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4 12:02
气候指数(climatic index)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气候要素组成的表示某种气候特征的量,它包括干燥指数、湿润指数、季风指数和陆度等,主要用于气候分类与区划。
湿润指数(Humidity inde)是表示气候湿润程度的指标,又称湿润度、湿润系数。用地面水分的收入量与支出量的比值表示。比值越大,表示气候越湿润;比值越小,则气候越干燥。大陆性气候地区湿润指数小,海洋性气候地区湿润指数大。湿润指数能够较客观地反映某一地区的水热平衡状况。湿润指数广泛应用于气候干湿状况评价、生态环境变化等研究中,研究地表湿润状况变化特征及成因,对科学预测城市未来地表湿润特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润指数分为干旱、半干旱、干半湿润、湿半湿润、湿润、潮湿、过湿等等级。
干燥指数(Aridity index),又称干燥度,是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程度的指标。降水代表水分收入,蒸发代表水分支出,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称为干燥指数,其倒数称为湿润指数(Humidity inde)。
干燥指数在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中长期应用,近来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经常涉及的气候指标之一,尤其是气候变化和干旱化、荒漠化等研究。《公约》关于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干旱、半干旱和压湿润干旱区的界定就是基于干燥指数(湿润指数)的。如果干燥指数大于1,即表示降水量不敷蒸发之所需,则气候干旱。如副热带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量远小于蒸发力,故形成干旱气候带。由于表示水分支出(特别是表示蒸发)的形式不同,因而有多种干燥指数的表示法。
季风指数表示季风强弱和季风稳定程度的量。它有不同的表示方式:
1908年,奥地利J.von汉恩利用八个方位的地面风向图将季风指数定义为:1月减7月风向频率的最大差值同7月减1月风向频率的最大差值之和。1957年,苏联С.П.赫罗莫夫提出在 1月、7月盛行风转换角大于120°的地区内,将这两个月盛行风的平均频率作为判别季风稳定程度的指数,其数值大于40%的区域称为季风区,相应的平均风力作为判别季风强弱的指数。1962年,中国高由禧等提出新的季风指数,即以1月和7月的同风向与反风向最大频率差之和来表示季风的稳定程度;并以冬夏盛行风向之间的转换角度(季风角),表示其明显程度。
大陆度是吧大陆度指数的简称,表示某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由于海洋和大陆热力性质的不同,以及大气的运动,不同的地点受海洋和大陆的影响有差异。某地大陆度大,即受大陆影响大。
1888年,波兰W.戈尔琴斯基首先提出以气温相对变幅为基础表示大陆度。其后,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表示大陆度的方法,主要有温度法、气团法等。最常见的大陆度是以气温年较差为基础的。此外,还有以降水和太阳辐射所对应的温度效应表示的大陆度,或综合几种气象要素表示的大陆度。