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俗

更新时间:2023-05-31 19:17

中华民族有关饮食的风俗习惯 。一个民族 、一个地区的食俗不仅与地缘、物产等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有着必然和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还反映了人们在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观念和传统意识。因此,中华民族食俗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条件

中国南部大都以种植水稻为主 ,多以大米为主食;中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则多以面粉为主食。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手段的民族,日常饮食多以粮菜为主;以畜牧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手段的民族,则多以肉乳为主。

礼仪与食俗

自远古时期开始 ,中国各民族就都喜欢把美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年节、生丧婚寿的祭典和宴请活动者是表现食俗文化风格最集中、最有特色 、最富情趣的活动。年节起源与历法、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传说有关,有固定的庆贺日期,有特定的主题和众多人参加 。在节日里,通过相应的食俗活动加强亲族联系,调剂生活节律,表现人们的追求、企望等心理、文化需求和审美意识 。例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都要吃粽子,用以寄托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又如中国旧时以农历七月七日为乞巧节,届时人们要用乞巧果(各种雕花果、花瓜、花点等)供奉牛郎织女,向织女星乞求女工之巧,表现人们对勤劳、聪慧美德的崇尚。还有过年吃饺子、汤圆、年糕,中秋吃月饼等都表达了人们对合家团聚、亲人安康的美好祝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的酒食合欢更是丰富多彩,都备有丰盛的节日食品,如满族的饽饽、回族的油香和馓子、壮族的粽子、维吾尔族的羊肉抓饭、水族的鱼包韭菜等。还伴有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如云南彝族的阿细跳月,景颇族的木脑纵歌,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赛龙舟等,均是寓娱乐于美食之中的食俗活动。生活中的生丧婚寿是部分人之间的礼仪活动,虽规模范围并不似年节活动那样广泛,但却更多地反映出人生的礼俗,浓厚的乡土色彩。在汉族地区设宴一般讲究“逢喜成双,遇丧排单,婚庆求八,贺寿重九”。回族的筵席一般都是八道菜或十二道菜,忌单数。东乡族用鸡待客时,把鸡分成十三块,以带鸡尖的那块为贵,通常要奉献给尊敬的客人。畲族祭祖时,讲究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个菜。

信仰与食俗

在食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 ,宗教产生了强大的影响。任何一种宗教都按自己的教义、教规制定食礼、食规和禁忌。有的禁猪、有的禁荤、有的禁五辛。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除奉行五禁外,每年还要过斋月,届时成人(年老体弱者除外)都须把斋,即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得进食。这些民族大都聚居在西北各省区,他们喜欢吃牛 、羊肉,很多食品如抓饭、牛肉拉面、牛羊肉泡馍等在这一带十分流行。他们的饮食习惯对于中国黄河流域和南方部分地区影响较大,不仅如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清真餐馆遍及全国各地,所经营的清真菜点也是中国饮食风味重要流派之一。中国还有许多民族信奉佛教,佛教又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之别,各自的禁忌不尽相同。信奉大乘佛教的人,一般在饮食上奉行“只吃朝天长,不吃背朝天”的,即只吃素而不吃荤;而信奉小乘佛教的人,只要本人不杀生也不禁荤;信奉藏传佛教的喇嘛,只禁食奇蹄动物的肉、五爪禽和鱼鲜。受佛教教义的影响,在许多教民中形成了素食的饮食习惯,在中国膳食中出现了不少素食名菜。中国还有部分人信奉基督教、道教、萨满教、东巴教和自然崇拜等 ,这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又常常成为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交往与食俗

一个地区 、一个地区的食俗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民族间、地区间、国家间的交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推动着食俗的演变。过去中国东北部各地的汉族,许多是山东人和河北人,在开发东北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环境的变化,逐渐改变了过去以玉米面、面粉为主食的习惯,也以高粱米水饭为主食。又如居住于松花江上游和长白山北麓的满族先民,大部分以渔猎为生,清王朝建立后,满族大举进入中原,加强了与其他各族人民的交往和联系,大部分满族人原有的食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清代,宴请活动中最早流行的满席或汉席,二者互相影响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筵席——满汉全席;另一方面许多满族特有的食品 ,如饽饽也被其他民族所吸收。在饮食上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居住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几十年前鄂伦春族的衣食来源还几乎全靠狩猎 ,食品种类和食品加工 ,都十分简单 ,从1949年以后,由于密切了民族间的交往,他们在食品结构 、加工方法和炊餐用具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各地食俗

海南

1、“三条沙虫一碗菜”。去过海南的人都知道,这是海南人所特有的一种野味佳肴的戏称。所谓沙虫,是一种蚕科小动物,因其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价值高,所以价钱很贵。海南人喜欢用三条沙虫加上香菜进行红烧,其味道鲜美,同时显出此菜的档次。

2、“三个老鼠一麻袋”。这是形容海南的老鼠相当大,几乎与江南的猫不相上下,其体肥腰圆,肉质敦厚,是海南人又一独特食物。

镇江

1、“香醋摆不坏”。这是江苏镇江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传说杜康造了酒后,一家老小来到镇江开了一个小店。一次,杜康的儿子喝醉酒后,感觉口干舌燥,便捧起已泡了21天的酒糟水喝,结果感到上下通气,非常舒服。直到今天,镇江的香醋依然还遵循古训,或泡21天或更长时间,使其越泡越香。

2、“肴肉不当菜”。此食俗也源于民间传说。从前,镇江酒海街有一个夫妻店,由于丈夫不慎错把硝盐腌了猪蹄,谁知道这猪蹄越烧越香,连路过的八仙之一张果老一闻到肉香之后,也非要吃几口。后来,因硝肉不好听,就改为“肴肉”。就这样“肴肉不当菜”的习俗便流传到今天。

3、“面锅里面煮锅盖”。这条很怪的食俗主要是指镇江的风味小吃。传说从前镇江有一对夫妻,丈夫老是生病,胃口不好,妻子给他下面条吃,他不是嫌太硬就是嫌太软。一次,在煮肉时,不慎将汤罐盖子掉到锅里去了,谁知丈夫吃了这碗面,感觉非常的爽口,以后,妻子每天给丈夫烧锅盖面吃,从此,锅盖面在镇江便流传开了,成了远近闻名的风味小吃。

新疆

1、“吃的米饭用手抓”。这主要是指维吾尔族人最爱吃的食品“抓饭”,当地人把它叫做“波罗”。抓饭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和青油。做出来的抓饭,油亮生辉,香气四溢,味道可口,营养丰富。

2、“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新疆的晚间,气候凉,每个帐篷里都要升起火炉取暖。而新疆各族人民又特别喜欢吃瓜果,即使是大雪纷飞,寒冷刺骨的隆冬,维吾尔族老乡在晚饭后也要从地窖里取出贮藏的西瓜,一家老小围着火炉品尝,别有一番情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