政选举法令重新进行选举。
1874年,因台风破坏和白蚁侵蚀,市政厅大楼重修。
1876年,市政厅大楼重修完成,形成现在的规模。
1929年,市政厅大楼二楼的议事亭藏书楼启用。
1940年,市政厅大楼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工程完工,设立天主教小教堂。
1985年,画廊投入使用。
2002年1月1日起,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撤销临时澳门市政局和临时海岛市政局,将两者的权力和义务转给民政总署,该大楼因而更名为民政总署大楼。
2012年12月12日,礼品廊投入使用。
2019年1月1日起,市政署设立,该大楼因而更名为市政署大楼。1月10日,民政总署大楼图书馆更名为议事亭藏书楼。
市政署大楼立面显示文艺复兴古朴作风,为两层楼宇。建筑带有明显的南欧浪漫色彩,白色的墙身、墨绿色的门窗,加上由花岗石线脚划分的立面。整个立面线脚简约,门窗露台比例允当,色彩自然,具有强烈的水平感。高14.5米,宽44米,由花岗石线脚划分为左中右三等份,中间部分稍为突前,顶部设三角形山花,其高为17米。而宽2.2米,高4.5米之大门入口也设于此部分,其两边竖有花岗石多立克壁柱,壁柱支撑同样材料的门楣。大门入口两侧开有一直长方形之窗口,并以花岗石作窗框,二层部分开有三个落地大窗,窗顶有三角形之窗楣,各窗间以一露台连成一气,露台栏杆由铁杆构成,立面两侧部分上下各开有四个窗户,其式样与中间部分相同,即上层为带窗楣落地大窗,下层为简单方形窗。
市政署大楼在平面上作三进深发展:一楼第一进深中间为门厅, 两侧为展览或公共空间,其内墙自墙脚到腰部均贴上蓝白色之葡国瓷砖,是典型的葡式装饰手法,二楼相应位置则是会议室及图书馆;第二进深主要为行政区,亦为两层高建筑,但楼高稍低于前面建筑;最后一进深则布置一小巧别致的后花园,三道空间由一带有梯级之拱洞连接。
市政署大楼侧立面并没有跟随正立面的新古典风格,除色彩上及材料上有所呼应外,门窗开设较为自由,主要因内部功能而定,故其间距、尺寸不一,有些地方甚至二窗共用一窗楣,而巴洛克断山花式窗楣,也在二楼窗楣上有所体现。
市政署大楼内墙自下及腰遍贴蓝白两色青花磁砖,为典型葡式装饰,墙上嵌有与澳门历史有重大关系的石碑;门厅后有一天井,以阶梯连通小巧别致的后花园、二楼的会议厅及图书馆。
大礼堂用作举行仪式、会议及新闻发布会,亦是市政署在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举行面向市民的公开例会的地方。大礼堂空间宽敞,木制的家具及装潢工艺精巧,天花与墙的交接处饰有手绘图案。
天主教小教堂位于大礼堂内的一侧。昔日澳门议事会例会开始前,与会者在此进行祈祷或进行弥撒。小教堂内供奉着无原罪圣母像和澳门主保若翰洗者像。
市政管理委员会在会议室举行会议,以及接待贵宾的地方。
议事亭藏书楼以葡国玛弗拉修道院的图书馆(Biblioteca do Convento de Mafra)为设计蓝本,装潢和家具陈设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澳门新闻》(Notícias de Macau)先后在1949年及1951年转载《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和发表评论文章,赞扬这间图书馆的设计,并认为该馆是当时东方最豪华的图书馆之一。
议事亭藏书楼在1929年启用,是澳门中央图书馆的前身,也是服务时间最长和馆藏价值较高的图书馆之一,专门收藏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的外文古籍,特别是葡萄牙在非洲及远东的历史文献。此外,还有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葡文报纸,包括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澳门有史以来第一份报纸,即1822年创刊的葡文《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
大堂四周镶嵌着具历史价值的石雕,是昔日贾梅士博物院在大楼内设馆时,从澳门各处搜罗的。其中位于花园拱门入口上方的圣母像浮雕原镶嵌在澳门最早的慈善机构──仁慈堂内,教堂在1883年拆卸时,浮雕便移送至此。
花园的墙身饰有传统葡式瓷砖,以蓝白色为主调,与青花瓷十分相似。园内后方竖立着两个石球,一个刻有葡萄牙盾徽,另一个刻有浑天仪图案,象征着葡萄牙对地理大发现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及其伟大的航海事业和探险精神。此外,花圃左右两方还竖立着两尊半身石雕塑像,一尊是葡萄牙诗人贾梅士,其所着的《葡国魂》闻名于世,另一尊是教育家狄若翰,以纪念市政厅管理市立学校的年代。后方喷泉顶部是一个带有皇冠的盾徽,而中间左右两边各饰有一串葡萄藤。
画廊位于大堂右侧,经常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展览。
礼品廊位于市政署大楼地下侧厅,销售市政署及澳门特式的纪念品及书刊。礼品廊的设计以简洁的白色色调及自然的木材质料为主,而墙身则以具葡萄牙特色的蓝白瓷砖作粉饰,务求令礼品廊的内观与市政署大楼内的墙身设计主调保持一致。
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第20/2008号行政法规,中国银行获准发行1000元、500元、100元、50元、20元、10元澳门元新版钞票,壹仟圆钞票的正面主景图案为民政总署大楼(现市政署大楼)。
文物说明牌为210×210×1750毫米的正方柱体,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式传统建筑群体前的石制碑铭,采用简约的外型设计、戏剧化的一比八高宽比,提供了足够的可阅读篇幅,符合一般人的视线高度,又不占用太多城市街道空间。建材使用了红铜片,有耐用和易于清洗的特点;基本放置于文物的正立面一侧或围墙外,主要衡量准则为不影响文物的视觉景观,不影响途人又易于被发现。广场前地说明牌则更多考虑游人的行走路线,方便游人参阅;提供三面可阅读空间,其中一面背靠墙身,其他三面分别刻上中文、葡文,英文及日文,内容包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标志、“澳门历史城区”字样、文物名称,以及简要文字说明。
2008年7月31日,《世界遗产(通用邮票)》在澳门发行,其中包含一张主图案为市政署大楼。
市政署大楼是澳门最早建设和最重要的公共建筑物,曾经作为葡萄牙人在澳门实行自治的官署市政厅及回归后的民政总署大楼,现为市政署的总部办公大楼。
200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民政总署大楼(现市政署大楼)包含在内。
2019年1月1日,市政署大楼(原市政厅旧址)入选《澳门不动产名录》,评定为纪念物,代码MM018。
市政署大楼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堂区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 (新马路) 163号。
大楼:09:00—21:00
画廊:09:00—21:00(当有展览举办时才对外开放)
游客可乘坐澳门公共巴士2、3、3A、3X、4、5、6A、8A、10、10A、11、18、18A、19、21A、26A、33、101X、N1A、N1B、N3路到达市政署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